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心事不願說,中學生絞盡腦汁「防備」父母,都是這樣嗎?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父母本應是孩子最好的傾訴對象,可現實情況有時並不如此。

調查顯示:內心的秘密不願意告訴任何人的初中生高達21.3%。

孩子們為何熱衷保護自己的小秘密?家長與青春期的孩子交流時又該注意哪些問題呢?

進入青春期的學生與家長之間產生溝通上的矛盾並不鮮見,極端的情況下還導致了一些家庭悲劇的出現。

家長與孩子之間本是最親密的關係,相對於未成年的孩子來說,家長處理事情更加成熟,能給孩子更多的幫助,可是這樣的幫助為何孩子們不領情?中學生絞盡腦汁「防備」父母,原因又何在?

一些中學生反映,和父母溝通起來比較困難,存在「代溝」,如果溝通難就只好不溝通。

常常發生的情況是,家長要地位,孩子要權利。

家長要成績,孩子要尊重。

當兩者衝突激化時,往往引發的是家長的氣急敗壞甚至動手打罵。

一些中學生說,既然大家的態度差,交流還不如不交流。

這種對父母的躲避心理,也使孩子不得不尋找另外宣洩的平台。

另外,由於壓力的增大和青春期的到來,孩子們有強烈的成人感和自尊心,喜歡獨立思考,不受約束,加上青少年特有的半幼稚半成熟的特點,看問題容易產生偏見,自以為與老師、家長對著幹很勇敢,因而盲目反抗,不顧家長的期望,衝動魯莽,拒絕一切批評,這也導致了一些溝通上的矛盾。

父母認為的交流、教育和引導,有時在孩子心中是一種嘮叨,是在對自己成長的一種擔憂,是在不放心自己的衣食住行,是在控制自己的言行舉止。

處在自我意識高漲、要求獨立自主、叛逆極端期的孩子怎會去接受父母的這種控制呢?

新的社會發展給家庭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作為家長,不僅要多從孩子的角度思索問題,還需要誠信。

要與孩子經常進行心靈上的溝通,而不是通過偷看日記等方式了解孩子。

父母應給孩子一定的空間,讓他們去想、去做自己的事情,在孩子的青春期階段給予有的放矢的關心。

專家建議,青春期的孩子很難再聽進父母的話語,這個時期的父母應該努力成為孩子成長的陪伴者。

家長們可以嘗試著做到以下幾點:一是不再去嘮叨孩子的成長,豎起耳朵,做一個好的傾聽者;二是在孩子不求助的時候靜觀其變,當孩子求助父母了,提供給孩子一些可供選擇的建議;三是想了解孩子,就需要了解孩子感興趣的一些內容,小說、音樂、網絡等等,可以不精通,但至少要了解,不去做孩子厭煩的負向評價;四是重大家庭事務要開誠布公地告知孩子,並聽一下孩子的意見,讓孩子在家裡有一種責任擔當,讓孩子感受到自己被尊重。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