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還在逼著孩子「快叫叔叔/阿姨/大姑/大神/阿婆」嗎?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你嬸嬸來了,拿了點東西過來。





」老媽的聲音傳來。

「嬸嬸來了啊,坐會兒喝會兒茶啊。





」我從樓上下來在前廳見到一個有點熟悉又陌生的阿姨,聽到老媽這麼介紹就趕緊喊嬸嬸讓座。

嬸嬸走後才詢問老媽,這是誰家嬸嬸,我怎麼一點想不起來。

老媽說就知道你不認識了,所以趕緊跟你說該叫嬸嬸。





(很感謝老媽的體貼)可能很多人都有這樣的經歷。

尤其在小時候,跟著爸爸媽媽爺爺奶奶出門碰到他們的鄰居或者朋友,總是會要求我們小孩子叫人。

會「叫人」的孩子總是會被貼上開朗懂事有禮貌的好孩子標籤,會「叫人」的孩子總是被冠以有家教。

於是父母就會感覺自己倍有面子,沾沾自喜。

可是很多時候小孩子總是不如大人意願的,你讓他叫人他偏不叫人,逼急了還會哭鬧。

此時的父母感覺自己的臉被打了一樣,在朋友親戚面前很沒面子,心裡老惦記著可不能讓他們說我教子無方啊!於是就去逼迫自己的孩子,「你-叫-啊,叫阿姨,叫叔叔,這是爸爸/媽媽的朋友,不叫不乖了啊!你怎麼這麼不聽話不叫人啊!快叫人啊!我平時怎麼教你的啊?這麼沒禮貌!。









回顧自己一路的成長,現在的自己也早已是為人母了,撇開小時候的自己是否願意「叫人」,問問現在長大的自己,在遇到不熟悉的人的時候是否願意去「叫人」。

最多因為需要而說一聲「你好」或者「hi」。

如果是不熟悉的親戚或者朋友的朋友,我們也會因為自身的控制能力和既有的社會評判體系去驅使我們自己「禮貌」叫人,隨即便保持一定的安全距離。

智慧如人的大人尚且不願意對不熟悉的人「叫人」,那為什麼我們總是會去要求孩子「叫人」,當忤逆我們的意願時,情緒上來了就會極盡所能的打罵或者諷刺我們的孩子。

有時候作為大人的我們在夜深人靜的時候也可以想想,為什麼在孩子不願意「叫人」的時候,我們會氣急敗壞?到底是誰在作祟?是自己的面子嗎?是別人的評價嗎?還是因為自己小時候的也被這麼對待過?

重新看待這個問題,站在小時候的自己的立場,曾經的自己也討厭被要求「叫人」,曾經的自己因為不叫人而被爸爸媽媽或者爺爺奶奶批評說教,從而感覺自己不夠好,感覺自己被否定。

現在成年的自己再次害怕,然後行為卻在重蹈父輩的模式而不自知!

孩子的世界很小,或許你就是他的全世界!

孩子對自己的認知和評判來源於父母對他的評判,當父母開始否定他的行為的時候,他卻以為在否定他整個人,因為不是每個父母都能表述清楚這其中的不同。

孩子的自信來源於父母的鼓勵和無條件的愛。

評判切記只針對行為!!!

「寶寶,叫叔叔,這是爸爸的朋友」

「媽媽,你看那邊的雲朵像棉花糖。





那天一起坐在車裡遠行,孩子爸爸希望女兒跟自己的朋友打聲招呼,嬰幼兒時期見過的叔叔,女兒不認識,她有自己的主觀判斷和自我防禦意識,自然不願意去「叫人」,於是她很聰明的顧左右而言他。

爸爸很聰明,隨即介紹起了這個叔叔,叔叔家裡有個可愛的小弟弟。







女兒默默的聽著,沒有立即開口,但是在第二次見面的時候她就對這個叔叔不陌生了。

當然有時候孩子正專注在自己的世界裡,他們的眼裡只有旁邊的小貓小狗或者玩具或者小花小草,可能真的沒有看到我們大人,如果願意,請給孩子一點時間,可以放下我們大人的身段,去走進孩子的世界,看見孩子,和孩子打招呼,慢慢地,孩子也會看到我們大人。

(觀察一下,對於熟悉的朋友,孩子總是很願意主動去打招呼,因為彼此都在彼此的世界裡了。

有時候見到認識不熟悉的鄰居或朋友,我們習慣報以一個微笑,或者點個頭。

當然孩子也有他們自己的各種方式來應對不同的「朋友」,熟悉的和不熟悉的。

當我們還孩子一個輕鬆自由的空間的時候,發現我們自己也會變得如此的輕鬆愉悅。

我們在育兒的同時也在育己!接納孩子的時候,也在接納小時候的我們!我們足夠好,也將變得更好!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家長以為是在教育孩子優秀,殊不知是害了他們

今天在電梯裡,遇見老師和她閨女,見了面給老師打了聲招呼。老師便讓她女兒喊『阿姨好』,小姑娘一看就怕生,低著頭白著眼看我,愣是不說話。老師一看不說話,就打了她女兒一下,說:你沒聽見嗎,怎麼不給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