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對孩子的影響!——致所有人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人的成長和教育自家庭開始。

家庭是孩子學習與他人相處的地方,學習什麼是親密的情感,什麼是自我的感受以及如何表達;

父母則示範什麼是可以接受的,什麼是必須禁止的……正如《聯合國憲章》宣布的理想精神——家庭應該有利於充分而和諧地發展孩子的個性,特別是在和平、尊嚴、寬容、自由、平等和團結的精神下,撫養他們,讓孩子在幸福、親愛和諒解的氣氛中成長。

但是,遺憾的是,家庭教育又是最容易出錯的地方。

有一段關於家庭的描寫,印象很深,是這樣寫的:

「家庭,有時候會是一個以愛的名義設置的牢籠,其恐怖在於,門上無鎖,你卻不敢推門而出,只能咆哮地接受一切愛的安排,直到最後溺亡其中,或是被時間所離散。

是的,家庭對一個人的影響總是潛移默化的,等我們意識到的時候,那些影響早已經深入骨髓。

有人說,子女是父母生命的影子,不管你怎麼掙扎掙脫,終其一生也無法擺脫。

這種感覺,大概就像朋友說的那樣:當我發現我抱怨的內容,語氣,神態和我的家人一模一樣的時候,我感到一股寒意從脊背上竄上來,深深的無奈與悲哀,終生難忘。

要知道,幾十年的耳濡目染,是比任何東西都要強大的力量。

它就像雨滴,一滴一滴落在我們身上,開始時總是難以發覺,發現時早已濕了衣裳。

「父母是孩子最大的命運」,不管我們想不想承認,基因就像是刻在靈魂深處的烙印,先是影響性格,繼而影響生活態度,到最後可能就影響了整個人生。

而教育又分別由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社會教育三大支柱支撐,後兩者已經有了較為現代化的環境、科學的指導和法律規範,只有家庭教育還處於自髮狀態。

父母比較民主的家庭,孩子的性格會比較獨立、大膽、善於交際,有獨立分析自主思考的能力。

父母比較嚴厲的,經常打罵孩子,會使得孩子的性格傾向於頑固、冷酷無情、倔強,還會在一些事情上極具缺乏自信心和自尊心。

父母過於溺愛孩子的家庭,就會培養出任性,缺乏獨立性,情緒不穩定、易於驕傲的孩子。

父母的保護過度,則使孩子被動、依賴、沉默、缺乏人際交往的能力。

父母的對孩子的教育不統一,長此以往會使得孩子的警惕性變高,易養成孩子的兩面性,變得投機取巧易說慌。

父母支配教養出來的孩子,這樣的教養方式會讓孩子變得很順從、對父母過於依賴、缺乏自主獨立性。

而我們人生格局的啟蒙老師,其實就是我們的父母,或善或惡,或大或小,或策馬奔騰,或謹小慎微。

可能都是兒時父母不經意的一件事所引起的。

父母為行討的乞丐,獻上一份愛心,孩子可能也就學會了與人為善。

父母為了不勞而獲,小偷小摸,孩子也可能會染此惡習,下意識做出類似的行為。

前者為善,樂施善行,卻不憤世嫉俗。

後者為惡,貪圖小利,而不顧後果。

這是兩種截然不同的格局,卻都是從父母那裡學到的。

如果父母展現給孩子的,是溫柔的世界,美麗的星空,善良的人群,那等他長大的時候,就有足夠的胸懷忍受各種無趣的生活。

如果父母展現給孩子的,是世俗的生活,灰暗的黑夜,殘忍的同伴,那等他長大的時候,就會選擇性忽視掉世界的美與善。

所以,人與人起點真的不一樣。

就像作家沈三廢說的:

「我的原生家庭沒有給過我安全感,談不上有精神後盾,這讓我成年後很容易把情感寄托在別人身上,像是附在他人身上吸取養料的怪物。

這世界能靠的除了自己還有誰呢,當務之急還是要快快成長,自己給自己安全感。

人生就是這樣,如果開始時不夠美好,就學著與生活和解。

把那些在自己看來不夠正確的生活態度當成一面鏡子,來督促自己;

去讀更多的書,走更遠的路,看更美的風景,努力形成自己的格局;試著敞開心扉,試著學會愛與被愛,試著與愛人真心擁抱和互相取暖。

我們終此一生,不過是擺脫那些不好,再去遇見一些美好,直到找到真正的自己。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影子爸爸,父教缺失問題在中國有多嚴重?

中國青年報最近發表文章,稱父教缺失,孩子很難培養出勇敢堅定的品質和性格,有關教育專家對當前中國家庭中「影子爸爸」多的現象表示擔憂。按照哈佛大學的研究,人生下來有兩個發展方向,一個是親密性,母親...

如何營造好的家庭環境與孩子性格的培養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孩子出生後就是一張白字,父母為子女塗染什麼顏色就會形成什麼樣色彩的人生。和孩子相處最長的就是父母,父母的言行和為人都會潛移默化的影響著孩子。如果父母想讓孩子以後有一個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