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國幼兒園最重視培養三大好習慣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若想讓孩子從小擁有好習慣,作為家長,我們要首先改變自己!

金子謙:中國專業人才庫少兒考評專家,著有家庭教育暢銷書《孩子,你的天賦媽媽懂》。

近幾個月,我在韓國的幼兒園裡做調研,發現韓國小朋友們有許多好習慣是值得學習。

有三個習慣,我尤其想分享給家長。

首先是見人積極主動打招呼。

剛開始,孩子們從不同的家庭來到幼兒園,常常以自我為中心,缺乏必要的禮貌,不懂得和家長道別,不明白要遵守集體規則。

老師根據幼兒思維的具體形象性、注意力的不穩定性以及好模仿的心理特點,對幼兒先進行打招呼的教育,比如:看到老師要問好。

每次出入幼兒園教室門時要打聲招呼:「我走了。

」或「我回來了。

」看似簡單的訓練,幼兒園小班入學第一個月,老師們每天都會帶著孩子開心地訓練五分鐘。

師生互相微笑著問候,在團體里形成一種積極的氣氛。

問候著問候著,師生們會開心地笑成一團。

這種美好的記憶就像快樂的種子種在孩子們的心裡一樣。

回到家中,小朋友們也能開心地和家人打招呼,以至於到成人後還保持這一好習慣。

難怪看到韓國人都很主動和別人打招呼呢!這是從幼兒園就開始長期保持下來的好習慣。

其次,教會孩子物歸原處。

幼兒園中班的第一個月,每天都有二十分鐘的時間是讓孩子們練習物歸原處。

有時老師還會故意把教室里的東西弄亂,讓孩子們比賽看誰能把東西放回原位。

我問園長們為什麼這麼重視物歸原處?他們的回答是:「從小就能物歸原處的孩子,上學後書包和書桌也會整理的很整潔,學習效率也會高;工作後辦公室會很整潔,工作效率會很高;成家後,家裡很整潔,心情一直會很好,婚姻幸福度會很高。

」真沒想到,幼兒園養成的一個好習慣可以讓人這樣一生受益。

最後,培養孩子的自主性。

幼兒園大班的第一個月,老師們和家長合作,讓孩子們自主選擇可以判斷的事情。

比如:穿什麼顏色的衣服、選擇什麼樣的興趣班、休息時間怎麼支配等等。

幼兒班大班畢業的孩子可以很準確地表達自己喜歡做什麼,以及喜歡的理由。

他們也能清楚地表達自己不想做什麼,以及不去做的原因。

這與這項自主習慣的訓練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

幼兒園階段,是家園共育的初級階段,良好的行為習慣養成光靠幼兒園和老師也不行,年幼的孩子更多靠的是家庭教育。

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鏡子,有什麼樣的父母,就會有什麼樣的孩子。

父母的一言一行就在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孩子,隨著年齡的增長,這種影響就逐漸發展成為一種生活方式。

孩子好模仿,家長的行為習慣是孩子學習的直接範例,家長的行為無時無刻不在影響著孩子。

要求孩子做到的,父母首先做到;要求孩子不做的,父母一定帶頭不做。

若想讓孩子從小擁有好習慣,作為家長,我們要首先改變自己!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林州:文昌讓好習慣引領孩子成長

原創: 申正2017年4月14日林州市文昌幼兒園開展了3月份習慣養成教育總結表彰會,對3月份幼兒習慣表現進行了總結點評,對表現優異的幼兒和家長給予表彰,並在行為習慣、生活習慣、學習習慣等方面提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