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還對「棍棒底下出孝子」深信不疑?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就在前幾個月,高考剛結束的時候,一篇《渠縣一孩子留下遺書輕生,這多麼讓人痛心》的帖子在網上瘋傳,大致內容是……

四川達州市渠縣中學18歲小斯(化名)剛參加完高考,在個人QQ空間寫下2800餘字的長文,詳細記錄了父親對自己的各種棍棒式教育,由於完全感受不到家人的疼愛,小斯最終選擇自!殺!

對於小斯的極端舉動,作為家長的我們,在惋惜的同時,是否也該反思下我們對自己孩子的教育方式呢?

打 派

一次乘公交車,身邊兩位與我同齡的媽媽在話家常,出於女人愛八卦的心理,我便「伸耳」去聽:

「有一段時間沒看到咱舞蹈隊的王阿姨了。

「你沒聽說啊,在和兒子打官司呢。

「有這事?」

「是啊,爭房產呢!你懂的啊,老來得子,從小就把兒子寵上天!現在好了,不但不知道感恩,反而覺得媽媽對自己的付出都是正常的……」

回想父母對我和哥哥的教育,突然覺得「棍棒底下出孝子」有一定的道理。

小時候,我和哥哥做錯事,爸爸用鞋底狠狠地抽打我們的屁股肯定是逃不掉的,打完還會說:「三天不打,上房揭瓦!」旁邊的媽媽也會附和著說:「不聽話就該打,不打不成才。

每次哥哥挨打後,都會在小本子上劃「正」字,想著有一天「翅膀硬了」再報仇雪恨。

現在,我和哥哥都已結婚生子,對家人疼愛有加,對父母更是孝順有加。

我想,我們兄妹倆的「孝子」就是這麼被打出來的吧!

家長有話說:

家長A:孩子哭鬧起來,講道理根本沒用,索性打一頓就老實了。

家長B:打罵孩子是為了糾正孩子的不良行為,只要出發點是好的,不造成任何傷害,打罵也沒什麼大問題。

家長C:父母只要不以打孩子作為自己不良情緒的發泄,被打孩子長大後,一般不會有什麼影響。

我小時候就常常因為淘氣被父母打,不過現在想想,自己那時確實挺氣人。

至於會不會給孩子留下心理陰影,還要看父母打過之後,如何與孩子進行溝通。

不可否認,在中國,大多數父母都曾打過孩子。

雖然打孩子在很多人眼中,是一種野蠻的、非人道的、不被人認可的教育方式,但有時它也會起到立竿見影的效果。

如以下幾種情況,就可以用「打」作為教育方式:

1、當孩子遇到危險時

孩子年齡小,不能完全聽懂大人的話,又處於危險場景時,如玩火、電源插座、熱水等,就可以用「打」的方式,給他們留下深刻的印象,有效避免不堪設想.

2、當孩子觸及道德/法律底線時

為了一時的好奇、冒險、刺激等愉快的體驗,還不能明確分辨是非的孩子,很可能會在某些作為、習慣、心理上,觸及道德/法律的底線,如:偷拿父母的錢去打遊戲;在學校欺負學弟學妹;出入未成年場所……這時,父母就可以用「打」的方式進行教育,讓「痛苦的體驗」大過「愉快的體驗」,讓他知道,這些「壞事」是不能做的。

3、當孩子屢教不改時

經過父母、老師多次提醒後,依然故意犯錯,且絲毫沒有悔改之心的孩子,父母不妨用「打」來教育一下。


不 打 派

6歲的昊昊在寫書法時表現出極大的隨意性,老師課上講過的正確握筆姿勢、手腕姿勢,以及各項要求,在他看來都是浮雲。

回家練習時,也是一副不情願的樣子,一會兒喝水、一會兒上廁所、一會兒吃東西……媽媽體內的洪荒之力一個沒控制住,一巴掌揮了過去,昊昊的手臂頓時出現媽媽的大手印。

為了昊昊寫書法這件事,昊昊媽媽內心的怒氣一次次衝破忍耐的底線,對昊昊「棍棒」教育。

打過之後,昊昊媽媽也後悔、難過,還為此去看心理醫生。

醫生建議:與其打孩子,強調、擴大他的缺點,不如表揚孩子,將他的每一次進步看在眼裡、記在心上、掛在嘴邊,家長的肯定是孩子自信、向上的動力。

之後,昊昊媽媽試著一點點去改變自己,偶爾也會和昊昊一起練習、比賽,還會鼓勵昊昊:

「這裡再頓一下會更好,我們再來試一次,昊昊一定沒問題!」

「今天的橫折寫得很流暢!」

「昊昊的手腕力量更足了!」

……

昊昊在媽媽「愛的教育」下,對書法也由嫌棄變喜歡,還會和媽媽一起討論如何把書法寫得更好。

家長有話說:

家長D:打罵給孩子帶來的某些心理陰影,可能會影響他的一生。

我就是從小被父母打大的,再加上我本身是個敏感的人,現在就特別自卑。

家長E:老公性子急,孩子一哭鬧,就會打罵孩子,現在,孩子大了,會學著爸爸的樣子打罵她的娃娃,讓我哭笑不得。

家長F:打孩子最常見的兩種結果是:1、你打他,他打別人,打出一個小霸王;2、你打他,他害怕,打出一個膽小鬼。

隨著時代的改變,父母對子女的教育方式也在改變。

打,這種簡單粗暴的教育方式似乎與現代家庭已格格不入,更多的是用科學的教育方式取而代之:

1、溝通

對於孩子的哭鬧、不配合,家長除了要控制自己的情緒,還要安撫孩子的情緒。

耐心地傾聽孩子為什麼哭鬧、不配合,給孩子表達自己意願的機會。

另外,多和孩子、老師、祖輩溝通,更全面地了解孩子在家裡、學校里的各種表現,有助於家長有的放矢地去引導孩子。

2、寬容

父母和孩子引發衝突,常常是因為家長用「別人家的孩子」來要求自家孩子。

而事實上,自家孩子很可能是因為年齡尚小、心智發育未到某個年齡段等原因導致弱於「別人家的孩子」,所以,父母要對自己的孩子報以寬容的心態,靜待花開,切莫用「放大鏡」看自家孩子。

3、平等

有些父母常常會在孩子面前擺出一副高高在上的家長姿態,用命令的語氣要求孩子按照自己的意願前行,這其實是對孩子的一種不尊重。

家長們,不妨放下身段,把孩子當成自己的朋友,用「你覺得……」代替「不可以」,親子關係會更和諧吧?

「棍棒教育」,只是阻止錯誤行為的再次出現,家長真正想要看到的,還是通過自己對孩子的正確引導,讓孩子知道自己為什麼挨打,可能會面臨哪些嚴重的後果,自己又要承擔哪些後果,下次該怎麼做……畢竟,只有孩子真正明白自己的錯誤,才不會再犯。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棍棒式」教育 你認同嗎?

在中國,很多父母推崇「棍棒式」教育,認為打是親罵是愛,孩子「不打不成才」,但也有一部分家長不認同,此教育方式,認為所謂的「愛之深、責之切」,不過是父母管理不好自己的情緒而已,打罵只會對孩子身心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