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叛逆、不聽話?家長有辦法! 深圳大聯播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點擊上方「深圳壹號」可訂閱噢

撫養孩子長大成人,是一場漫長的長跑,途中會遇到許多困難和障礙。

在這重重障礙中,叛逆期也許是路上的一座高山了。

幾乎所有的父母對叛逆期都有很大的成見

通常所說的「叛逆期」,就是孩子不聽話、自作主張的時期。

那每個孩子的叛逆期,都會有什麼樣的表現呢?

-不聽話

-學習沒精神

-做事不積極

-回到家裡拚命地玩遊戲

-越是不讓他做的事,就越要去做

-

……

在家長看來,還沒長大的孩子,有時候會處處覺得自己很有理,處處和他們對著幹,就是不服管,就是不聽話,這就是叛逆期的表現。

從父母的角度出發,一個乖巧溫順的孩子,當然更討人喜歡。

聽話最重要,讓幹什麼就幹什麼多好。

乍一看來,糾正孩子的叛逆,似乎沒有什麼錯誤。

畢竟孩子的確也是在某些方面與家長的期望有所差別,或者說在他們的教育觀中存在不聽話的表現。

可是再好好想想看,孩子的叛逆從何而來?他的叛逆,到底應不應該被稱為是「叛逆」呢?

不輕信,認真了解叛逆期

孩子成長過程中,通常有三個叛逆期。

第一個叛逆期:可怕的兩歲左右

孩子2-3歲的時候,就會從之前的「小乖乖」,變成一個令人感到無奈的「小惡魔」。

凡事總喜歡以「不」字打頭,他最喜歡的事情,就是在你說的指令前面加個「不」字來回應。

他已經基本會自己吃飯、自己走路、跑步了。

這個時候,他的視野開始開闊。

此時,他的腦袋正在快速構建自己的世界,於是他的意識會認為一切都是他的。

所以他需要什麼的時候,會直接去拿,而不管這是不是他的。

父母制止的後果,就是孩子的哭鬧。

第二個叛逆期:7-9歲的小大人兒

孩子進入小學後,學會了更多的知識和生活經驗,他覺得自己已經長大了,是個「小大人兒」了,極力想掙脫父母的掌控,於是就變得處處喜歡跟大人「唱反調」。

孩子變化了,如果父母的教養方式沒有跟著變,孩子沒有得到恰當引導,會變得更加叛逆。

第三個叛逆期:12-15歲的青春期

孩子進入青春期後,視野和見識變得更加開闊了。

他會發現,他學到的內容和看到的社會是不相符的。

此時,他開始嘗試按照社會的方式,去理解學校的學習。

這在「大人」的眼中是比較「反動」的,於是大人開始了「鎮壓」。

另外,這個時候的孩子身體初步成熟,而心理卻未成熟,於是常常會遭遇各種挫折感,心理變得更加矛盾甚至煩躁,父母如果此時強行管制,效果肯定是適得其反。

所有「叛逆期」的表現,根源在於家長先入為主,為孩子所有的行動做主,變成了孩子人生的守門員。

於是家長和孩子方面,就生活的主動權展開了激烈的對話。

以上,基本上就是通常對於孩子叛逆期的認識。

然而,所謂的「叛逆」真相是什麼呢?

「叛逆」,是成人對孩子輕視的一種定義

當人們定義「叛逆期」的時候,都潛意識地下了另一個判斷:「孩子的這些表現是不合理的」

這樣下定義的好處是:意味著叛逆期是一個時期,它有開始也有結束。

然而,如果你細心一些就會發現,叛逆期的症狀,實際上一直存在。

只不過,當問題發展到父母無可奈何的時候,就認為他的「叛逆期」到了。

面對孩子叛逆期家長做好這幾步

為什麼要叛逆? 因為孩子渴望被成人的世界認同,渴望通過叛逆的行為來向世界昭示自己已經長大了,再也不是父母眼裡的小孩子了,再也不是可以隨便操縱的「棋子」了。

面對成長中的孩子,就需要家長徹底放下「父母」的架子,重新拾回童心,因為「強權」解決不了問題,更無法撫慰孩子的叛逆。

1.父母以身作則

子女身上反映出來的問題,往往都是父母教育方式的問題。

如果父母自己平常言行起坐不能起到正面的示範作用,自然無法要求子女,也就沒有權威。

2.多對孩子說肯定句

面對能走會跑的孩子,家長最常掛嘴邊的倆字便是「不要」。

而「不要……」是孩子最不喜歡的表達方式,也是最容易激起孩子逆反心理的說話方式。

心理學研究表明:每個人的潛意識都不接收否定的詞彙,越是「不要做」的事情,潛意識越會告訴你「要做」。

比起「不要再看電視了,洗手吃飯」,孩子更樂意接受「寶寶去洗手吧,我們要吃飯了」。

因為孩子的自我意識得到了尊重,所以他就會變得順從。

所以,家長要注意用肯定的句式,明確地告訴孩子「你可以做什麼」,給孩子指明方向

3.批評孩子切莫傷害自尊心

明智的家長應懂得如何熟練地運用批評藝術:

分清場合和措辭

當著親友或孩子的同伴批評孩子,孩子會感到難堪和不滿,也聽不進家長的批評。

批評措辭要適當,切忌「你簡直不可救藥」、「你怎麼不如某某學習好」、「你真笨」等傷害孩子自尊心的話語。

對事不對人

真正懂得批評的家長,著眼點應該放在如何促進孩子改正缺點上,而不是揪著缺點不放。

即就事論事,不翻舊帳。

適當冷處理

當孩子情緒反應強烈、言語衝動的時候,家長可以採取不理睬的態度,等孩子冷靜思考、平息衝動後再作批評。

4.給孩子選擇的權利

在要求孩子前,用你自己所能接受的選擇方式,給出他兩個選擇。

比如你想吃米飯還是麵條?現在出去,還是五分鐘後出去?

如果你給孩子喝酸奶,而孩子想喝可樂,你可以說「寶貝,你把酸奶喝完,就可以喝一口可樂噢!」這樣就把自主選擇權交給了孩子,要麼不喝酸奶,那也沒辦法嘗到可樂;要麼把酸奶喝完,那就可以嘗到可樂。

很多時候孩子也不想給家長太多的衝撞,一般會根據範圍來選擇。

一旦孩子有了自我意識,就會渴望被尊重、被重視,而不管多小的選擇,都能給孩子帶來一定的參與感,讓他們有一種被尊重的心理滿足,從而內心健康地成長。

5.給孩子越來越大的自主空間

有些家長總是想控制孩子、管制孩子、設計孩子。

適當的控制是必要的。

但隨著年齡增長,更多地是靠孩子的自覺和自律,而且要給孩子以自主的空間,要尊重孩子自主的空間。

也有許多父母擔心,這樣的教育會不會就是放縱,任其為所欲為了呢?其實不必擔心,真正的制約並不完全需要強權或是威嚴。

有時,一個關心的問候,一句溫暖的話語,反而會使孩子更加受到約束。

6.讓孩子學會將心比心

家長過問、干涉孩子的行動,應直截了當地說出自己的擔心和憂慮,讓孩子知道家長的愛心。

比如,處理孩子放學晚歸這種事情,有的家長是等孩子回家後,劈頭蓋臉一頓臭罵,這樣孩子不但沒有體會到家長的愛心,反而對家長產生了牴觸情緒。

而有的家長則會心平氣和地詢問原因,並說明因為不知道孩子為什麼晚歸,心裡很著急、很擔心,希望孩子能夠站在家長的角度,體會家長的愛心和不易。

相信懂事的孩子聽了這一番話後,會為自己的晚歸給家長帶來不安而感到內疚自責,對家長的干涉行為也不會產生牴觸。

7.採用實踐體驗法

用實踐體驗法化解孩子的逆反心理,比命令和口頭說教有效得多。

一位父親曾經講了這樣一個故事。

一天傍晚,父親與兒子散步時,兒子看到西瓜攤賣西瓜就非要買。

父親說:「離家太遠,抱回去太累,不買。

」兒子不高興了:「我要買西瓜你不買,你喜歡我學習好,我也不好好學習。

」父親略一思量,對兒子說:「買西瓜可以,你要自己拿回家。

」兒子抱著買的西瓜走,一會兒就累得滿頭大汗,一路歇了幾次才把西瓜抱回家。

這一體驗讓孩子感觸頗深:「吃個西瓜也真不容易啊!」由此體會到父親的苦。

小故事

一個剛滿十七歲的孩子,雖還是稚氣滿臉,但壯碩的身體已儼然是個大人。

母親只及他肩頭的高度,父親也開始對他仰視。

叛逆,已經成為他和父母溝通的方式。

終於有一天,父親和少年傾心交談,詢問他不再乖巧的原因。

少年說:我已經長大,不再是你們操控的棋子,我需要有自己的生活。

我需要尋找自我……

父親嘆了口氣:你打算怎麼尋找呢?

「一個行囊,一個指南針。

我需要離開你們的遮蔽,去尋找自己的坐標……」

「那你去吧,孩子。

我和你媽媽在這裡等你的好消息。

」父親給了少年500元錢。

少年從此離家。

開始了他尋找青春和自我的旅程。

少年去了離家很遠的一個城市。

在那裡再也沒有老師和父母煩心的嘮叨。

當然,也沒有了父母片刻不離的噓寒問暖。

在那個光怪陸離的都市,500元錢像一杯水倒進沙漠裡一樣,很快就滲透沒了。

看著日漸乾癟的錢包,少年想到了放棄,但一想到回家可能會受到的嘲笑,只好把淚水吞進了肚裡。

城市很華麗,但少年很難找到她的入口。

他的成長與這個城市的喧鬧無關。

為了生存,這個在家連自己衣服都很少洗的少年,開始去一些小店打工。

勞累一天,只為能擁有一頓熱飯和一個可以遮蔽風雨的住所——這些他曾經唾手可得而又沒有絲毫珍惜過的東西,在那個離家遙遠的城市,伴隨了少年叛逆的成長。

春去秋來,一年很快要過去了。

少年在飯店刷過盤子,在大公司做過保安,在酒店做過門童,在夜市里做過擺攤的小販……少年的雙手終於在疲於奔命的生活中漸漸長滿老繭。

少年的心也隨著日出日落,懂得了以前父母生活的不易和他們對自己惴惴的愛心。

終於,在新年即將到來的時候,少年撥通了那個熟記於心的號碼。

電話那端,是父親激動的聲音和母親喜悅的啜泣……

父親說,如果找到了你要的東西就回來吧。

在掛斷電話的那一剎那,少年淚流滿面。

不久,他登上了回家的火車。

在行囊中,多了兩件買給爸媽的內衣,包裝得樸實而美麗。

這是一個懂事了的兒子,他用自己的雙手為父母換來的新年禮物……

由於孩子正在掙扎著長大,正是自我觀念的成形,思想的啟發階段,所以最容易受影響。

不幸的是,許多父母總是奢望一種立竿見影的效果,因此經常使用絕對的壓制手段。

面對孩子的叛逆,最重要的就是認清事實,憤怒大可不必。

如果他走向正確的方向,家長就該以生命傳遞者的心情,樂觀其成;若他誤入墮落的深淵,家長就該立即趕過去,陪他一塊爬起來。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孩子叛逆是好的開始,看懂的家長孩子有救了!

來源:伯馬教育孩子叛逆是好的開始,如果父母把握好了,對孩子受益一生,如果沒有把握好,可能會害了孩子。對於青春期的叛逆,我們每個人或許都曾經經歷過,只是身為家長的我們已經無法真正地理解一個孩子的感...

當「青春期」遇上「更年期」

當一向乖巧聽話的孩子,忽然以你不習慣、亦不喜歡的方式對你說話與你相處,甚至和你頂撞時,先別急著生氣,更不要一巴掌打下去,他/她正在用這種方式向你宣告:「我,已經進入青春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