繪本精讀|繪本中的教育理念(一):規則、承擔與成長的界線
文章推薦指數: 80 %
寫在前面:
很多繪本是給孩子看的,但同時也是給大人看的,同一故事有要對孩子說的話,也有要對大人說的話。
英國著名圖畫書作家約翰.伯寧罕的作品幾乎每本都是這樣的,如果大人們可以像孩子那樣認真和誠實,就會在故事中看到自己。
家長們常常希望孩子通過讀書受到教育,但是真正的教育是始於父母的覺醒,是父母自身的成長。
所以本文提到的教育理念,並不是通過繪本改變孩子,而是家長的學習和成長。
正文:
我在上一篇文章《想要孩子真正長大?界線比自由更重要!》(點擊閱讀)中講到在家庭教育、親子關係中界線的重要作用,並對界線的概念進行梳理。
今天我們藉由繪本《和甘伯伯去遊河》,繼續來談一談孩子成長中關於規則、承擔與成長界線的話題,這是親子成長中,不容忽視的問題,值得每一位家長和老師思考。
《和甘伯伯去遊河》是英國著名圖畫書作家約翰.伯寧罕最為著名的一本繪本,在他的眾多作品中這也是看起來最簡單,最容易理解的一本書,但也正是這本書曾被中外各界專家從不同角度進行分析和解讀過,掰開揉碎地,可以講上好幾課。
故事很簡單,開篇先向讀者們們介紹了甘伯伯,有一棟大房子,還有一條船。
有一天甘伯伯要去遊河,於是引來了兩個孩子和一群貓狗牛羊等動物紛紛請求要上船一起遊河。
甘伯伯很想讓大家和他一起去遊河,所以儘管他知道這些孩子動物們一起上了船後會發生什麼,但他還是答應了。
不過,在答應他們上船之前他和每人都有一個約定:孩子不能吵鬧,兔子不能亂蹦跳,貓不可以追兔子,狗不可以招惹貓,豬不能那個來回晃,綿羊不能咩咩叫,雞不能扇翅膀。
。
。
。
孩子和動物們太想上船去遊河了,所以大家都答應得好好的,而且上船後,一開始大家都很高興,但是不一會兒,麻煩就來了,「山羊亂踢,牛踩東西,雞扇翅膀,綿羊咩咩叫。
。
。
」於是船就翻了。
我曾帶2-8歲的孩子們一起聽這個故事,講到這裡時我停了下來,因為前面太快樂了,忽然間發生了這樣的事情,孩子們也都很意外,接下來會發生什麼呢?
孩子們有的不敢出聲認真的想下面會發生什麼,有些經驗的孩子說,甘伯伯一定會很生氣,會批評,會說「我早就說過不可以!」這類的話。
但是翻到下一頁,大家爬上了岸,「讓太陽曬曬乾」後,甘伯伯不但沒有說任何指責的話,而且還說「我們只好穿過草地,走路回家了。
我請你們到我家喝喝茶」。
下一頁又是一個歡快而祥和的場景,大家圍在桌子旁邊,秩序井然的吃吃喝喝了。
結局太歡樂了,聽故事的孩子們很快就忘記了剛才翻船時的緊張,馬上融入到故事中,和動物們一起去享受吃吃喝喝的的幸福快樂中了。
後來我問孩子們,為什麼到甘伯伯家後,動物們能夠那麼乖了?孩子們說他們犯了那麼大的錯誤,甘伯伯都沒生氣,當然要表現的好些了。
但當問到大家覺得甘伯伯為什麼沒有批評動物們時,有的孩子說,因為甘伯伯人很好,很寬容。
但有一個孩子說,「甘伯伯本來就不能怪大家,因為是他答應讓他們上船的。
」
我從09年讀到這本書到現在已經8年了,對這本書的理解也慢慢地發生著變化。
特別是 「甘伯伯本來就不能怪大家,因為是他答應讓他們上船」的想法,讓我又重新去看故事中的甘伯伯和孩子們。
故事中的甘伯伯是一個大人,故事中的孩子和動物們都是孩子。
一個大人,應有給孩子愛與信任的能力,也應有擔當責任的勇氣和能力。
大人擔當起自己應負的責任,孩子才會逐漸學著向大人一樣,一點點去承擔自己。
故事的開始, 孩子們請求甘伯伯允許他們上船一起去遊河,甘伯伯作為一個大人,要替孩子們做一個決定,這個決定所帶來的後果,無論是好是壞,都要由甘伯伯一人來擔當,這一點甘伯伯一開始就很清楚。
所以甘伯伯慎重考慮,並預料到可能發生的後果之後做了決定:允許大家上船,但給大家約定一個規則。
後面事情的發生其實都在甘伯伯的預料之中,包括大家對規則的違反和最後的翻船。
既然一切都在預料之中,甘伯伯來擔當那個後果做起來也就是自然而然的了。
那麼孩子和動物們呢?他們需要承擔什麼嗎?其實他們也已經承擔了相應的後果,那就是船翻了,落水了,身上都濕了。
孩子是在經驗中成長的,你告訴他一百遍不可以做什麼事情,不如他們親身經歷一次感受深刻。
當然這個故事的前提是,甘伯伯知道這些孩子和動物們都會游泳,即使落水也不會有大問題。
此外,甘伯伯給孩子和動物們立規則這件事,也值得探討。
如果甘伯伯一開始就知道孩子們的天性一定會違反這個規則,那為什麼甘伯伯還要對他們約定那樣的規則呢? 我想,這也是甘伯伯作為一個大人在擔當他應有的責任,「孩子,現在你可以做不到,但你必須要知道。
並且,我相信將來你會慢慢做到。
」
而也正是這樣的提前告知,讓孩子和動物們在落水後真正認識到規則的意義,這樣更有利於他們在未來對規則的遵從。
故事呈現出十分清晰的界線,甘伯伯提前做到提醒並立規則,這是他的責任,船翻之後,甘伯伯沒有任何抱怨和指責,這也是他的責任。
設想一下如果甘伯伯抱怨、指責,哪怕就一句「我早說過你們不能這樣!」
那麼孩子也會想辦法逃避、推責,他們可能會說是誰誰先搗亂的等等,而最終沒有真正認識到規則的真正意義,也沒有辦法回到「我」這邊來,去檢視自己的行為。
此外,混亂的界線,會帶給孩子更多不安全感,很多時候,也會增加對他人(特別是大人們)的不信任。
因為真正愛到,因為可以擔當,像甘伯伯這樣的大人是被尊重和模範的。
而因為甘伯伯「相信孩子們慢慢會做到」,所以當孩子們來到甘伯伯家喝茶吃點心的時候,真的就做到了。
故事中,做不到和做到兩件事情發生在同一天,但是在現實生活中,從做不到,到做到,可能會需要一個很漫長的過程。
在這樣一個漫長的過程中,需要大人們內心堅定的愛和信任,同樣需要大人們擔當起自己的責任。
我們都希望教育好孩子,但是為什麼我們的「教育」總是不奏效?現在我們從故事回到現實生活中來,看看作為大人的我們自己,有多少我們還沒有做到,有多少還需要我們繼續努力。
最常見的鏡頭是這樣的:
汽車行駛中,孩子要喝水,媽媽說「不能在車上喝水!」孩子不聽,打開水杯喝水,果然水灑在身上車上到處都是。
媽媽立刻生氣的說「我剛說什麼來著!不讓你喝你偏喝,看看灑了吧?!」然後怒氣沖沖或煩躁的打理孩子衣服和汽車座椅。
公園裡,孩子要買玩具,媽媽說「我們是來看動物的,不買,再說這些玩具質量也不好。
」 孩子不走,哭鬧,最後媽媽拗不過,只好很不情願的買了,可能一邊付錢還會一邊給孩子嘮叨一些道理。
孩子玩兒ipad,媽媽擔心孩子的眼睛,要求孩子每天只能玩兒15分鐘,甚至要求孩子自己寫遊戲規則貼在牆上。
但孩子做不到,每次總是超時。
強行收繳ipad,孩子必會大哭。
這種糾纏,一直持續。
我們會說孩子怎麼那麼不乖,那麼任性,那麼不聽話,卻沒有辦法看到自己的不擔當。
因為不能夠做一個可以擔當的大人,所以當孩子的表現遠離我們的期望時,我們對孩子甚至對自己的指責就自然而然的跟了上來,擋也擋不住。
當孩子還小,需要大人為他做一個決定的時候,我們是否能夠認真的去看待這個做決定的權力,是否能夠認真的去思考自己所做的決定的後果自己是否真的可以承擔。
就像前面的開車的媽媽那個例子,如果媽媽可以承擔孩子洒水在座椅上的後果,那麼媽媽提醒之後,孩子最後洒水了,媽媽只需要擦乾座椅即可。
如果媽媽覺得不能忍受孩子洒水在座椅上的後果,那麼媽媽就不要只是口頭提醒,而是直接停下車子,把水杯拿走就可以了。
現在我們可以看到,媽媽做的這個兩個決定都是在自己的這一側,只是承擔起自己來,與孩子無關。
就像甘伯伯,如果他知道翻船會引起某些動物溺水身亡的話,他一定不會允許他們上船。
那時候,他就要擔當另一個後果。
被拒絕的孩子可能會難過,可能會哭,可能會有更激烈的表現,但是他都要去擔當,去面對。
因為他是一個要為孩子負責的大人。
現實生活中的我們,有很多擔憂和焦慮,很多時候是因為我們不明白自己能擔當起多大的責任。
但是當我們願意去看自己,去試著多一些擔當的時候,就已經能夠像一個大人那樣擔當起一些來了。
每個人擔當的力量不一樣,或多或少,只要明明白白的,哪怕給到一點點,孩子就能夠獲得一點點。
所以當問到要不要給孩子買玩具的時候,當問到要不要滿足孩子玩兒電子遊戲的時候,只要回到自己心裡來,看看自己,能夠為孩子擔當起多少責任來,看清楚了,自己也就知道該做一個什麼樣的決定了。
就像那個公園裡的媽媽,如果認為自己不能夠承受買劣質玩具傷害孩子這件事,那就可以很堅定的拒絕孩子,但同時要有承受孩子哭鬧的能力,要有在眾目睽睽之下平靜接納孩子情緒的能力。
同樣,如果媽媽不認為買幾次劣質玩具就會傷害孩子,不認為今天滿足孩子的物質慾望會影響孩子未來的成長,那麼媽媽也可以爽快的為孩子買下那個玩具。
所以,當明明白白看到自己的時候,滿足與拒絕也就不是問題了。
作為孩子的爸爸媽媽,如果我們可以認真誠實的面對自己,嘗試著不去逃避,不去欺騙,而是努力地,從一點一滴的小事中,慢慢的做一個可以擔當的大人,我們才可以真正愛到孩子,才可以真正支持孩子長大。
成長的界線在家庭教育和親子關係中有著重要的作用,清晰的界線可以讓每個人都更加自由而快樂。
約翰.伯寧罕在繪本《和甘伯伯去遊河》,為孩子們也為父母們,呈現成長界線的神奇作用,也以甘伯伯的形象讓我們看到一個真正的擔當起自己的大人可以怎樣做。
一個承擔起自己的大人,也會讓孩子慢慢學會為自己負責。
於是伯寧罕後面又創作了一本書《和甘伯伯去兜風》,下一期我們一起來精讀。
原創聲明: 本文為作者陳科慧原創,謝絕任何形式的轉載。
《和甘伯伯去遊河》 | 讀了繪本再睡覺 03
Hi,你今天過得怎麼樣?艾米媽媽所在的地方今天天藍得仿佛有人把大海倒掛在了城市的上空,上下班路上忍不住舉起手機拍下來,喏——猜得出這是哪座城市麼?^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