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孩子培養成一個會生活的人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生活無非就是衣食住行,這些最基本卻又最重要的東西。

我是個愛往生活裡面鑽的人,若把孩子培養成一個會生活的人,那是多麼美好的事啊!

1:衣

孩子從一歲左右就可以開始訓練穿衣、穿鞋襪,自己戴帽、脫帽,配合孩子手指精細動作的發展,逐步提高難度。

不要擔心他穿不好,他一開始肯定穿不好,但他會穿好的。

在進入幼兒園之前實現獨立穿脫衣服是很自豪的事情。

2:食

掌握獨立吃飯技能是孩子維繫生存的必備要素,需要大人的指導和孩子的自主練習。

可以先從捧奶瓶開始練習手部抓握動作,通過抓固體食物(水果、餅乾等),用小勺吃飯、喝湯,再逐步開始使用筷子夾菜,不要嫌他弄得到處都是,相信我,這是件很值得驕傲的事情。

動作熟練後再嘗試一手捧碗一手拿筷。

在技能學習的同時,家長可以教給孩子相應的餐桌禮儀和飲食文化,讓孩子從小養成好的飲食習慣。

3:住

「住」體現在孩子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個人衛生習慣的建立,學會洗手、洗臉刷牙、使用肥皂、擦潤膚品、自己洗澡等;還包括對生活環境的打理,比如整理周邊環境,打掃衛生、疊衣鋪床、收納玩具、參與家務勞動,這是提高孩子生活水準和素養的重要能力。

尤其在孩子2-3歲進入秩序敏感期,家長可以充分利用孩子對秩序的要求,建立起良好的生活習慣。

4:行

從孩子6個月以後開始學會爬行,再到一歲左右的站立、行走,孩子的身體獲得解放,能夠不依賴大人的幫助去到自己想去的地方,這也是孩子自我意識和獨立意識高度發育的階段。

出行與家庭活動有本質的區別,受到社會公共規範的制約,在外的文明行為需要家長引導孩子建立起來。

比如過馬路的規矩、不亂扔垃圾、踐踏草地等,看似小小的習慣,體現著一個人的綜合素質,越早培養越好。

當他做到了,他會很滿足。

利用孩子的自我滿足心理可以激勵孩子將習慣持續下去,尤其是3歲以後的孩子,他們獨立意識較強,渴望擁有與大人平等的地位,對他們的肯定和誇獎能夠激發他們的能量,讓他們獲得內心的滿足,同時把事情做得更好。

父母在培養孩子能力方面容易走向兩個極端:一是放養式;二是完美式。

放養式家長認為吃飯穿衣洗臉刷牙這些事不用刻意教,孩子大了自然就會了,把孩子養好,健健康康的才是頭等大事,忽視了孩子最寶貴的敏感期和習慣培養期。

而完美式的家長對孩子的要求很高,包括知識學習與能力培養都有明確的標準,恨不能把孩子培養成十全十美的完美型人才,甚至不惜拔高孩子的學習能力,違背孩子正常的生理髮育節奏。

要知道,「養」和「教」是塑造孩子生命的不同部分:「養」側重於孩子身體發育層面,「教」側重於孩子習慣培養、知識學習、人格塑造等方面,教養合一的孩子才是真正意義上完整的人,具有體魄與靈魂的人。

培養孩子的生活技能一定要與孩子身體發育的程度相適應,既要把握關鍵敏感期,又不能揠苗助長。

違背孩子的體能發育時間表,反而會打擊孩子對自我的肯定。

順應孩子身體和心理的發展,對生活技能的鍛鍊和培養往往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那麼,可能會有家長問,我自己把孩子教的這麼好了,還用上幼兒園嗎?

小編作為一名教師,認為在幼兒園的成長是孩子很重要的一段經歷。

一是為了提升綜合能力,二是為了培養孩子學習習慣,這兩者是缺一不可的。

並且,2周的孩子就可以入園了,他會建立規範的作息,學會人際交往,提升綜合能力與素質。

更重要的是,幼兒園這個階段是孩子進入小學的連結階段,孩子在幼兒園建立起來的學習和作息模式是與將來的正式學習相匹配。

這是幼小銜接最重要的了。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