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子爸爸,父教缺失問題在中國有多嚴重?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中國青年報最近發表文章,稱父教缺失,孩子很難培養出勇敢堅定的品質和性格,有關教育專家對當前中國家庭中「影子爸爸」多的現象表示擔憂。

按照哈佛大學的研究,人生下來有兩個發展方向,一個是親密性,母親在這方面具有天然的優勢,一個是獨立性,這方面父親具有天然的優勢。

這兩個發展方向對孩子的健康成長缺一不可,因此,如果缺少了父教,孩子在責任感、遵紀守法、勇敢頑強等和獨立性相關的品格上,更容易產生缺陷。

缺少了父愛,「會給孩子帶來一種非常嚴重的傷害。

這是一個怎麼強調都不為過的事情」。

在南非,當年為了控制象群的數量,曾人為殺死了很多成年公象,結果發現,當小公象失去了父親,就會變得很暴力,追著白犀牛猛跑,把它們撞倒之後,一腳踩死,很殘忍。

中國首都醫科大學教授、心理學家楊鳳池曾指出,在孩子4歲到5歲的時候,容易出現和異性家長趨於親密的現象。

但如果男孩在家庭關係中與母親距離過近,與父親距離過遠,長大後性格就比較柔弱,與同性的關係容易緊張,並且對異性會喪失原則和底線。

相反,如果女孩跟母親距離過近,長大後性格可能過於剛強,而且喜歡與年齡大的或更為成熟的異性交往。

單親家庭孩子容易犯.罪,許多情況是單身母親,還有是父親長期在外面打工,這樣肯定會影響孩子的身心健康。

心理學和社會學對父親角色的研究都承認父親對孩子的影響,特別對男孩,父親是個榜樣,幫助孩子培養自信心。

兒子缺乏父愛,孩子會變得懦弱,說話也像女人,可見環境對孩子影響的重要。

又比如孩子缺乏父愛或母愛,上學後會與其他孩子比,心裡會有陰影,即為什麼別的孩子父母雙全,我卻沒有,這樣孩子會有反叛心理,心理發展就不如別的孩子健康,造成理想與現實的差別,孩子可能會自暴自棄。

但也有一些孩子可能比較豁達,認為自己的單親家庭也挺好,包括同性戀家庭,不羨慕傳統家庭式的生活,放棄了那種期望。

如果能這樣的話,孩子心理也會比較健康。

最不健康的就是沒有放棄對傳統家庭形式的期望,但又無法改變現實,這就造成心理創傷。

向外發泄的會到外面搗亂犯.罪,向內發泄就是抑鬱自.殺。

對於中國目前的「影子爸爸」現象,我們知道,中國父親的特點與傳統文化有關係,比如男主外女主內。

同時現在社會處於快速變化階段,男人的壓力也很大,要辛苦掙錢養家,難有時間陪孩子。

同時,父母忙也與社會壓力有關,社會家庭生活節奏加快,同時老百姓福利待遇缺乏保障,也加劇了家長的壓力,疲於奔命,造成父愛缺失。

從父親的特點來看,父親是以其行為行動來影響孩子,當然母親一般比較細膩好嘮叨,生活上照顧多一些。

父親一般在大事上起更大的作用。

丈夫是家裡的頭,意味著責任重大,不可缺失,同時對培養孩子的品德和陽剛一面確實重要,尤其是家裡有男孩的。

有研究表明,男孩在青春期獨立的過程 , 需要有一個模仿和反抗的對象,需要擺脫父親的庇護和權威,來發現自己,這對孩子獨立性的培養非常重要。

中國父親比較忙碌,與孩子相處時間短,但是父親的角色還真就是不可或缺。

在孩子成長過程中,父愛母愛都不可或缺。

但是如果父親或母親是一個很全面的家長,兩樣都很齊全,那對孩子的成長有很大好處。

但父母有沒有一個很明顯的分界線?即母親無法代替父親起到某種教育作用,比如培養孩子的獨立性,這裡面其實更多的是教育的方式,父母性格的影響,而並不是說有一個很明顯的界限,比如說孩子的獨立性一定是來自父親的教育,這都不一定。

孩子的成長其實並非不可逆轉,不是單行道。

當然假如在孩子幼小的時候缺乏某種愛,對孩子成長會有一定影響,並使孩子的性格出現某種缺陷,這都比較常見。

但這並非不可逆,因為孩子的性格有很強的可塑性。

孩子的缺陷在成長中有機會去塑造的話,一樣可以發展。

我們說開放的人格,到80歲,仍然可以發展,走向更成熟。

父母的性格和言傳身教,以及父母本身的教育方式,這是最主要的。

有些單親家庭的孩子一樣很健康上進,人格健全。

來自家庭條件差,以及單親家庭的孩子,反而有些更早熟,就是所謂窮人的孩子早當家。

所以並非缺乏父愛母愛以後就一定會怎樣。

不可否認,是有影響和不足,但是並非單純劃一的界限。

父母性格和言傳身教更重要。

比如如果父母是焦慮型,迴避型的人格,那孩子可能也會焦慮,這個影響更深遠。

如果你一定要劃一條界限的話,對孩子的成長反而不好,因為它會對孩子起到一種暗示作用。

就好像以往心理學的戀父戀母情結,其實這是有問題的。

因為這會使人認為這樣才正常,就會朝這個方向去做,這會影響孩子性心理的發育,反而有害。

罪.犯中來自單親家庭的多,這裡有綜合因素。

單親家庭的孩子教育有缺失,孩子的性格裡面會存在某種缺陷,使得他在人格發展上會遇到問題,比如在處理困難和就業交友等方面,可能會出現一些問題,犯罪率會高一些。

這與家庭教育有一定關係,但並非一定是缺乏父愛或母愛。

這其實還是一種性格塑造的問題。

假如是個單親家庭的話,沒有父親,但是這個孩子的母親在教育孩子時有這方面的能力,她當然可以把孩子教育得很健全。

家庭結構異性婚姻不是人為隨便改變的。

婚姻的合法和神聖不是世俗的。

正常家庭當然應該是父母雙全,儘量減少非正常的兒童成長環境。

當然,離婚的單身父親或母親帶孩子,這是沒有辦法的事情,但應當儘量減少這種情況的發生。

至於說女性主動要獨身,又想要孩子,這種做法我認為是太自私,只把孩子作為自己的精神孤獨的安慰者,這是很不負責任的。

有些人選擇某種生活方式,是在一定狀態下覺得是自己最好的選擇,但實際上還有其它的路可以走。

如果他(她)多聽聽多看看,可能會有更廣闊的視野,更多的選擇,也可能有更多的機會找到幸福,社會也可以得到更和諧發展。

所以,某個時段,人的認知會有一定的局限性。

詹春雲大夫說,如果人們視野廣闊一些,機遇也會更多。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