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磨耳朵對語言學習有用麼?說「吃飯飯」「睡覺覺」這樣的兒語會影響寶寶語言發育麼?
文章推薦指數: 80 %
今天討論的主題是語言學習,共有四部分內容,第一部分是一則關於磨耳朵對寶寶的語言學習是否有效的研究摘編;第二部分是討論「吃飯飯」、「睡覺覺」這樣的兒語是否有利於寶寶語言學習;第三部分是討論一篇比較學術的文章《兒童語言獲得研究綜述》;第四部分是介紹一本古代教孩子吟詩作對的啟蒙讀物:聲律啟蒙,裡面包羅天文、地理、花木、鳥獸、人物、器物等的應對,涉及大量傳統文化知識。
我覺得裡面的句子很美,很適合帶孩子讀。
第一部分 磨耳朵是否有效?
很多媽媽都很關注給寶寶做英文啟蒙的事,那麼給小寶寶用讀英文繪本或者兒歌的方式磨耳朵是否會有用?今天看到一則研究可以回答媽媽們的這個問題:
美國馬里蘭大學和哈佛大學共同發起的一項研究發現,父母常向嬰兒重複詞語將有利於增強他日後語言表達能力。
研究人員對7個月左右的嬰兒進行了語言理解測試,並在被試2歲時再次測試其詞彙量。
他們發現,擁有較強語言能力的幼兒在嬰兒期常常接受父母「磨耳朵」,即父母常常向他們重複一些詞語。
這些幼兒在語感和語言理解力也比同齡人要強。研究人員稱,父母對於子女日後的語言表達能力也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所以嬰兒期堅持給寶寶磨耳朵,日後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穫!《媽媽寶寶》2015.12第119頁
第二部分 「吃飯飯」、「睡覺覺」這樣的兒語是否有利於寶寶語言學習?
下面再來看關於兒語的這篇文章(原文刊登在《媽媽寶寶》2015.12):
說疊字這種帶著嬰兒腔調的特殊語言,在發展心理學的科研中,有一個對應的專有名詞--兒語(parentese)。
其實,疊字只是兒語的具體表現之一,兒語通常還有下列特徵:
語調比正常會話時更為高昂;
語速更為緩慢;
可能還伴有比較誇張的表情。
具備這四種特徵的兒語對於18個月以下的孩子語言學習是有益處的,符合孩子語言學習的發展規律。
好處分別是:
01.疊詞更接近孩子對語言掌握的初級形式。
孩子們對語言的學習,基本是從疊詞開始的,而後才過渡到「媽媽抱」和「玩車車」這樣的複合疊詞,進而發展成句式和語法。
02.孩子相對於成人語速更慢。
隨著詞彙量漸長,孩子們對發音器官的運用水平、新學詞彙的熟悉程度也會慢慢提升。
畢竟沒有人剛學了幾個詞,就學會了說快板。
03.高聲調是孩子學習語言時最初掌握的「語氣」。
孩子們對語氣的運用很不嫻熟,兩三歲的孩子能正確運用語氣的大概只有成人的1/4。
對於孩子們來說,高聲喊叫是最基礎的語氣形式,沒有之一。
在一些情況下,孩子們光靠尖叫本身,都能傳達情緒和信息,甚至都不用使用有意義的具體語音。
04.誇張的表情有助於孩子語言學習。
能吸引與保持孩子注意力,還輔助說明了當下詞彙的情感內涵
跟寶寶說吃飯飯、睡覺覺的父母們不用太擔心。
發展心理學的相關研究領域中,並沒有什麼強有力的證據支持「兒語會導致孩子語言發展滯後」這種觀點。
美國羅格斯大學嬰兒研究實驗室的研究主任April Bernasich針對嬰兒語言發展的滯後進行了一系列研究,發現超過90%的語言發展滯後可以歸因於先天因素。
也就是說,與其說是培養不當,更為是遺傳導致了語言發展滯後。
在孩子學習語言的過程中,滯後的語言發展通常與遺傳有關,而卓越的語言能力往往伴有後天的優勢。
要有效促進孩子語言學習,交流時使用的語言只能是略微高於孩子當下的語言能力。
給8個月的寶寶乾巴巴地念《資治通鑑》,從語言學習的角度上講,肯定沒有同他在玩耍中使用兒語的效果好。
事實上,兒語具有相當的跨文化普遍性,全世界人民都不約而同地跟自家小寶寶用同一種模式說話。
在長期的進化過程中,兒語能夠得以大規模地保留,有一定的正面意義。
所以,在孩子語言學習的初級階段,兒語是值得家長積極深度的一種培養手段。
但是
兒語對於孩子語言發展的積極影響是有時效性的!當孩子的語言能力超過兒語時,它的積極作用將大打折扣,甚至產生負面效果。
一般情況下,孩子到了2歲半碪,掌握了700個常用字詞的相關發音,可以相對連貫完整地說出句子,也有了更充足和多樣的手段來表達自我,兒語就應該從家族生活中消失了。
第三部分 兒童語言獲得研究綜述
圍繞語言學習這個話題,我也學術了一把,搜了搜近3年知網上該主題下按被引用次數排名的前5篇文章,挑出對父母促進孩子學習語言指導作用最強的一篇《兒童語言獲得研究綜述》分享。
文章從生物學、學習理論、語言學、認知主義 、社會相互作用理論五個側面闡述與分析了兒童語言獲得的基本觀點與研究進展。
我把指導意義強的一部分內容摘錄如下,如果想看全文,回復「20151223」即可獲得下載連結。
01.從生物學角度來看
對於第二語言是否存在關鍵期,雖然目前還沒有得到一致的結論 ,但是一部分行為證據和認知神經心理學證據發現第二語言獲得可能存在多個關鍵期,語音、句法等的關鍵期終點和勒納伯格 (Leuneberg)提出的青春期也不完全一致。
這一觀點還有待更多的實驗來證實 。
啟示:之前在《讓孩子的大腦自由》一書里看到的研究成果「在咿咿學語的嬰兒期給孩子一個第二語言的學習環境,孩子是有能力加工學習的,此時加工第二語言的腦區與青春期加工第二語言的不一樣,在嬰兒期就接觸第二語言,有助於孩子日後的第二語言學習。
」這一結論在暗示嬰兒初學語言的階段也是第二語言的學習關鍵期,但這一篇文章的綜述則說明第二語言的學習關鍵期還需要進一步的實證研究。
那麼我們該怎麼辦呢?
既然可能存在多個關鍵期,加上本文之前提到的磨耳朵那篇研究,那就順著孩子的成長規律,在他學習語言的關鍵期加上第二語言,即使達不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也總不會出錯吧。
02.從學習理論角度來看
斯金納 (1957)和其他行為主義者認為語言也是一種行為,學習的基本規則能解釋語言的出現和發展。
強化 (獎勵 )和模仿是兒童掌握語音、語義、語法和實用規則的主要機制。
但這一理論仍有一些局限性。
比如兒童最初使用的很多詞彙是自己獨特的、創造性的成果。
既不是他們從環境中學來的,也不是父母強化鼓勵的。
啟示:在生活中很容易就找到實例來支持這一結論。
比如,8-9個月大的孩子偶然發出的BABA、MAMA這些音節並沒有具體的指代意義,是被我們的鼓勵(親吻、擁抱)不斷強化後,才將這些音節與爸爸媽媽建立聯繫,從而學會這個詞語。
再比如,2-3歲的孩子經常能蹦出一些讓你驚訝的話,沒人教過,也不知道他從哪學的,其實很可能是孩子自己創造的結果。
這一點我感觸很深,平時我會跟我快3歲的小外甥FACETIME聊天,每次信號中斷看不到陶陶時,他會給出不一樣的解釋「陶陶弟弟餓了,找媽媽去了。
」「陶陶弟弟不聽話,姨媽哄他去了。
」等等,這些都不是家人教他的,而是他自己根據經驗創造出來的,讓我感受到了孩子強大的想像力。
03.從語言學觀點來看
喬姆斯基和其他語言學家強調所有語言共有的結構 , 強調年輕的語言學習者在日常的語言接觸過程中能很快辨別語法規則。
例如兒童學習英語時能注意到表示行為者的名詞在動詞的前面 , 表示動作對象的名詞在動詞後面。
根據喬姆斯基的理論,兒童擁有語言學習的內部系統,稱之為 「普遍語法」 (universalgrammar),它使兒童能夠注意到任何語言的普遍語言特性。
當兒童接觸一門特殊語言時,一種稱之為「路徑設置 」的過程出現,即區別英語與日文或區別阿拉伯文與法文的語法規則的轉換設置,抽取出語言的普遍規則後 ,兒童應用形成自己新奇的和創造性的表達。
啟示:這個成果讓我很漲知識,原來兒童對語法規則有這麼強大的自動加工功能!
04.從認知主義的觀點來看
在皮亞傑理論中,兒童能掌握物體、事物、人物的名稱之前,他們必須有一定相關概念的知識。
尤其是幼兒必須已經充分掌握了「客體永存性」的概念,即物體不在視線之內也是存在的。
另外 ,他認為兩歲以內的兒童還不會使用象徵圖式,因此這時兒童的語言能力是很有限的。
然而,一旦象徵物體的認知能力出現 (或以符號表示物體的能力出現)語言產生就變得可能 。
皮亞傑的思想——基本的認知結構變化發生在兒童產生語言之前,很好地解釋了為什么兒童最早出現的詞總是給物體命名(說出物體的名稱), 而不是其他語義方面的 , 同時也解釋了為什么兒童在 18個月左右大的時候詞彙量迅速增長。
其他理論家認為兒童的語言表現反映了他們形成的不同認知技能。
例如,兒童最早學會的詞傾向於說「狗 」這樣的名詞,而不是「動物」或 「牧羊犬」,這一現象可能並不是偶然的。
成人可以在不同水平上給物體命名,如一隻有斑點的狗、一隻狗、一個哺乳動物。
對於小孩子來說,在這個中間水平上學習組織物體似乎比運用 「動物」(更概括的水平 )或「牧羊犬」(更具體的水平 )要容易一些。
啟示:我們總說要尊重孩子的成長規律,了解才是尊重的基礎,看了這些觀點,就明白了該怎麼說,孩子才能聽得懂啦~
05.從社會相互作用的觀點來看
他們主張兒童最初嘗試與人交流時需要支持和反饋 。
然而 , 研究人員主張榜樣的語言不應超過兒童理解的能力 , 這才是兒童需要的 。
父母對兒童說話的很多特徵為他們提供了一個可以從中學習的框架或結構 ,這非常適合兒童語言技能的發展首先父母有獨特的方法與孩子交談 。
大多數父母與幼兒交流時 , 語言有清晰的停頓 、語調誇張 、音調很高 , 即 「媽媽語 」。
母親重複幼兒說的話並擴展其陳述 , 這種方式是媽媽語中特別重要的一部分。
研究者觀察發現 , 母親與孩子交談的越多 , 孩子掌握的詞彙就越多 。
然而 , 不僅僅母親與兒童交談的多少會造成這種不同 , 他們如何交談這一點也很重要 。
當媽媽用很多指令控制孩子的語言並且經常打斷孩子時 ,其語言發展速度會緩慢下來 。
當媽媽通過提問和輪流發言的方式 , 或者成人作出反應 , 接著孩子的話說下去 ,那么兒童語言發展進步會更快 。
通過這種交談 ,
母親提高了兒童對語言特徵的注意 , 同時 , 也給兒童提供了有關這些特徵的豐富信息。
與父親 、兄弟姐妹 、同伴和其他人的語言交流也可能會獨特地影響兒童語言技能的最終水平 。
例如 , 與母親的交談相比 , 15個月的嬰兒在與父親 「交談 」時 , 會更多地出現交流中斷的情況 , 當父親不明白孩子的意思時經常要求幼兒說清楚 、或經常變換主題 。
因而 ,在與父親交流時 , 兒童會受到更多挑戰 , 要不斷調整以維持與父親的這種交流 。
另外 ,
兒童通過無意中聽到母親和其他人的交談也可以學習語言 。
從不同的交流夥伴那裡 , 兒童自然地接觸到豐富多樣的語言刺激 。
許多理論家相信 , 這能保證兒童將學習語言結構的詳細部分 , 而在與單個的交流夥伴 ,如與母親的交談中 ,語言結構不可能出現。
啟示:這部分觀點簡單實用,我就不贅述了,請大家耐心、細緻地品讀,並積極地實踐起來~
第四部分 聲律啟蒙
《聲律啟蒙》是訓練兒童掌握聲韻格律的啟蒙讀物。
按韻分編,包羅天文、地理、花木、鳥獸、人物、器物等的虛實應對。
從單字對到雙字對,三字對、五字對、七字對到十一字對,聲韻協調,琅琅上口,從中得到語音、詞彙、修辭的訓練。
從單字到多字的層層屬對,讀起來,如唱歌般。
較之其它全用三言、四言句式更見韻味。
隨便列一首讀起來都朗朗上口,而且意境都很美,推薦給孩子讀。
春對夏,秋對冬,暮鼓對晨鐘。
觀山對玩水,綠竹對蒼松。
馮婦虎,葉公龍,舞蝶對鳴蛩。
銜泥雙紫燕,課蜜幾黃蜂。
春日園中鶯恰恰,秋天塞外雁雍雍。
秦嶺雲橫,迢遞八千遠路;巫山雨洗,嵯峨十二危峰。
點擊閱讀原文可以進入我的個人網站,搜索、評論本公眾號的歷史文章!
期待與您交流~
寶寶說話晚≠貴人語遲,把握關鍵期助力寶寶學說話!
如果寶寶遲遲不肯開口說話,或說話有點小結巴、口齒不清,各位爸媽一定會十分擔憂。科學研究發現,一歲到一歲半是寶寶學習語言的關鍵期,那麼在寶寶學說話的關鍵期,爸媽如何啟蒙,寶寶才能開口早呢?
孩子3歲了,家長如何抓住孩子的學習關鍵期呢
所謂學習的關鍵期,就是指最容易學會和掌握某種知識、技能、行為動作的時期。這個詞語是由奧地利動物學家勞倫茲在動物心理實驗研究中提出來的。它的出現告訴人們,對孩子進行及時的教育,會讓孩子學得更快更容...
每個幼兒在3歲以前,都會面臨人生中重要的學習關鍵期
朋友們,大家好!全篇文章共1111字,閱讀時間約4分鐘。每個家庭、每個父母都應該知道,自己的寶寶在3歲以前是人生最重要的時期,沒有之一!3歲是學習的關鍵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