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樣是養孩子,你為什麼那麼焦慮?
文章推薦指數: 80 %
01
周末的一天,魯尼看動畫片時間長了,我便拉他到陽台上望望遠處的青山。
突然,他好像發現新大陸似的說:「媽媽,好奇怪啊!當我看遠處的山的時候,面前的防盜網就變模糊了,當我盯著防盜網時,遠處的山就好像看不清了。
」
我很開心他能清楚地描述自己的觀察,我告訴他:「是的,眼睛有聚焦的作用,當你的焦點在遠處時,近處就變模糊,當你的焦點在近處時,遠處就模糊了。
」
又是聚焦又是焦點的,不知道他聽懂沒有,他只是繼續望著遠方不說話。
我也陷入了沉思。
因為我突然想到:養育孩子的過程,不也是如此嗎?
當我們緊盯著孩子成長中的一些問題時,就會對未來模糊、焦慮甚至惶恐;當我們對孩子的未來有清晰的認識和規劃時,孩子眼前的小問題就變得不足為道了。
02
人無遠慮,必有近憂。
父母不了解孩子的成長規律,對孩子的未來沒有清晰的認識,就容易對孩子產生一些不符合實際的期待,一旦孩子沒達到期待的結果,就開始焦慮、慌張。
前些天,有位媽媽在微信群里問,要怎麼樣培養孩子的注意力,她說自己的孩子總是坐不住,不能好好聽她讀書。
群里的媽媽們紛紛給她提建議,只有一位細心的媽媽問,你孩子多大了?她說,孩子一歲半。
頓時,群里的媽媽炸開了鍋。
我看到後也感覺無語。
一歲半的孩子,正處於好奇心最旺盛的探索階段,注意力最多2分鐘,想要他安安靜靜坐下來聽你讀書,怎麼可能呢?
不過我也非常理解這位媽媽的焦慮。
記得養育魯尼的前兩年,我也時刻處在焦慮中。
別的孩子6個月就長牙了,而魯尼快一歲時還沒長牙,我就天天掰開他的嘴巴看,念叨著「怎麼還沒長牙呢」;
別的孩子10個月就會走路了,而魯尼10個月時才剛會爬,我又恨不得把他扶起來;
別的孩子一歲就會說話了,而魯尼那時還只會啊啊地叫,我便天天逗著他喊媽媽……
當然,事實證明,所有這些都是我的過分焦慮。
正常的孩子,都會長牙、走路、說話,只是早一個月或者晚一個月的問題。
03
不了解孩子的成長規律,對孩子的教育缺乏宏觀的掌控,不僅目光變得短淺,容易焦慮,也容易跟風瞎折騰。
今天看流行唐詩誦讀,便買來《唐詩三百首》逼著孩子天天背誦,明天聽說奧數能加分,又趕緊去報了學而思。
東搞一下西搞一下,錢花了不少,孩子卻什麼也沒學成。
前段時間看蕭愚老師的文章,他談到一位家長的經歷,很值得深思。
這位家長以前經常看一個學堂校長的文章。
那人把體制教育批的一無是處。
好像在體制教育裡面學習,一個孩子就完全毀了,把這個家長嚇得夠嗆。
正好孩子在學校遇到了一些小問題,結果她把這些問題進行了誇張的聯想,於是到處尋找體制外的學堂去讀。
因為這種學堂學費高昂,她甚至做出了賣房籌集學費的打算。
結果真的進入了學堂,孩子卻更難以適應。
後來,比較了一下學校和學堂,發現孩子更喜歡學校一些,然後又回到了學校。
04
而了解孩子的成長規律,在教育上有遠見、有格局的父母一定是胸有成竹,不急不慢,按照自己的節奏陪伴孩子成長,絕不會因為孩子的腳步暫時變慢而焦慮。
楊絳先生的父親楊蔭杭先生可謂是此類父母的最好典範。
他推崇無為而治、順其自然,從來不給孩子們施加任何學業上的壓力,不要求女兒們拿高分。
楊絳在高中時還不會辨平仄聲,他安慰女兒:「不要緊,到時候自然會懂。
」後來楊絳果然四聲都能分辨了。
他常在晚上走到窗前,敲著窗子考楊絳某字什麼聲,女兒答對了,他高興得直笑;答錯了,他還是樂得大笑。
他給予了子女適度的尊重和自由,卻也並非無所要求。
除了帶領孩子們閱讀以外,他還做了五件事:
鼓勵子女做自己喜歡做的事;
要求子女一定要自立;
告訴子女要淡泊物質生活;
要求子女自己的事情自己負責;
告訴子女要有「說不」的勇氣。
最關鍵的是,他不僅這樣教育子女,自己也是身體力行,一生為人剛正不阿、積極向上、不斷學習。
言傳身教,培養孩子良好的習慣和品性,這是教育的大方向。
這種大方向把握好了,自然不會為了孩子一時的落後和問題擔憂。
因為,人生是場馬拉松,方向遠比速度重要得多。
05
要想在育兒的路上更加篤定從容,保證不偏離軌道,需要像楊蔭杭先生那樣,保持積極向上的學習態度,與孩子共同成長。
想當初,我大學畢業之後,進入體制內工作,一下子沒有了學習的動力和目標,便隨波逐流,跟其他同事一樣,每天除了重複性的工作外,就是刷手機、看電視,生活表面上看起來很安逸,令人羨慕。
可是,只有自己才知道,我心裡越來越空虛和迷茫。
直到結了婚,有了孩子之後,家庭關係變得錯綜複雜,所有的問題接踵而來,我才發現很多問題沒有解決,人生的功課還有很多要做,我得重新學習。
而有多少父母仍像我當初一樣,徘徊在迷茫和焦慮中,固守著既有的認知和觀念,放棄學習,放棄成長,將自己圈在一個狹小的舒適區內?
就像派克在《少有人走的路》一書中說的:
「我們對現實的觀念就像是一張地圖……有的人過了青春期,就放棄了繪製地圖。
大多數人過了中年,就自認為地圖完美無缺,世界觀沒有任何瑕疵,甚至自以為神聖不可侵犯,對於新的信息和資訊沒有多少興趣,似已疲憊不堪。
只有極少數幸運者能繼續努力,不停地探索、擴大和更新自己對於世界的認識,直到生命終結。
」
其實,孩子的出現是讓我們重新繪製人生地圖的最好機會。
跨出原來的舒適區,與孩子共同成長,必然會伴隨著痛苦,然而,這是走出迷茫和焦慮的唯一途徑。
育兒也要育己。
無論什麼時候,我們都不能放棄學習,放棄自我成長,要像作家阿瑟·克拉克的墓志銘說的那樣:「我永遠都沒有長大,但我永遠都沒有停止生長。
」做個終身學習者。
作者:魯尼媽媽,兩個男孩的媽媽,堅持親子閱讀5年,煉就了一對「火眼金睛」,能在眾多繪本中挑選中最適合孩子閱讀的好繪本,同時關注兒童心理和自我成長,願做您身邊的親子閱讀顧問,與您分享交流育兒心得和感悟。
孩子沒禮貌,打人,做事拖拉不講理,源頭在這裡
之所以寫這篇文章是因為我之前發了另外一篇文章《孩子性子急,愛發脾氣,父母這樣做最有效》。裡面的事例是真實的,是一位上海的六歲媽媽在微信上跟我聊天的時候講到孩子急脾氣的問題。我將我們的聊天記錄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