放棄百萬年薪只為回家陪孩子,只因這位爸爸明白一個道理!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孩子來到這個世界上都是一張白紙,可以說孩子就是父母的作品。

父母溫柔善良、謙遜有禮,孩子也會寬厚待人。

現實生活中,我們往往缺的不是100分的孩子,而是合格的家長。

再成功的事業,都無法彌補在孩子教育上的失敗。

當下「80後」「90後」逐漸成為新一代的父母,文化水平高,在育兒方面也和父輩的育兒方式不同,他們更希望用科學的方式去教育孩子。

但是,他們同樣也是承受高生活壓力和工作壓力的一代,他們沒有多餘的時間陪伴孩子,致使孩子並不能享受高質量的親子陪伴,從而面臨四大問題及困惑:不懂孩子,不懂愛;不懂陪伴;不學習,不自我成長;甚至在不經意間做了孩子的壞榜樣。

前不久,有個新聞,報導一個媽媽辭去省城月入一萬的工作,只為了回家陪娃。

(她的這個收入也許在一線城市並不起眼,但在當地還是非常可觀的。

這個媽媽和老公為了給孩子更好的生活,兩人都在省城上班,因為工作經常加班,只能把女兒留在老家,讓爺爺奶奶照顧。

平時,倒還可以做到一個月回去看一次女兒,但最近幾個月特別忙,足足4個月才回老家一趟。

回去之前,她特意給女兒買了可愛的芭比娃娃,滿以為她會特別高興,卻不料,女兒看都不看一眼,只是含著淚幽幽地說:「我不想要什麼玩具,我只想要一個可以陪我長大的媽媽!」

孩子一句話,讓她幡然醒悟,掙再多錢也不能彌補不能陪伴孩子成長的缺憾。

於是,她提交了辭職信,並嘗試在孩子就讀的學校附近找一份工資雖低但方便接送孩子的工作。

她說,如果孩子大了,她可能會選擇工作,但現在,陪伴孩子是最緊急而重要的事情,因為孩子成長的每一步都需要她的陪伴。

其實,不光是媽媽,有些爸爸,也會有這樣的感受。

認識一個爸爸,從耶魯大學畢業後,在世界頂級投行工作多年,百萬年薪。

每天不是在辦公室工作到半夜,就是在各個城市間穿梭,去見各種客戶。

雖然累,但是很充實。

孩子出生後,他更加拚命地工作,因為他想給孩子最好的:最好的嬰兒車,最好的奶粉,最好的玩具……

他以為,這就是一個稱職的爸爸能夠對孩子做的最好的事情。

直到有一天,他做了一個海外項目,連續出差一個月。

回到家,孩子竟然認不出他了,理都不理他。

他不明白,為何這麼辛苦地賺錢,卻仍然沒有得到自己想要的結果?

其實針對他這種情況,很多書中給出了科學的解釋,比如《陪孩子走過關鍵六年-科學早教成就滿分父母》,「0~6歲是孩子孩子建立依戀關係、安全感的重要時期。

因為6歲前的孩子,判斷力和耐受力差,心理比較脆弱。

而這時候的親子分離更是會直接破壞孩子的安全感,從而導致親子關係間良好積極的安全依戀變為迴避的不安全依戀。

原來孩子最需要的並不是單純物質的滿足,更需要的是父母高質量的陪伴。

那位爸爸後來儘可能多地花時間和孩子在一起。

只要不出差,不管前一天工作到多晚,早上7點都準時帶他到小區里轉轉。

漸漸地,孩子越來越喜歡和爸爸在一起……

據不完全統計,每周父母陪伴孩子的時間平均為100小時,而早教老師陪伴教育孩子的時間一般不超過4小時,父母陪伴孩子的時間是早教老師的25倍。

所以,家庭中的父母才是早期教育的主要實施者,而早教中心是父母家庭教育的促進者和示範者。

由此看出,父母高質量的陪伴對於孩子的成長尤為重要。

高質量的陪伴應該是愉快而和諧的雙向溝通,讓孩子變得更獨立、自信、有力量。

不需要父母督促,孩子自己就能有內在積極的興趣每天快樂成長。

關於高質量陪伴,父母們應注意兩個問題:

①高質量≠低質量

②陪伴≠陪著

為什麼這麼說?對於孩子的健康成長而言,父母陪伴的重要作用是任何其他形式無法替代的,陪伴孩子也要注重質量,質量越高效果越好。

陪伴孩子不是簡單與孩子說說話,也不是帶孩子出去玩,更不是自己低頭玩手機、孩子低頭打遊戲。

這種低質量的陪伴,看似在陪伴,實則心不在焉,效果甚微。

要通過講故事、做遊戲、同玩耍等親子方式,與孩子保持密切的交流和互動,培養孩子思考、動手、創新等綜合素養能力。

在這種高質量陪伴下,孩子不但會感受到關愛,更能不斷成長。

孩子需要父母的陪伴,但不是那種心不在焉的低質量「陪著」,而是心神專注的高質量陪伴。

低質量陪伴,實質是孩子陪大人;高質量陪伴,才是大人陪孩子。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寶寶晚上哭鬧,原因竟然是它

前段時候跟一個朋友聊天,說起她1歲半的兒子最近每天半夜總是哭鬧,晚上很晚才睡,11點睡著,大概12點就開始哭鬧,抱也不行,放他躺著也不行......問我是什麼原因,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