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情商成就孩子一生,你都做對了嗎?6歲前父母要教給孩子的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情緒和行為是一枚硬幣的兩面,在孩子出現行為問題的時候,父母應該思考孩子是否出現了某個情緒問題,或他正被某情緒所困擾而不知道如何處理和解決。


這也就是教養孩子的出發點,不是從行為出發解決問題,而是從情緒出發去引導孩子看問題,這樣才能地引導孩子成為更好地他自己本身。

一位媽媽求助說:

我家孩子脾氣很壞,動不動就打人,跟小朋友在一起玩不了一會兒就會動手,在家也是如此,稍有不如意,就不管不顧地扔東西、發脾氣,甚至拳打腳踢,我就經常中招。

今天逛街,他就因為沒吃上冰激凌(天那麼涼,我沒有同意他的要求)就發火了,當時就衝上來對著我捶了兩拳。

為此,我頭疼不已,不知道怎麼辦才好?

如果父母認識到孩子的情緒如同他的身體發育一樣,也處於不斷地成長變化的過程中,父母就會更寬容一些,不會對孩子的壞脾氣過於敏感,也更容易接納孩子的情緒,更容易引導和處理孩子的情緒了。

▌引導孩子做自己情緒的主人,具體分三步走:

幫孩子識別情緒和接納自己的情緒

從小,父母就教孩子認識各種情緒,是引導孩子準確表達自己的情緒、做好情緒管理能力的關鍵。

雖然情緒是一種複雜的生理心理反應(它帶有生理的喚醒和心理的波動),平時我們大人都不能很好地說清楚自己是被何種情緒所困擾,比較難懂,但並不妨礙我們去認識理解它。

試著走進孩子的情緒,如在孩子因為沒吃到冰激凌而哭鬧時,父母可輕輕抱著孩子,看著孩子:「寶貝很想吃冰激凌,但是沒有吃到,心裡很難過;媽媽不同意你吃,你很失望也很生氣,是嗎?」

父母在與孩子坦誠交流情緒的同時,也是在帶領孩子抓住這些情緒,「哦,原來這種又酸又澀的感覺就是傷心/失望啊?」

孩子由此認識了「難過」「失望」「憤怒」等情緒。

給情緒命名的過程,本身就是對情緒進行疏導的過程:「我認識你了,我也就不再怕你了。

進一步,父母這樣做,還是在孩子被這些負面情緒包裹、困住時,輕輕為孩子打開一扇窗,讓孩子得以釋放自己,而不是讓負面情緒集聚成更具破壞性的力量。

須知,情緒無好壞,有負面情緒不可避免,也無可厚非。

在產生這些情緒時,我們首要做的是接納它,接納其積極性,同時也接納其消息影響和破壞性。

接納孩子的情緒,說來容易,但很多父母較難做到,如在孩子發脾氣、哭鬧時,我們常常心煩不已,而較少有耐心陪伴他們,嘗試跟孩子溝通,幫孩子了解自己的秦旭,更別說傾聽他們了。

須知,被父母接納的孩子更容易悅納自己。

引導孩客觀認識因情緒導致的行為

接納自己的情緒,孩子更容易區分情緒的積極作用和破壞性(負面情緒也有積極性哦),孩子也就更容易規避因負性情緒而出現的負面行為了。

在這個過程中,父母主要就是幫助孩子區分哪些行為是可以接受的、哪些行為是不被接受的。

讓孩子明白:有情緒並沒有錯,但自己表達情緒的方式是不恰當的,是不被接受的,需要改正。

如,孩子生氣衝過來打媽媽的時候,媽媽需要阻止孩子的行為,告知孩子:「媽媽明白你想要吃冰淇淋而不得的感受,但你動手打媽媽是不對的。

你可以告訴媽媽,你有多麼想吃,然後我們一起來想辦法解決。

當然,在這之前,父母在不給孩子買冰激凌的時候,就有必要對孩子進行情緒疏導了,如關注孩子的情緒,對其想要吃的願望表示理解,但也同時告知孩子自己阻止的原因等。

通過平等尊重的對話和溝通,孩子大都能夠比較平和地接受父母的建議,並認識到自己行為上的不當。

切忌在孩子發脾氣的時候,父母跟著著急上火,這樣無異於火上澆油。

進一步教孩子恰當管理自己的情緒

教養的目的是為了放手,引導孩子是為了孩子更好地發展自己,同樣,接納孩子的負性情緒是為了孩子更好地接納認識自己的情緒,並更好地管理自己的情緒。

故而,父母平日裡要注意保護孩子的主動性,幫助孩子發展出自己的想法,幫助孩子做出最好的選擇,並鼓勵孩子自己去解決問題。

這樣,當孩子再遇到類似的事情時,才能知道如何恰當地獨自面對。

比如,下次我生氣了,可以去看一本書、聽聽歌、到外面玩會兒或者找人傾訴,等等。

或者去找到更好的解決問題的辦法,比如積極地溝通,而不是大哭大鬧地鬧情緒。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引導孩子做自己情緒的主人 分為三步走

1.幫孩子識別情緒和接納自己的情緒從小,父母就教孩子認識各種情緒,是引導孩子準確表達自己的情緒、做好情緒管理能力的關鍵。雖然情緒是一種複雜的生理心理反應(它帶有生理的喚醒和心理的波動),平時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