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說這樣的話,會逼得孩子離家出走的!(附和孩子的溝通技巧)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一大早,7歲的小米就被媽媽的魔咒喊醒,「趕快穿衣服,不然會著涼,會打噴嚏,感冒很難受的,要去醫院打針……」迷迷糊糊坐到飯桌前,媽媽又說「快點大口吃,飯都快涼了,一會肚子受涼了,鬧肚子怎麼辦?」

這樣的場景是否似曾相識?

因為這些語言幾乎構成了大多數家長養育孩子的日常。

每天因為起床、睡覺、喝飯、穿衣、玩耍,做作業等等事情,很多家庭都在不停上演拉鋸戰。

為什麼「善意」提醒,孩子不領情?

很多家長都很困惑,為什麼我苦口婆心的「善意」提醒,孩子不但不領情還跟我對著幹呢?

仔細想想,問題究竟出在哪?你那些所謂的「善意」提醒真的說對了嗎?

年幼的孩子也許懵里懵懂,「為什麼大人們總說這樣不行、那樣不行,為什麼我不按照他們的要求就會有那麼多嚴重後果?

而年紀稍大點的孩子,有的會無奈地執行著家長的指示,內心卻嘟囔「知道了,真囉嗦。

」有的會形成膽小怕事的性格;還有的孩子聽覺麻木,開始我行我素

冷靜下來一算,從早到晚,從你口中到底給孩子傳遞了多少負面信息?絕對數不清!語言暗示的力量絕對超乎你想像!

負能量,摧毀孩子性格

多少家長在不知不覺間已經成為負面語言的狂熱傳遞者。

然而,這些負面、否定性的語言背後,卻一直隱藏著極其嚴重的後果:

1. 告訴了孩子:你是不對的,你是錯的,你不該這樣,你不聽話……孩子慌亂,不被理解、不被信任的感覺深深籠罩;

2. 家長只阻止孩子的行為,而沒有從正面告訴孩子能做什麼、該做什麼

這樣,孩子除了會更多模仿家長的語言,也變得自暴自棄、自怨自艾外。

而且處於叛逆期的孩子更有可能變得逆反,從而走上人生不良性格形成的不歸路。

其實,告訴孩子「你可以做什麼」比「你不可以做什麼」更有效果,更為有益!

說「你可以做什麼」更有效

平時和孩子溝通時,家長不妨多給孩子指引和建議,給孩子留出足夠的空間和自由:

「穿好衣服吧,穿上就暖和了,可以開心地出門找同學玩啦。

「摔倒了不怕,我希望你記住:以後注意路上的石子,慢點走。

「我建議你用完玩具、書後及時歸位,下次再找就容易了!」

「抓緊時間做完作業/吃飯/洗澡等,我們就有更多時間可以去……」

「我知道電腦和手機很有吸引力,從現在起,咱們互相監督,都在規定時間使用,我相信我們都能做到。

親子溝通技巧

媽媽爸爸還需要如下的幾點日常育兒小技巧,讓你和孩子的溝通更加有效:

1、遵守「一句話原則」

重點放在第一句話里。

你越是喋喋不休,孩子就越當耳旁風。

2、使用短句。

使用短句和意思清晰的詞彙。

3、 讓孩子複述一遍

如果孩子複述不出來,那你說的東西可能太長或者太複雜了。

4、多用積極的詞語

少說「不要」,「不許」這些否定的、消極的詞彙。

更好的方式是讓孩子選擇:「在家裡我們好好走路,出門可以跑」。

5、讓孩子有台階下

不要說「下樓來」,你可以說「我想讓你下樓來。

」不要說「讓妹妹先玩」,你可以說「我想你該讓妹妹先玩。

6、讓孩子自己想答案

不要說「把你的雜物收拾乾淨」,你可以說「寶貝,你的襪子應該放哪兒啊?」讓孩子自己去找答案會更有意義。

7、嘗試說:「當你...我感覺...因為...」

比如,「當你跑出去的時候,我感覺很擔心,因為我怕你走丟了。

8、讓孩子打開心扉

要讓孩子打開心扉,不要問答案是「是」或「否」的句子。

比如,「今天學校有沒有意思啊?」你可以說:「今天你在學校遇到哪些新鮮的事?」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幼兒教育:糾正寶寶說話不利索的4個誤區

幼兒教育網指出,寶寶剛剛開始學說話,因為詞彙量不多,發音也不是很準,所以斷斷續續的很難說出完整的話。孩子說話結巴讓爸媽很擔心,其實這個階段寶寶說話結巴是比較普遍的現象,爸媽要注意糾正孩子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