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孩子變得更好之前,一定要讓TA變得更糟嗎?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內容來自:寶貝棒公益講座

本期嘉賓:張碩老師(美國正面管教協會認證講師)

讓孩子變得更好之前,一定要讓他變得更糟嗎?」在正面管教中,這是句比較經典的話。

這通常是我們在教育孩子方面會進入的一個誤區。

孩子犯了錯誤之後,為了讓孩子能夠意識到錯誤並改掉錯誤,朝更好的方向發展,這時候我們就會採取各種各樣的手段、措施、方法,簡直十八搬兵刃樣樣齊發。

其中,我們最常用到的措施就是懲罰。

你可能說:「我從來不打孩子呀。

」但其實懲罰並不只是說你打他了,有很多方式都可以是懲罰的變種。

比如說,在不恰當的情況下,你讓孩子去做家務、做勞動,或者言語上的罵他、羞辱他、嘮叨他,威逼利誘,或者朝著孩子大吼大叫,這些都稱之為懲罰

有的家長會說「我做這些都是為了孩子能變得更好」。

可是,孩子真的因此變好了嗎?你難道沒有看到過孩子由於你的體罰或語言侮辱,變得特別不情願,並且怨氣滿滿,或者對於這種打罵、羞辱、嘮叨、吼叫而自尊心受挫,或是在內心裡萌發了一些反抗、不健康方向的種子。

孩子真的有在變好嗎?沒有,其實TA是在變得更糟。

即使我們的目的是為了孩子好,但也可以採取其他更有效、更適宜的方法來引導孩子,幫助孩子學習和改進。

為什麼不能懲罰孩子呢?下面給大家講講懲罰帶來的四個方向的後果

一、憤恨

TA可能並沒有意識到自己是錯的,或者說他認為自己的錯並沒有那麼離譜。

當你用這種體罰或者打罵的方式,孩子會變得很憤怒。

孩子可能會想「我為什麼要接受你的懲罰呢?」他沒有意識到自己的錯,當TA有了憤怒的情緒,TA就會哭鬧。

二、報復

當你懲罰孩子後,有些孩子會覺得說:「我受到了不公平的對待,憑什麼要打我?憑什麼要讓我去做勞動?你憑什麼要威脅我?」就這些「憑什麼,憑什麼呢?」就會讓他產生一種報復的心態,他會在有朝一日把這個找回來,要報復回去。

比如有些孩子會故意給家長搗亂,就是這個心理暗示導致的。

三、反叛

反叛特別容易在青春期,因為家長的懲罰讓孩子埋下了一顆怨恨的種子。

經過一系列事情,怨恨的種子會慢慢發芽,它會在某一個階段集中地爆發,孩子會反叛家長的各種管教,TA會覺得家長管教的一切形式都是不適合他的,都是不對的,TA會想要尋找自己的方向。

四、退縮

所謂退縮就是說由於家長的高壓懲罰或語言懲罰,孩子變得怯懦了,TA偷偷摸摸,有自卑心態。

因為TA會覺得「我可能是沒用的孩子,我是壞孩子,所以爸爸媽媽會這樣子對我。

」有些孩子會覺得「我再也不做這種事了。

」為什麼孩子不再做這種事呢?TA這麼做目的是為了不再接受懲罰。

懲罰會讓他害怕,會讓他不敢承受這個後果。

所以孩子決定退縮了,他不再做這件事了,而不是說他有了這種對與錯的概念。

所以我們看到,通過一系列的懲罰,收到的結果是什麼樣的?是孩子各種負面的心態,憤怒、報復也好,反抗、退縮也好,這些其實都不是我們想看到的。

我們的本來目的都是想讓孩子學習到正確的東西,變得更好。

可是由於我們的方式並不正確,導致我們的孩子表面看起來可能暫時改正了錯誤,可實際上內心深處走向了這四個錯誤的方向。

孩子會在某一時刻將負面的影響爆發出來。

他們的這種爆發,只能顯示他們與家長的對抗情緒在加深,而自己本身並沒有變好。

那麼我們該如何讓孩子認識到錯誤,或者找到一個從錯誤中學習的機會呢?這裡,我要介紹兩個正面管教中的概念:自然後果、邏輯後果。

一、自然後果

自然後果指的是自然而然發生的任何事情,其中沒有大人的干預。

比如淋雨就要濕了,不吃東西就會餓了,水太熱就會燙到,水太冷就會冰到。

其實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會遇到很多這樣的事情。

我們擔心某些事情對他可能會產生傷害,或者說我們已經理所應當地認為某些事情不應該發生,所以我們就會阻止孩子去做這件事,就在孩子身邊嘮嘮叨叨,然後說「不行……不行……」。

但其實對於孩子來說,沒有真正接觸到過,TA沒有感受到過這個事情發生會帶給他怎樣的後果,所以有時孩子是不能夠理解你說的那些危害是什麼樣的。

舉一個例子:

我家孩子兩歲多,每次我在給孩子洗臉時,他就很想去開冷水。

但是在冬天,我們都知道開冷水特別刺骨,所以一開始我會阻止他開冷水。

但是不管我說多少遍,他還是特別執拗地想去嘗試開冷水。

有一天,我突然醒悟到,其實冷水這種危害是非常小的,是很可控的,我其實是不應該阻止他去探索這個世界的。

這一天又給他洗臉的時候,他就說:「我要開冷水。

」我說:「可以啊,你開一下冷水吧,洗臉會非常冰冷的。

」他沒有理我 ,他就去開了冷水。

開了冷水之後呢,果不其然,水變得特別冷,然後他冰得手都涼涼的。

這個時候,他就自己迅速地把水關上了。

我就問他說:「水冷嗎。

」我說:「還要用冷水洗臉洗手嗎?」他說:「我不要了。

」後來,他就再也沒有主動地開過冷水。

其實,在我們的生活中,寶寶會遇到各種各樣的能夠產生自然後果的事情。

比如今天他不吃飯,或者調皮搗蛋,我們有的時候就會採用說:「你少吃一頓飯吧,讓你接受一下,如果不吃飯就會餓肚子的結果。

」或者出門的時候,他非得不打傘,那我們就會說:「那你就嘗試一下被雨淋的結果。

」如果是非常大的雨,我也不會同意,這樣會生病。

但是小小的雨,我就可以接受。

這樣子他又能夠認識大自然,又能夠嘗試這種雨淋的感覺。

通過孩子自己的親身體驗,TA會更加了解這個世界,然後知道自己什麼應該做,什麼不應該做。

這裡,還要是說另外一個概念,叫做借題發揮

就是當我們大人說教、斥責的時候,總是會說:「我早就告訴過你了吧!」或者孩子出現其他的任何行為,家長把這種責難、羞辱、痛苦附加到孩子原本就能夠自然而然地體驗到的這種自然後果上的時候,我們就叫這種行為為借題發揮。

就像我剛才我只說到:「這個水冷吧?你以後還用這個水嗎?」他說:「不用了。

」那麼如果我這個時候再繼續說下去,說:「你看吧,我早就告訴過一千八百回了,你就是不聽。

你現在自己體驗到了,終於聽了吧?」

那麼這個時候,其實就是我在借題發揮。

我這段話對於孩子來說,就是一段無意義的嘮叨。

他並沒有從我這句話裡面接收到什麼有用的信息,因為他該體驗的都已經體驗到了。

其實作為家長,有的時候有要學會適當地閉嘴,這種借題發揮,是多此一舉的教育,可能還會給孩子帶來逆反的心理。

當然,有很多場合是不太適合自然後果的

比如當孩子處於危險之中時,比如說孩子過馬路,孩子過馬路的時候是很危險的,因為孩子總愛東跑西跑。

那麼我們就不能讓孩子去體驗自然後果說:「你看,你被車撞了會什麼什麼樣子。

」這個是不可能的。

那麼我們要做什麼呢?我們在過馬路的時候,要第一時間抱起孩子,或者牽起孩子的手,然後在過馬路的時候,給孩子講過馬路的規則,講如果不遵守規則,會遇到哪些危險。

通過一遍一遍地講,一次一次地過馬路,去強化他這種對過馬路的認知。

花時間訓練

當孩子們處在這種無法親身體驗,需要監護人幫助完成的這種環境時,或者說習慣了某些行為時,我們就要花時間去訓練孩子們,讓孩子們知道這個是有危險的。

就比如說過馬路,我們要一遍一遍地告訴他。

而不是在孩子過馬路的時候讓他衝出去,差點發生危險,然後我們把他揪住,打了一頓屁股,跟他說:「你看!你下次再不好好過馬路,我就再暴打你一頓!」這就陷入了懲罰的圈子。

我們要做的不是懲罰孩子,而是在發現孩子還沒有學會過馬路的規則時,我們去花時間訓練孩子,讓孩子慢慢懂得怎樣安全地通過馬路。

不要讓自然後果影響到他人

當自然後果會影響到其他人的權利的時候。

尤其是發生在公共場合,比如說吃飯的時候,孩子可能會丟餐具、丟飯或者吵鬧,這個時候我們就要及時制止孩子。

當自然後果已經影響了他人了,我們就沒有空間說要讓孩子自由地去嘗試自然後果,還是要為其他人考慮,然後給孩子做出禮儀禮貌的表率。

場景不適合,自然後果不會起效

當孩子行為的結果在孩子看來還不是什麼問題的時候,自然後果就不會有效。

比如說有的孩子不愛洗澡,有的孩子不愛刷牙。

那麼我們家長如果說:「好吧!那你不洗就不洗吧!你就自己把自己臭死吧!」這種也是沒有辦法收到效果的。

因為可能對孩子來說,三五天不洗澡,他是完全可以接受的。

跟洗澡的麻煩相比,孩子寧願不洗澡,寧願臭著,所以說這種時候自然後果就不適合。

所以我們在應用自然後果的時候,也要選擇一些合適的場景

當家長想懲罰孩子之前,我們要把心情平靜下來,然後想一想這個事情是不是可以用自然後果這個法則來解決?在這個時候是不是給孩子一些機會,不要過度保護,讓TA先感受一下這種事情自然發生可能會帶來的後果和影響。

不是通過你的打罵、說教去認識,這樣肯定只是短時的、表面的。

而通過自己的感受認識到的,其實是內在的、深刻的。

二、邏輯後果

因為自然後果在很多時候其實是不適用的。

有的時候我們沒有辦法真正讓孩子感受到這種自然後果帶來的傷害。

那麼我們就要引入邏輯後果。

所謂邏輯後果,它不同於自然後果,它要求大人的介入,重要的是,這個大人要決定哪種後果能為孩子創造優異的學習體驗,和鼓勵孩子選擇負責任的合作方式。

當一個邏輯後果能將孩子的行為轉向一個有用的、有貢獻的行為時,它就是一個有效的、有貢獻的後果。

看到這個概念,可以跟懲罰來進行對比一下,懲罰是給孩子帶來痛苦的,從表面上暫時改變孩子不合理;但是邏輯後果是給孩子制訂一些指定的後果,讓孩子從這些後果中去學習、去體會、去體驗,從錯誤中學習一些新的東西。

邏輯後果是要遵循四個原則:

1、有相關性。

比如,你跟孩子說:「你今天寫不完作業,就不要給我看電視。

」其實作業跟電視有相關性嗎?沒有,什麼跟電視有相關性?電視機壞了,你看不了電視。

那什麼跟作業有相關性?你交不了作業,老師會批評你,你可能在這一學期里被同學們稱之為「不完成作業的傢伙「,或者是產生這一系列學習上的問題。

這樣的事情才叫做有相關性的邏輯後果。

2、尊重。

我們在跟孩子去表達你的意願或者意思,你會把孩子看作一個同等的人,你會跟他闡述你的意思。

比如說:「我認為你這個事情做得不對,我覺得你應該通過一種……的方式去改變」。

而不是對孩子大吼大叫地說:「熊孩子,你就是不好好做,你看我一會兒怎麼告訴你爸,讓他罵你一頓。

」這種就是你對孩子沒有尊重,你是責難TA了。

這時我們應該採取的是和善而堅定的態度對孩子闡述TA現在所面臨的問題,而不是用一種完全不相關的責罵態度來對待TA。

3、合理。

如果孩子犯了錯誤,你會提出一些不合理的要求,不合理的邏輯後果,比如你會說「你要是不把這個弄好,我就把你給丟了,你在外面凍一個小時。

」這其實時對孩子的一種體罰,可能會對孩子造成心理上的創傷,而這種就是不合理的邏輯後果。

4、預先告知。

當你想對孩子使用邏輯後果時,你要提前告訴孩子說:「這個事情如果你辦不好,會產生……的結果。

」比如:「今天你不完成作業,明天我不會幫你跟老師請假說你身體不舒服,然後讓你偷偷在家寫作業。

」這是一個提前告知的方式,就是讓孩子知道,如果不完成這件事情,會面臨一個怎樣的後果,這個後果是跟做這個事情相關的,是在孩子得到尊重的這種環境和情態下被說出來的,而且有一定的合理性。

這個就是我們說要應用邏輯後果所要採用的方式。

家長可以對照一下你想要用的方法,你想採用的後果是不是跟這四項相吻合?如果吻合,那麼就可以稱為一個有效的邏輯後果。

我們可以發現,用邏輯後果時,我們是很尊重孩子的,採取和善而堅定的態度。

我們是採用相關的結果提前告知,而且很合理,這樣我們就沒有打擊到孩子的自尊心,自信心,也沒有給孩子形成一種暴力恐嚇,或者是身體體罰行為。

這樣,孩子會相對來說比較容易接受。

而且孩子在接受這件事情之後,會慢慢消除他產生這個錯誤本質的原因,而不是暫時的現象。

運用自然後果和邏輯後果可能無法收到立竿見影的效果,但是這個過程中,教了孩子社會技能,以及在根本上消除了孩子不良行為的動機,所以值得我們長時間地去堅持實踐的。

● ● ●

文章為寶貝棒原創內容,轉載請註明出處!

更多精彩內容,請搜索寶貝棒APP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