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養聰明的小孩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寶寶呱呱落地後,每一天的成長和變化都牽動著爸爸媽媽的神經線。

家庭教育是孩子成長的核心環境,是塑造和培養性格的關鍵。

0~6歲,是兒童所有心理功能的形成期。

抓住這個階段,培養效果事半功倍。

錯過,後悔一生。

首先:挖掘語言表達潛力

兒童從出生到3歲,是「心理胚胎期」,只能無意識地吸收一些外界的刺激。

哈佛大學研究發現,人生兩個發展方向:一個源於虎媽的親密性教育,一個源於寶爸的開放性教育。

父母是寶寶的第一任老師,親子交流是每天最有效的學習方式:

第一,嘗試用眼神交流:在嬰兒期,孩子就可以認清父母的臉,TA們會觀察父母面部表情和肢體動作,加深記憶。

第二,「對話」的技巧:面對不諳世事的小臉,記得主動和TA們對話,要讓孩子感受到,你在重視TA。

第三,遊戲策略:拉近親子關係的最佳選擇,外出散步,看電影,去遊樂園遊玩,最大潛能地開發寶寶開發語言潛力的機會。

夜晚安靜的音樂,也有助於孩子對於數學的學習。

其次:聰明爸媽和孩子這樣溝通

心理學家研究發現,孩子的心靈成長需要五大養成:肯定,自由,情感,寬容,夢想。

在3~6歲,兒童慢慢由無意識轉化為有意識,並有了最初的個性心理特徵,而父母跟孩子有效的溝通不僅非常有助於促進孩子意識的成長,更會增近親子間關係。

遇到急事,慢慢和孩子說。

有時候我們在遇到一些急事時,總會不由自主的急躁甚至對孩子咆哮。

殊不知我們的咆哮只是嚇退孩子,但孩子卻始終不明白原因。

作為父母,遇到急事我們應該先讓自己沉下心,慢慢和孩子解釋,讓孩子明白原由,而不是恐嚇。

遇到不確定的事,不要亂說。

父母千萬不可亂責怪孩子,即便某件錯事真是孩子所為,也要態度溫和,積極地引導孩子承擔錯誤,培養他們的責任感。

關於孩子的事,多徵求他的意見。

家庭中,孩子雖是寶貝,但卻永遠是弱勢群體。

所有關於孩子的事情,父母都是一言堂,孩子只是去痛苦地執行,完成任務。

長此以往,孩子逐漸失去自己的看法、觀點,繼而長大後成為沉默的大多數。

作為父母,我們尤其要重視培養孩子的獨立觀點,也讓孩子體驗參與家庭討論的樂趣。

孩子的幸福童年,莫過於像朋友般的爸爸媽媽陪伴著他一起面對新事物、一起面對困難,一起討論,一起做決定。

而作為爸爸媽媽,有效的溝通就是輔助他們成長的最好手段,因此掌握必要的溝通技巧,不僅讓你和孩子輕鬆交流,更讓孩子快樂成長。

而在面對不確定的未來時,我們不僅要培養孩子的獨立能力,也要給他的未來加上一層保障。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善於傾聽孩子的心聲,理解孩子的意圖

多給孩子一點愛,輕輕走進孩子純美的心靈,多聽孩子內心的呼喚,我們會比世上任何人都幸福!可是現在的父母都說自己的工作太忙,沒有時間跟孩子溝通,同時還會抱怨孩子跟自己不親,什麼事情都不跟自己父母說...

家庭教育三禁忌,必須掌握的溝通技巧!

如今很多父母儘管與同齡人能夠有著很好的溝通,可在孩子的教育問題上,溝通瞬間就變成了令他們苦惱不已的難題。家庭教育真就有那麼難嗎?究竟是你的方法不對,還是闖入了親子教育的溝通誤區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