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你為什麼這麼不聽話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最近一位年輕的媽媽諮詢,說家裡五歲的孩子特別倔,總愛發脾氣。


早晨起床想穿哪件衣服就必須穿哪件,說想帶哪個玩具就必須帶著去幼兒園,說不想去幼兒園,任憑她百般誘哄也不讓步,而且孩子的脾氣還是越改越差。

弄得她我每天氣的快發瘋,甚至有種崩潰的感覺。

即使知道自己需要耐心,但是,一次兩次的情緒平和,一旦遇上三番四次的觸犯,結局就是火山噴發。

這樣的場景,很多家長都有共鳴,我們困惑和怨嘆孩子犟的同時,卻很少去探究這種性格的成因。

但若是在生活中觀察,不難發現,其實成年人也有雙重性格的情況,在外人或家人面前表現出的行為往往大相逕庭,比如,對待朋友友好熱情,對待家人卻嚴肅苛刻。

我們看到自己在外人面前的表現,很少注意到自己對待家人的方式。

這是由於面對家人時,我們的表現是潛意識行為控制,這是意識無法監控到的。

在教育子女時,多數成年人容易表現出潛意識的控制和執著。

比如在孩子和自己意見不一致時,堅持讓孩子必須聽自己的安排。

這是由於「孩子是父母的附屬品」"我們是老子,你是孩子必須聽我的"......這樣極具控制欲的觀念在作怪,在這種觀念的影響下,無論孩子做什麼,只要與我們成年人不一致,我們作為父母就會焦慮,實施控制。

有時還會因為想要10分鐘玩耍時間這種小事,,僵持了1小時。

這種情況下,父母關注的不再是問題本身,而是孩子是否聽從自己的安排。

因此,他們就會不惜一切代價堅持以至於執著毫不妥協地讓孩子聽自己的要求,而這樣的過程就會鍛鍊出孩子堅持自我,毫不妥協的個性。

改變孩子倔強的性格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因為這個過程首先要改變的就是父母。

因為孩子與父母的長期互動中,很少看到父母對待同事和朋友的樣子,但能直觀的感受到父母是如何對待自己的,他們接受父母對待他們的思維方式和行為習慣,學習之後,再以同樣的方式對待外界,所以會與父母的表現不太一致。

一旦父母改變了自己面對孩子的方式,孩子也會換一種方式去面對世界。

站在孩子的角度

如果父母放下了自己的執著,善於傾聽孩子的想法,接受他們合理的需求,孩子也就學會理解父母的用意。

記得在山西,一次家長工作坊後,一位孩子的父親不再堅持「兒子就應該聽老子」這樣的觀點,開始學著站在兒子的角度看世界,在兒子每天晚上放學回來後,聊一聊學校里的事,還利用周末帶著兒子去了一次遊樂場,一起玩遊戲,還會在結束後和兒子一起討論,總結經驗。

慢慢的,父子彼此尊重,關係越發親密,兒子對於父親的一些要求不再抗拒,比如周五想玩遊戲,父親要求先完成作業,兒子也欣然接受了。

想周末和同學出去踢球,父親希望他先複習功課,準備考試,兒子就和同學約了考試之後再踢球。

兒子還對父親增加了信任感,會和他分享自己的秘密,比如自己對班裡的某個女孩存有好感,想求助父親教他如何表達。

傾聽孩子的訴求

有一些家長會經常遇到這種情況,當孩子首先提出一種商議時,一開始就會拒絕否定孩子,一旦孩子開始堅持自己的要求,就很容易發生爭吵和冷戰。

但有一些聰明的父母,在與孩子溝通的時候,會先表現出妥協的一面,但是這種表面的妥協,卻會讓父母在與孩子出現矛盾時能夠掌握主動權,跳出自己的情緒制約,緩解了衝突,降低了負面情緒的循環,也實質上的把握了溝通的走向,促進了對於問題的解決。

當孩子提出自己的想法時,作為家長需要注意傾聽,並且給予孩子情感的呼應。

一旦家長開始調節溝通方式,多傾聽,多理解,多讓步,多妥協,孩子也就更多的滿足父母的要求。

溝通方式一:

孩子:媽媽我想先玩半個小時的手機放鬆一下,之後我再寫作業

媽媽:不行,就知道玩,先寫作業!

孩子:媽媽,你就讓我先玩一會兒能咋滴,我玩半個小時馬上寫作業!

媽媽:不行,告訴你不行就是不行

孩子:怎麼就不行,我就想玩一會,你不讓我玩,我就不寫作業

媽媽:你必須先寫作業,不能玩

孩子:我就想玩,我不想寫作業。

這種完全否定的方式,會不斷滋生孩子對抗的情緒,就算開始孩子是以商量的語氣進行溝通,但是隨著家長的過度堅持否定,孩子會毫不妥協,拒絕讓步,從而導致矛盾激化,衝突加劇,焦慮情緒攀升。

即使最後孩子默默接受了,內心深處也會對父母多了一絲抗拒

溝通方式二:

孩子:媽媽我想先玩半個小時的手機放鬆一下,之後我再寫作業

媽媽:你累啦,好,那就放鬆一些,吃點水果,看看手機可以,看15分鐘就好了。

時間長了眼睛就累了!好麼。

孩子:好吧,那我先放鬆一下,等我寫完作業再玩一會,你看可以嗎?

媽媽:好的,沒問題,作業要專注,保證質量啊!

孩子:(很開心),沒問題,你相信兒子,一定認真做。

這種帶著理解和商量的意味去溝通,孩子和媽媽都會選擇避讓一步,友好協商。

讓孩子自主選擇

如果在家庭教育中,優先給孩子自主權,孩子就會更多的思考該做什麼不該做什麼。


比如說:

孩子:「媽媽,我想穿你給我買的那雙新鞋),行不行?」,(為春節準備的一雙單鞋,但是東北的冬天零下20度,在三九天穿這雙單鞋一定會凍腳)

媽媽:「行啊,就是天冷,你會凍腳,如果你願意穿,你就穿吧!(不穿上嘗試一下怎麼知道會凍腳)」

孩子:「嗯,那我穿一下,出去試試看。

」過了一陣子,「不行,太冷了,凍腳啊,媽媽,我還是先聽你的吧。

給了孩子選擇的自主權,孩子體驗到了自己的選擇帶來的結果,他就會更多的聽從家長的意見。

但是如果在孩子做選擇時,家長總是通過控制和指揮的方式讓孩子聽從自己的安排,孩子就沒有機會根據自己的想法解決問題,也沒有機會承擔自己的行為責任,就會很容易從內心裡過於執著自己的想法。

久而久之,養成倔強的個性。

比如說:

「媽媽,我想先做數學作業,最後再做語文」

「語文本來就不好,應該先學習語文,先完成語文作業;」

「媽媽,你早上早點叫我,我起來再背語文書下注解」

「早上平時都起來那麼晚,明天早起被語文書下注解,怎麼可能。

「媽媽,我想先看會課外書,之後再寫作業」

「作業那麼多,不先寫作業,還要先看課外書等。

以上的情景,站在家長的角度,具有非常充分的理由,但是如果我們給予孩子自主選擇的權利呢?語文不好弄得做作業到很晚,下次孩子就會合理安排做作業的順序;早起太晚,沒有時間背註解,結果老師提問不會,考試答不上,下次孩子自己也會注意;看了課外書耽誤時間沒完成作業被批評,下次就知道事有輕重緩急,應該先做什麼後做什麼。

這種自主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孩子會遇到一些困難,家長可以適當做一些引導,孩子就會在學會承擔責任的同時學會聽取父母的意見,也會慢慢學會向長者請教經驗。

孩子是上帝派來的天使,幫助我們成年人成長和完善的

從成年人到父母,改變的不只有身份,還有我們的行為處事。

我們也曾固守自我,在與他人的衝突時,將錯誤指向外界,會說是別人的錯,別人的不足。

但是作為父母,我們不能將問題推給孩子,為了孩子的成長,我們要做的就是放下自己的執著,改變自己的溝通方式,給予孩子自主權的同時予以積極的引導,在名為「學做父母」的修行中,不斷地反思及調整自我,在家庭教育的道路上,陪伴孩子一起成長。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孩子不聽話,家長到底能不能打孩子?

作者:程躍有的寶寶發起脾氣來讓家長難以招架,有什麼事好好跟他說他根本不聽,吃硬不吃軟,於是家長就感覺跟這樣的寶寶動用「武力」比動嘴要更有效。但是,家長們現在又普遍都接受「棍棒底下出孝子」的做法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