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偷拿東西,父母應這樣教育
文章推薦指數: 80 %
今天帶孩子去上畫畫課,課室牆邊的架子上放了很多可愛的毛絨娃娃,女兒中間休息的時候在那裡玩了很久……晚上回來吃飯的時候,看見畫室的娃娃在家裡的茶几上,我突然意識到孩子把畫畫班的娃娃偷拿回來了,火氣一下子就上來,沖她大吼:「你想要和媽媽說嘛,這樣把別人的東西拿走,是小偷啊。
」女兒蒙了一下,開始大哭,做好的飯也沒有吃,到現在還在抽抽搭搭。
細心的家長會發現,很多孩子4歲左右開始有偷拿東西的行為,其實這時孩子還沒有強烈的物品所有權意識。
當自己喜歡想要的慾望超過對物品所有權的認知,孩子就會偷拿東西,有時候在幼兒園,在別人家,或是在商場。
這時的事情並不能算做偷,而只是出於喜歡,好奇等的拿,所以她們在被發現後不會有強烈的歉疚感。
家長要幫助孩子建立物權邊界,拿別人的東西要徵得別人的允許,不告訴別人就拿是不對的。
3,4歲的年齡階段,也是超我的形成期,規則,秩序,人際關係,權威的建立。
這一階段父親的角色就非常重要了,幫助孩子建立規則,告訴孩子什麼能做什麼不能做。
孩子偷拿東西雖說是小事,但放任不管是可能帶來隱患的。
多數孩子隨著年齡長大會慢慢意識到「拿別人的東西之前要知會主人,偷東西是要受到懲罰的」也就不會再小偷小摸了,但也不免會有孩子順手牽羊的行為愈演愈烈,最終釀成嚴重後果。
對孩子的成長來說,周圍成年人的正確引導是至關重要的。
在我老家的小縣城,經濟水平,教育水平都不高。
我高考完回家,看到小姨帶著自家么女,表妹只有三歲多,正是調皮搗蛋不好帶的時候。
我印象特別深刻的是她一直重複的一段歌謠:公雞叫,母雞叫,別人的東西我不要,回家叫爸爸買,爸爸不買我不要。
很樸實的話,聽起來也有些無厘頭,但不停地重複給孩子就是希望她能夠建立起「不能隨便拿別人東西」的意識。
孩子的行為都是有動機的,要先學會傾聽,知道孩子為什麼拿,而不是一開始就打罵恐嚇孩子。
在處理孩子偷拿東西的問題上,一位朋友的爸爸做了很好的示範。
大概是四歲多的時候,爸爸帶他去一位叔叔家玩。
他很快被叔叔家小哥哥房間裡的小飛機模型吸引了。
玩了一會兒覺得特別喜歡,真的很想要。
於是趁大家不注意就偷偷揣起來了。
跟爸爸回家的路上,他心裡特別糾結,特別難受,實在忍不住還是跟爸爸「坦白」了,說自己偷拿了人家的小飛機。
爸爸沉默了一下。
他至今清楚記得爸爸當時短暫的沉默,和站在路邊害怕至極的他。
然後,爸爸態度很溫和地對他說:「咱們一起回去把小飛機還給叔叔吧,爸爸再買一個給你。
」於是他極不情願地跟著爸爸回去還送小飛機,心裡又捨不得又羞愧得不行,似乎還害怕地哭了。
爸爸只是平靜地回去跟人家解釋:「不好意思,孩子不小心拿走了玩具,現在送回來。
」事情就這麼過去了,他沒有受到任何責備,爸爸也沒將此事再告訴別人。
這件事讓他印象深刻,講起此事,他一面回憶著父親的溫暖,一面跟我討論父親處理此事的用心。
首先,自始至終都不曾使用「偷」這樣的字眼去形容孩子的行為。
其次,保證情緒的穩定,平靜地想好適合的解決方法,不打罵,不多說教。
接著,用行動給孩子正確的示範和引導。
父親給男孩展示的是寬容,擔當。
我的朋友的父親,也只簡單說了兩句話,一是「一起還回去」,這是從錯誤中學習正確的改正方法;二是「你想要的話爸爸給你買」,告訴他獲得自己想要的東西的正確途徑。
事情過去就過去了,不反覆追究,不隨意轉述,保護孩子的自尊,給予孩子最大限度的尊重。
我們在發現孩子偷拿東西的時候,要平靜和孩子討論拿的原因,幫他分清「拿」和「不告訴別人拿」的區別,在徵得別人同意的前提下才能拿走。
還有父母要觀察孩子喜歡的物品,給孩子獲得的途徑。
在這件事情上不小題大做,而是幫孩子養成好的規則和習慣。
孩子偷拿幼兒園的東西怎麼辦?他是在「偷竊」嗎?
最近從幼兒園回家,明明媽經常在明明的書包或口袋裡發現不是明明的東西。有時是一塊拼圖,有時是一個玩具,有時是幾個雪花片...不光是在幼兒園,有時去別人家玩,明明也會偷偷拿走喜歡的東西。為此,明明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