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爾·波茲曼|《童年的消逝》正在消失的兒童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成人和兒童之間的主要區別之一
是成人知道生活的某些層面不適宜兒童知道,比如種種奧秘、矛盾衝突、暴力和悲劇等等;而在現代世界,兒童逐步走向成年,我們正把這些秘密以我們認為在心理上可以吸收的方式透露給他們。
正如書中所說,我們正從報刊雜誌的「敘事時代」進入電視的「娛樂時代」,無處不見的娛樂節目充斥著螢屏。
在此影響下,一個正上小學的兒童可能比我們更加了解明星八卦,成人世界的秘密向他們敞開大門,他們的心智迅速從嬰兒期過渡到成人期,他們於是成為「成人化」的兒童。
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兒童不需要經過特殊訓練就能理解電視上播放的一切,不同於閱讀文字要求的知識背景,畫面帶來的是一種直觀的形象。
其次,電視節目的特性決定它必須以吸引最多受眾為目標,兒童和成人混合,成為無法分割的受眾群。
兒童和他的父母一起,觀看了電視上可能暗含的暴力、色情內容。
越來越多兒童的風格和趣味與成人趨同,在著裝上,小男孩也會穿西裝,打領帶,女孩子則擁有自己的兒童高跟鞋。
有段時間,甚至流行過「童模」,十歲出頭的女孩子就穿上各種暴露的衣服,姿勢妖嬈地為時尚雜誌拍攝照片,小心翼翼地迎合著成人的趣味。
同時,他們的記憶里沒有了類似於「跳格子」「捉迷藏」這樣的樂趣,他們的目光被電子遊戲吸引,在網絡世界裡,他們遵守著由成人制定的規則,虛擬成人的身份讓他們也能充分體驗競爭里輸贏的快感。
此外,開始湧現各種各樣的職業化兒童比賽,兒童不再能享受自由自在、自發遊戲的快樂,他們接受職業訓練,他們的比賽成績和一系列外在目的,如社會地位、國家榮譽聯繫在一起。
更為可悲的是,連同童話等兒童文學一起消逝的是整個社會的「童話情結」。
我們很難從如今孩子的夢想里聽到「科學家」這樣的字眼,孩子們也被這個時代的功利和物質浪潮席捲,他們的夢想是成為「有錢人」。
我們從孩子們依然清澈純真的眼神里卻看到了這個社會折射出來的浮躁。
有趣的是,和兒童的「成人化」相對的,出現了「兒童化」的成人。
我們對社交網站上成年人口含棒棒糖,對著鏡頭擺出各種各樣撒嬌姿勢的自拍照早已見怪不怪。
「賣萌」和「裝嫩」成為當下的潮流,一群成年人非要把自己裝進十幾二十年前的舊外殼,這種行為本是個人選擇,雖有矯揉造作的嫌疑但也無可厚非。
真正值得憂慮的是」兒童化」的成人所帶來的的責任感的下降,他們幻想自己還停留在隨心所欲的兒童階段,不必對社會承擔很多責任和義務,他們更關心自己。
於是,我們看到的是很多成年人責任感的下降,他們把父母送進「老人院」,「閃婚」「閃離」,從孝敬老人、撫養孩子這樣原本是成年人必須履行的義務中抽離出來。
我們的時代正在發炎,對此,也許我們能做的就是別盲目追隨這個時代的潮流,努力促成如本書作者尼爾波茲曼所說的「寺院效應」,在席捲而來的媒介影響面前,做淡定的一小撮而不是狂熱的大多數,一方面控制兒童暴露在媒介中的時間,另一方面為他們提供行之有效的引導,為延續這個社會的人道傳統作出一點努力。
留住純真,其實也是留住對一切美好事物最初的好奇與嚮往。
《童年的消逝》
《童年的消逝》(美)尼爾·波茲曼 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11年6月版 喬治•奧威爾曾在《一九八四》中預言人們將會遭受外來壓迫的奴役,失去自由,我們的文化成為受制文化,赫胥黎則在《美麗新世界》中表達了另外一種憂慮,人們會漸漸愛上壓迫,崇拜那些使他們喪失思考能力的工業技術。
作為新聞與傳播學被廣泛參閱和引用的經典,《娛樂至死》與《童年的消逝》想告訴大家的是,可能成為現實的,是赫胥黎的預言,而不是奧威爾的預言;毀掉我們的,不是我們所憎恨的東西,而恰恰是我們所熱愛的東西!「本書的主要貢獻不在於斷言童年正在消逝,而在於提供了一個解釋這種現象何以發生的理論。
因此,本書分為兩個部分。
第一部分主要表述「童年」這個概念的起源;具體地說,就是童年起初不需要存在,而後卻發展成不可避免的存在,它們各自的傳播條件是什麼。
第二部分將我們置身於現代時空,企圖揭示從谷登堡(Gutenberg)的印刷世界轉換到塞繆爾·莫爾斯(Samuel Morse)的電報密碼世界,這個過程使童年作為一個社會結構已經難以為繼,並且實際上已經沒有意義。
那麼,我們能為童年的消逝做些什麼?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但本書將不對此進行探討。
理由是我不知道這個問題的答案。
我這麼說,心裡既輕鬆又沮喪。
輕鬆是因為我不必背負教別人如何生活的包袱。
在我以前寫的書里,我都冒昧地指出較有效地解決各種問題的方法。
我相信這是職業教育家應該做的事。
事實上,承認人類解決問題的能力跟他們發現和理解問題的能力不相上下,竟是件令人愉快的事。
作者簡介
尼爾•波茲曼(Neil Postman,1931—2003),世界著名媒體文化研究者和批評家,生前一直在紐約大學任教,首創媒體生態學專業。
一生出版20餘部著作,其中《娛樂至死》(Amusing Ourselves to Death)和《童年的消逝》(The Disappearance of Childhood)已譯成多種文字在許多國家出版。
2003年10月去世後,美國各大媒體發表多篇評論,高度評價波茲曼對後現代工業社會的深刻預見和尖銳批評。
名家薦語
維克托·納瓦斯基 ▎美國著名學者
尼爾·波茲曼在《童年的消逝》一書中,運用他對心理學、歷史學、語義學和麥克盧漢學說的深刻見解以及常識,非常有說服力地闡述了一個觸目驚心而且頗具獨創的論題。
傑伊·羅森 ▎紐約大學教授
波茲曼的每本書都是一本小冊子,一本裝了封皮的隨筆:《童年的消逝》諷刺美國文化的幼稚化;《娛樂至死》諷刺娛樂業,以及娛樂業對觀眾造成的影響……他的知識分子姿態,他在公眾環境中的表現,以及他偉大的天賦——極好的幽默,實質是一個開化人類在一個野蠻世紀進行的嘗試,之後成了一個開化人在電視文化中的嘗試。
周國平 ▎作家
中國當今的現實是,不但電視文化,而且印刷文化,二者共同導致了童年的消逝,因而消逝得更為徹底。
如何看待越來越多的初中生,高中生開始化妝,裝著打扮成熟?
童年的消逝。 19世紀以後,特別是20世紀,隨著電子時代的來臨,特別是電視時代的來臨,兒童可以不需要很強的閱讀力和理解力,就可以很直觀地看到成人世界的一切,世界各地的電視節目中,充斥著暴力、色情...
「00後寶媽」走紅直播平台很可怕,更可怕的是她們以此為榮
這些「00後寶媽」並沒有感覺自己做得不對,反而以此為榮,以成功為鵠的的價值觀念取代了一切,這恰恰是她們最悲哀的地方。全文1467字,閱讀約需3分鐘最近幾天,陸續有網友爆料某視頻平台上出現了一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