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樣教孩子,會導致孩子在爸媽面前頂嘴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一位媽媽的苦惱:我的女兒一直都挺懂事的,可是自從上初中後就變了。

我讓她往東她偏往西,越來越不聽話,而且還學會了頂嘴,真是氣死我了。

相信很多家長都有這樣的苦惱,其實孩子跟家長頂嘴一般都是有原因的。

看看這些孩子們對自己為什麼頂嘴是怎麼回答的吧,或許會對家長們有所啟發!

我為什麼要跟爸爸媽媽頂嘴:

— 言而無信 —

上個星期,和爸爸約定好如果我作業完成了就帶我去迪斯尼玩。

可等我完成了他卻改口說,等你考上班級前十名,考不上就別想了。

我真的特別生氣,為什麼你們大人這麼言而無信……

— 感到委屈 —

其實,只有在媽媽誤會我時,我才會頂嘴。

有次我只是想幫她分擔一點家務,不讓她很辛苦,不小心摔壞了碗。

媽媽就過來向我大吼:"誰讓你洗碗了!有這個閒工夫還不去看書!"感到很委屈,就向她頂嘴了。

— 父母不以身作則—

爸爸媽媽要求孩子做的事情,自己卻都沒有做到。

讓我早睡,可他們在外面打麻將到凌晨才回家;讓我別玩電腦,我媽卻在電腦上看韓劇一看就幾個小時。

— 父母霸道—

我覺得父母太霸道了。

媽媽經常教訓我說:「我是你媽,你就得聽我的,你小孩子懂什麼?」我的天哪,這話也叫講理嗎?

— 總拿我與別人比—

他們只知道打擊我,我媽反正就是有意無意的就說起別人家的孩子,隔壁的某某某得什麼獎啦,考上重點高中啦巴拉巴拉的。

為什麼你們總是說別人的好?那你找別人的女兒做你女兒好了!

— 頂嘴是表達想法—

在我們孩子面前,父母總覺得自己絕對正確,無所不知,無所不曉,無所不能。

其實,我已經長大了,有了自己的觀點,和父母看法不一致的時候,如果不大聲「頂嘴」,根本沒有威力,我們就應該勇敢地說出自己的想法。

— 討厭被命令—

我只是想把後半集的連續劇看完就馬上睡覺,爸爸堅決說不行把我電視關了,而且他總是用命令的口氣跟我說話,一副高高在上的樣子,這讓我很不爽。

「一個巴掌拍不響」,從以上幾個孩子的回答可以看出,孩子和父母頂嘴並非無緣無故的,父母也應當反思一下自己,認真分析產生的原因,多與孩子談心,了解孩子。

孩子頂嘴不是解決問題的好方式,一旦習慣成自然,也不利於孩子的學習和成長,甚至會影響長大成人後的人際關係的和睦。

所以作為家長要從以下幾方面進行引導。

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緒

沒法讓孩子有效地停止頂嘴的父母,往往自我控制能力比較差,在教育孩子時不免粗暴急躁,而這種不當的處理方法往往很容易傷害孩子的心靈。

遇事冷靜,賞罰有度

作為家長無論孩子犯了多大的錯,都不要急躁,先要問清事情的來龍去脈,再決定處治方法,不搞連帶處罰,不翻舊帳。

賞罰前,要講明道理,讓孩子徹底信服。

主動了解孩子的意圖

在孩子頂撞你時,你應該問問自己:「究竟發生了什麼?這個小傢伙想怎樣?」當你明白了孩子的意圖後,你就會理解為什麼突然之間這孩子變得那麼粗魯。

從孩子的角度考慮問題,有助於父母緩和氣氛和自己的情緒。

提醒孩子改變說話方式

父母直截了當地對孩子說「不許頂嘴」,還不如說「我理解你的感受,但是你能換一種口氣說嗎?」或者說「我不喜歡你這樣說話,你可以慢慢用你的道理說服我」。

如果孩子正在氣頭上,父母也可以說:「我知道你現在很生氣,等你冷靜下來我們再談好嗎?」

注重言傳身教

孩子的模仿能力很強,如果父母自己都時常跟愛人頂嘴,跟老人發生衝突,那管教孩子的力度就可想而知了。

因此,父母多多以身作則,平日處事平和,不急不躁,遇到長輩時言行尊重,孩子自然會聽從教導,而不再頂嘴的。

減少對孩子的溺愛舉動

所有的父母都知道溺愛的害處,溺愛可能造成孩子頂嘴,只有把對孩子溺愛的氛圍驅除了,頂嘴現象才能減少。

最好是全家同一陣線,如果孩子不聽話,明顯是不講道理地頂嘴胡鬧,大家都不理他,孤立他,讓他承受後果。

而當他變得講道理聽話時,則要用鼓勵的言行強化他的轉變。

營造民主的家庭氣氛

為了讓孩子有話可以輕鬆講出來,做父母的不應該時刻以權威自居。

不妨在家裡營造出足夠的民主氣氛,誰說的有理就聽誰的,並且鼓勵孩子隨時講出自己的感受,隨時化解孩子的委屈。

別怕你會沒有威信,其實你越這樣做,孩子越會理解和認同你。

反之,如果父母總是以「大」壓小,長期下去,反而可能導致孩子在日後形成逆反或逃避心理。

給孩子申辯權利

即便知道他們在狡辯,也要耐心聽他們把話講完,然後因勢利導,幫助他們認識到自己的錯誤。

如果條件允許的話還可以讓他們選擇將功補過的辦法來彌補過錯,這往往是他們最樂於接受的。

對於孩子的頂嘴現象,我們不可一味地埋怨孩子,以自己的父母權威壓制孩子,要了解孩子頂嘴背後的原因,積極引導孩子,並改變自己的教育方式。

前不久聽到一位媽媽說:

都不知道該怎麼跟我家孩子說話了。

昨兒,我說該出門找小朋友玩兒了,不過天冷,得多穿件衣服。

結果孩子死活不穿。

我最後告訴她,如果你不穿衣服,咱們就 出不來門了。

這孩子脾氣倔的,最後鬧到在地上打滾起來。

我一生氣就沒理她。

等她哭夠了,天也不早了,結果門愣是沒出去。

這種孩子鬧脾氣的情況,幾乎在每個家庭都存在。

可是,孩子的很多哭鬧,其實都是可以避免的。

接著上面這個媽媽的問題看,我們設想兩種對比情形:

第一種情形,媽媽手捧衣服對孩子說:「我們多穿一件衣服,外面冷!」處於叛逆期的孩子會出現這種情況:「我不要穿衣服!」

第二種情形,媽媽說:「寶貝,穿上衣服,我們就可以出發了!」孩子往往會爽快地回答道:「好!」

為什麼兩種情形會有這麼大的區分呢?原因在使用了不同的溝通技巧。

孩子的思維是不可逆的

最初的時候,孩子的思維非常單純,等到大一些,會有複雜化的發展趨勢,但是他的思維,仍然是不可逆的。

所謂不可逆,比如你問孩子「你的姐姐是誰」,他能 回答出來。

如果你問「你姐姐的弟弟是誰」,他就無法倒推回來。

這就是為什麼前面那個例子,為什麼會有那麼神奇的反差效果。

第一種情景中,媽媽是在用自己的思維在表達:因為天冷了,所以要多穿衣服才能出門。

可是,孩子的思維不會倒推:哦,要多穿衣服,是因為外面天冷。

相反,第二種情景中,媽媽說,穿衣服,我們就出門。

如此,孩子自動地從前往後這麼梳理,覺得是這麼回事。

所以,父母多用「一……就」的句式,可以引導孩子明白事件的邏輯順序,孩子也會更易理解和聽話。

少用複雜的因果推理句式,避免用「如果,就」,因為這些句子要麼孩子聽不懂,要麼孩子有被威脅的感覺,都無法起到好的溝通效果。

尤其不要用「你如果不,我就不」。

譬如不少媽媽愛說的:「你如果不聽話,我就不帶你出去玩兒之類」、「你如果不把飯吃飯,我就不給你吃零食了」。

這種句 式,沒有給孩子提供更多的選擇,很容易造成親子溝通的不暢,而且總是負性的說辭,就像是在威脅孩子,反而會造成孩子更想去挑戰媽媽設定的規矩。

我們的孩子活在非黑即白的世界

孩子小的時候,判斷一切的標準非黑即白。

這種思維方式一直會持續到孩子進入青春期之前。

我一位朋友家兒子正在讀小學二年級。

他告訴我這麼一個有意思的現象:

他帶兒子看電影,兒子指著男主角問:這是好人還是壞人?可是電影里的人物角色,沒有那麼明顯的好壞區分。

於是我這朋友就告訴兒子,這個人說不上好,也算不上壞。

他兒子顯然對這個回答很不滿意。

沒過多一會兒,兒子又開始問:那現在,他是好人還是壞人?

這父親才回過神來。

於是,換了個方式,很乾脆地告訴兒子:他是好人。

他兒子這才長舒一口氣,滿意了。

對孩子來說,他們完全無法理解,這個世界可以有東西既好又壞,既不好又不壞的。

要麼是好的,要麼是壞的;要麼是黑的,要麼是白的,這就是孩子們的邏輯。

在孩子的語言能力有了發展以後,我們還會發現,孩子喜歡用「總是」、「決不」、「永遠」之類非常極端和決絕的詞,就是源於他們這個時候慣於單行線的思維模式。

為此,面對孩子含糊其辭是絕對行不通的。

若你跟孩子說「不好說」、「都挺好」「你可以這樣一點點那樣一些」之類的話,孩子無法聽懂。

所以,能夠用黑白的方式去跟孩子說的東西,就用黑白去說。

不能的,就不說。

如此可以幫助孩子建立一個明確的是非觀。

叛逆期的孩子尤其不愛聽廢話

1-3歲,無論對父母還是孩子都是個坎。

此時,孩子正處於叛逆期。

叛逆期並不是說孩子就是在胡鬧。

孩子有孩子的堅持。

只有在他們發現自己無法引起父母的注意時,才會變得比較固執。

1歲以前孩子沒有語言能力,父母反而可以多說,也可以講道理,語氣溫暖平和,孩子反而能夠聽懂,感覺到父母在傳達著什麼。

而面對1-3歲的孩子,父母說話則要注意,必須要簡潔明了。

儘量少說:「我們現在出門好不好?」「你把鞋子穿上好不好」之類的話,因為這樣的句子多只會得到孩子挑釁的、否定的回答。

此時 父母說話的原則:少說不,多說可以選擇的東西,不要和孩子廢話。

比如,不要反覆囉嗦說:「你不能把鞋子放在這裡那裡」,「你別把鞋子放在床上!」合適的說 法是:「你可以把鞋子放在床邊,也可以放在鞋架上。

其次,要少進行道德說教。

成人世界的道德標準對於這個時期的孩子並不適用,此時孩子犯錯誤也並不能上升到道德層面。

如果父母拿成人標準去要求孩子,必然會引來親子之間的又一場戰爭。

凡事先關注孩子的情緒,因為孩子的所有情緒都是合理的

孩子是靠著皮膚和心靈的微妙的感覺在認識這個世界。

他們活在夢裡,也不會按照常理出牌。

但是無論如何,這都是孩子成長曆程中跨不過去的一步。

此時,孩子 所有的情感和情緒,不管再離譜,再不可思議,都是合理且合法的,都應該得到尊重。

父母必須要接受這樣的孩子,而不是嘲笑、冷漠或者粗暴阻攔。

當然,儘管孩子不需要對自己的情感和情緒負責,但要對自己的行為負責。

所以,如果孩子做出了破壞性行為,父母就必須介入,通過規則設立以及恰當引導,幫助孩子通過其他方式去發泄自己的壞情緒。

研究數據表明,除了少一部分孩子(大概10%)由於天生的氣質類型,會比較難養,脾氣會比較暴躁,40%的孩子其實都屬於易養型,剩餘為中間部分。

更多 時候是父母自己脾氣不好,缺乏方法,卻還反過來覺得自己的孩子和自己的期待有差距,不是自己想要的孩子。

父母首先沒有接納自己的孩子,乾脆把自己的耳朵對 孩子「關閉」掉,就更加談不上良好溝通。

聽不聽話,先是孩子自己的事兒;立規矩前,先讓孩子知道

孩子3歲之後開始共情,能夠理解別人的想法和我的有可能不一樣,這就給了他們理由要去和人溝通。

而且,3歲以後,孩子可以聽懂大人的話,也有能力去表達自己內心的想法,因此父母一定要尊重孩子的想法,呵護孩子社會化的最初嘗試。

我們常見這樣一幕:父母帶孩子去商場的時候,孩子就開始要買這個買那個,然後父母就會和孩子上演一幕意志力的抗戰。

最後當然是父母贏了,並且對孩子冠之「無理取鬧」。

其實這是可以避免的。

父母可以在進商場之前,就和孩子約好:今天你可以買一件東西,咱們說好了,只買一件。

如果父母不提前說,孩子可不知道父母的想法只 是:帶我隨便逛下,不打算給我買任何東西。

相反,孩子的內心可是充滿了期待呢。

最後,父母覺得孩子胡鬧、不乖、不聽話。

大人們沒有想到的是,興許孩子還會 覺得父母不好溝通、不好說話。

另外,孩子不聽話的時候,父母們要選擇合適的時間和機會跟孩子溝通。

別看孩子小,一歲以內的孩子就已經有各種情緒了;一歲多的孩子就已經懂得「記仇」;兩三歲的孩子開始「撒謊」,甚至還會有很強的自尊心。

所以,要把孩子當成人一樣去看待。

溝通的前提,一定是尊重。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這樣說話,孩子準會聽!

一位媽媽說:都不知道該怎麼跟我家孩子說話了。昨兒,我說該出門找小朋友玩兒了,不過天冷,得多穿件衣服。結果孩子死活不穿。我最後告訴她,如果你不穿衣服,咱們就出不來門了。這孩子脾氣倔的,最後鬧到在地...

父母這樣講話將使孩子終身受益

媽媽們不厭其煩的給娃講道理,或許娃就是聽不懂或者沒聽進去。當我們在與孩子溝通時,如果能夠調整一下自己的情緒,充分接納孩子的感受,換一種講話方式,結果會不會不一樣呢?分享一組刷爆Facebook的...

父母越這樣說話,孩子越不聽話

親子溝通是門藝術。也是微信後台的高頻問題之一。今天的文章,就來聊聊親子溝通中那些最常發生、又最常困擾到父母們的情形。親子溝通中,話說錯了,可能說的越多,孩子越聽不進。說對了,可能一句簡短的話,就...

孩子頂嘴不聽話?家長竟是主要的原因!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你會發現孩子不再像小時候那樣對你「言聽計從」了,很多時候你讓他去做什麼事,他順口就說「不」,有的時候還會跟你頂嘴:「喬喬,你把玩具收一下好不好?不要到處亂丟啊!」「不要,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