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與孩子相處得好,家長必須扮好這三個角色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優媽時常會想人一天的生活,不正是在各種角色的變換中度過的嗎?在公司,你扮演的是員工;在閨蜜面前,你扮演的是知心朋友;在家中,你扮演的是妻子、是母親......如果我們能夠把自己的各個角色都扮演好,那麼毫無疑問我們一定是成功的。

其實,根據人本主義創始人羅傑斯所闡述的共情概念,若想與孩子相處得好,那麼我們就必須要學會體驗孩子內心的世界。

這就要求我們父母要扮演好3個不同的角色,即演員、觀眾、導演。

1、如何做好一個演員?

其重點是父母需藉助孩子的言行,深入其內心去體驗他的情感、想法。

這也就是說,父母要把自己假設到在孩子的處境中去,嘗試感受孩子的喜怒哀樂。

放棄自己的想法,進入孩子的世界中

要想體驗孩子的世界,首先要做的是學會換位思考。

能從孩子角度為孩子的行為尋找合理性,並最大限度地去理解孩子。

想做好換位思考,優媽告訴大家一個簡單的方法,比如我們的孩子總是愛哭,那麼我們儘可能多角度地尋找孩子「哭」的背後原因,去以孩子的身份理解孩子的處境。

學會使用肢體語言

一位心理學家曾指出:無聲語言所顯示的意義要比有聲語言多得多,而且深刻。

他還對此列出了一個公式:信息的傳遞=7%言語+38%語音+55%表情。

與孩子相處的時候,我們可以使用大量的肢體語言,如目光、表情、身體姿態、動作變化等等,也可以適當擁抱、撫摸、親吻孩子。

這些肢體語言,有時候不僅比言語表達更簡便而有效,讓孩子感知你的認同和理解,同時還不會干擾孩子的持續表達。

2、如何做好一個觀眾?

其重點是家長藉助於知識和經驗,把握孩子的體驗與他的感受,更好地理解問題的實質。

真正的理解,包括理解他人的動機和能力,以及對他人觀念的尊重。

所以,當一個好觀眾,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家長必須學會傾聽

要想理解別人,先要學會傾聽。

學會傾聽要記住四心,即聽孩子傾述時要專心,不要邊做其他的東西邊聽孩子講話;孩子在講問題時由於受到表達能力的限制可能會比較慢,這時候就要求父母要有耐心,不要打斷孩子的話,也不要急於對孩子的話下結論。

孩子傾訴的時候對孩子提到的問題要細心留意,不要漠不關心,感覺孩子是在小題大做;對孩子提到的問題要用心去理解,不要輕視更不能嘲笑孩子提出的問題。

記住並做到這「四心」我們才能更好地聆聽孩子的表達。

家長必須對孩子表達尊重

我們對待孩子不能感情用事,要尊重孩子的一些行為,而不是簡單地採取排斥的態度。

在善意理解他們觀點及行為的基礎上,不做評論或道德判斷。

評判最容易影響我們對他人的理解,也容易激起孩子的反感和敵意。

想做到這點,優媽給大家介紹一個好方法,我們可以設身處地地為一個我們並不喜歡的人做一件事,並找出5個以上我們能認同這樣做的理由。

不要過度了解孩子內心

我們在什麼時候需要了解孩子的內心需要根據具體情況懶對待,並且應與孩子的問題程度相適應。

過度,會讓孩子感到我們小題大做;不足,又會讓孩子覺得我們理解不夠。

這些都是會妨礙孩子進行表達的,那時我們也就不是一個好「觀眾」了。

大家有必要通過對他人情緒的觀察與體驗,來提高對孩子情緒的敏感。

培養自己肢體語言的觀察敏感

在人們的交往中,一個眼神、一聲嘆息、一次嘴角的抖動、一次稍縱即逝的皺眉等,都可能反映出人的需要,所以,我們要觀察孩子的肢體語言信息,增加對孩子的了解。

比如有時候,我們看見許多事情,而一些人眼裡卻沒有活,除了真是「懶」以外,更大的原因是這些人缺乏對他人的敏感觀察與利他習慣。

3、如何做好一個導演?

其核心是家長運用溝通技巧,把自己的想了解孩子內心的想法傳達給對方,以影響孩子也會產生這樣的想法,即了解大人。

同時,這也是我們為了控制局面而做的努力。

家長必要時要驗證自己是否真正了解孩子內心

當家長不太肯定自己是否達到了這個目的,可使用嘗試、探索性的的語氣來表達,請孩子檢驗並做出修正,「聽你的話,好像對……,是不是這樣?」等等。

當你說錯孩子的感受,孩子會很快把你糾正過來的。

另外,我們應該也不要害怕說錯,只有我們努力去做,孩子是能體會到的。

家長應能保持客觀公正的立場

在了解孩子內心時,家長要能進能出,出入自如,恰到好處,才能達到最佳境界。

優媽在這提醒大家,有些家長確實做到了設身處地,以致於同喜同悲,而完全忘記了自己的「導演」角色,這樣就可能失去客觀性。

所以,我們要體驗孩子的內心「如同」體驗自己的內心,但永遠不要變成對孩子的一些話和行為僅僅只會一昧表示「就是」這種意思。

體驗孩子內心世界並不是同意和同情對方

體驗孩子內心的行為是站在對方的立場上理解對方,但不等於完全同意對方的立場。

有時父母為了暫時平息孩子的情緒,甚至討好孩子,可能會把這種行為演變為同情。

當孩子明白這個「道理」時,他們會故意引發自己的「情緒」,來獲得我們的同情或物質「補償」。

許多時候,孩子只需要我們理解和了解他們的感受,而不是認同他們的感受。

體驗孩子內心並不等於說教

要想體驗孩子的世界,首先要做的是學會換位思考,能從孩子角度為孩子。

許多家長在了解孩子內心的過程中,往往在「我理解你」之後,立刻轉為「但是」,然後就是說教了。

實際上,當孩子的想法和情緒並沒有機會澄清前,我們說的基本無用。

我們這樣下去,孩子的「戲」,差不多就戛然而止了。

所以,如果我們上來就試圖說服孩子,不僅於事無補,還可能導致孩子跟我們產生爭端和隔閡。

的行為尋找合理性,並最大限度地去理解孩子。

想做好換位思考,優媽告訴大家一個簡單的方法,比如我們的孩子總是愛哭,那麼我們儘可能多角度地尋找孩子「哭」的背後原因,去以孩子的身份理解孩子的處境。

如果我們的家長能夠做到以上幾點並且扮演好這三個角色,那麼優媽有理由相信我們一定會和孩子相處得很好,這對孩子的一生都是極其重要的。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爸爸媽媽要學會傾聽寶寶的心裡話

在寶寶出生以後,還不會說話的時候都是通過肢體語言和爸爸媽媽交流。看到寶寶皺眉頭,媽媽會知道要給孩子換尿布了;要是寶寶笑了,媽媽也會覺得很開心。原因在於寶寶現在還不知道語言,所以和爸爸媽媽交流的時...

國外瘋傳的育兒漫畫,讓無數父母汗顏!

最近,在Facebook上,一組「糟糕的教養方式」漫畫被瘋狂熱議,有些家長認為這些話過於絕對,也有家長覺得其中很多做法深深戳中了自己的痛點——原來這樣做,可能會給孩子的成長帶來傷害!雖然不能把孩...

孩子即將進入叛逆期?6招教你hold住TA

「所謂的教育,就是把一個人的內心,真正引導出來,幫助他成長成自己的樣子。」不少家長感覺到,自打孩子上初中後就不一樣了:開始愛頂嘴,不再對家長言聽計從,有了自己的小秘密……其實這一切是孩子青春叛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