仔細聆聽孩子的內在需求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我們與其思考「是否會寵壞」 不如仔細傾聽孩子的內在需求

前兩天,一朋友大半夜跟我吐苦水,「我媽太寵孩子了,不管什麼時候,只要一哭立刻抱起來哄。

孩子被慣的脾氣越來越大了。

她家娃7個月大,從小就是急性子,只要哼唧兩聲沒有立刻抱,就會哭得排山倒海地動山搖。

朋友越看越覺得,不能每次娃一哭就馬上抱,應該先搞清楚他為什麼哭再決定抱不抱;而姥姥聽不得小不點兒哭一聲,一有風吹草動就立刻摟在懷裡,還對著寶寶嘟噥:「媽媽不疼姥姥疼,壞媽媽。

最後倆人終於忍無可忍,大吵了一架。

朋友也很糾結:「好多人跟我說寶寶哭了不要立刻抱,要不會寵壞他。

可那天又看了一篇文章說,哭了不馬上抱會破壞寶寶安全感。

你說,孩子哭了,到底抱還是不抱?」

要說起來,有關「哭了抱不抱」的戰爭,從孩子出生開始,就如一個甩不掉的小尾巴,將一直伴隨著小娃的整個成長階段。

這之間,不僅有孩子和父母的鬥爭,更有家人之間關於養育觀念的博弈。

那到底怎麼做才是對的呢?立刻回應娃的哭聲,會過分驕縱孩子嗎?不抱,會讓孩子產生不安全感嗎?

其實這些問題,都沒有絕對的是與非。

每一份對與錯的答案面前,都有不能忽視的前提條件。

今天,小暖就來和大家聊聊這些必不可少的條件都是什麼。

孩子哭了,到底要不要抱?

這個問題,其實跟孩子的月齡息息相關。

儘管大家普遍認為,現在的娃相比過去要「精明」許多,但五個半月前的孩子依然不太懂得通過哭聲脅迫父母。

所以,如果你家娃還不到五個半月,大可放下你的顧慮,及時回應他們的哭聲。

嬰幼兒心理專家S·弗雷伯格在《魔法歲月》里這樣描述:「要學會用哭來控制父母,小寶寶必須要有思想、有感知客觀世界的能力、能理解因果關係。

所以,除非你家寶寶是你和超人的愛情結晶,否則,普通的嬰兒在5個半月以前不會獲得以上「超能力」。

寶寶半歲以前,還沒有學會「耍心機」的小本領。

他的每一次哭聲,都是因為有實際的需求。

不能動不能說的小寶貝,唯一緩解不適的手段就是:用哭聲召喚媽媽,幫助自己舒服一點。

在這個階段,如果聽到寶寶哭,我們可以去及時響應他,但是這裡的「響應」,並不是只有「抱」這一種方式。

我們需要學會觀察孩子哭鬧的原因,再據此做出合理的反應。

比如用語言安撫、輕輕拍拍他、給他換個尿褲等等,這些都取決於孩子當下的實際需求,而不是要把所有的哭鬧都用同樣的方式對待。

孩子會發出哪些信號來告訴我們哭鬧的原因呢?我們又能夠通過哪些方法來安撫哭鬧的孩子?推薦大家可以看看我們之前推送過的那篇《寶寶到底為什麼哭?告訴你12種嬰兒常見的哭泣理由》

及時安撫哭鬧的寶寶有哪些好處?

在埃里克森的心理社會理論中,0-1歲嬰兒寶寶最重要的「人生大事兒」,就是建立信任感和安全感。

而信任感和安全感,正是通過媽媽一次次及時而溫暖的回應里獲得的。

1

敏感而及時的回應,

可以給寶寶建立安全感


如果寶寶從出生起,每天循環無數遍經驗就是:當我哭了,媽媽會很快趕到我身邊,根據我的需求,餵我甜甜的neinei、幫我換掉又冷又濕的尿布、用溫柔的聲音安慰我。

那或許到了後來,他會忘記這些生命之初這些小事,但一樣最最寶貴的東西印刻在了他的腦迴路中——對世界的信任感和安全感。

瑞士著名的心理學家榮格說:

一個人畢其一生的努力就是在整合他自童年時代起就已形成的性格。

擁有了信任的孩子,如同紮根於土壤的植物,能繁茂的朝向藍天和陽光生長,有與星辰對話的底氣,也能抵禦狂風暴雨的侵襲。

2

具有安全感的寶寶,

能更加勇於探索、更好的適應新環境


在新環境裡,媽媽是他的安全基地,他可以試著走出去,也可以隨時跑回媽媽懷裡,撒撒嬌、求抱抱,在媽媽的鼓勵下,再次揚起小小的帆「出征」。

慢慢的,當他長大,即使需要跟媽媽分別一段時間,他也知道媽媽一定會回來,這種安全感會支持他們面對更廣闊的未知世界,以及未知的人際關係。

相反,童年缺失安全感的人,成年以後也更容易陷入「社交障礙」或「討好型人格」。

3

及時回應,可以減少寶寶的哭鬧,

增強寶寶人際溝通能力


心理學家M·安斯沃斯的經典研究發現,0-3個月時能得到父母及時回應的寶寶,在8-12個月的時候反而哭的更少。

另外這些寶寶人際溝通方式也發展的相對更好:雖然他們還不會講話,但會用臉部表情、身體語言、手勢、牙牙兒語來和別人溝通,而不是總用哭聲來傾訴一切不滿。

當然,如果你曾經「放任孩子哭一會兒」,此刻也無需過分焦慮。

安全感的建立,並不是只有短短几個月的窗口期,而是一個很長的、慢慢發展的過程。

從現在開始,多傾聽寶寶的需求,視情況用不同方式及時回應,或許你會發現你們之間的親子連接會更加緊密。

寶寶睡眠時間的哭鬧,要不要及時響應?

睡前哭鬧(bedtime crying),是一個相對特殊的時刻,寶寶在睡前都容易因為感到困意而煩躁並發出不耐煩的哭鬧,此時,寶我們無須過於緊張,越不過度打擾,他們平靜得越快。

師從皮亞傑的瑞士發展心理學家Aletha Solter, Ph.D.,在著作《Tears and tantrums, what to do when babies and children cry》中的「Bedtime crying」章節中曾經這樣描述:

「哭過了才能放鬆下來,才能入睡,對孩子來說挺常見的。

晚間這種哭泣能夠讓孩子在睡覺之前釋放一天積累的tensions。

哭夠的孩子往往能夠入睡比較快,而且晚上睡得更好。

——以上內容翻譯來自美國康涅迪格大學心理學博士陳忻

也就是說,在大多時候,哭只是孩子睡前的情緒釋放而已。

而對於睡眠時間孩子的哭鬧,美國兒科學會的建議是:

「與清醒狀態時的不同,太多反應會干擾寶寶的睡眠,破壞寶寶學會自己睡覺的努力,甚至慢慢演化成習慣性夜醒。

請記住,你有一整個白天向寶寶表明你有多麼愛他。

從長遠來看,鼓勵寶寶養成良好的睡眠習慣會讓寶寶哭的更少。

——《美國兒科學會育兒百科》

當然,我們並非提暢在睡前對哭鬧的寶寶置之不理,而是我們需要理解並接受他們的睡前情緒,稍微給他們一點自己嘗試的時間。

如果他們仍然無法平靜入睡,我們可以再過去用輕拍、說話、哼歌或是抱起到平靜再放下的方式來安撫孩子,直到他們安心入睡。

什麼時候需要開始擔心寵壞寶寶?

從第5個半月開始,寶寶們開始長心眼兒了:如果我想媽媽了或者覺得無聊了,就大聲哭,媽媽會立刻趕到我身邊。

這時寶寶的哭聲就不再只是因為哪兒不舒服,很多時候,他們只是因為無聊。

小機靈們很快會駕馭各種不同聲調的哭聲和尖叫,表達他的不滿,吸引大人的注意和陪伴。

大多數一歲左右的寶寶,都已經練就了一身通過哭聲控制大人的本領。

恭喜你,這是寶寶正常智力發展的一個小小信號:寶寶有思想了,能理解因果關係了。

一定程度上,它也代表著你前幾個月的養育,已經讓寶寶學會了信任。

但,養育之路也可能從此更加艱辛。

哈佛大學的早期教育研究項目溫馨提示:「你越早開始正確應對始於5個半月的需求性啼哭,越有可能避免寶寶在3歲以前成為一個自私而任性的孩子。

也就是說,從寶寶五個半月開始,在他們哭鬧的時候,我們就要稍微放緩一下立刻抱起或第一時間積極響應的衝動,而是要去考慮一下應對「需求性啼哭」的正確策略了。

那怎麼才能與一言不合就大喊大叫的熊孩子鬥智鬥勇,同時還能不破壞安全感呢?我們可以嘗試以下這些做法:


1、主動和寶寶玩兒:

在寶寶「召喚」你之前,就主動和寶寶玩。

你每主動陪伴一次,寶寶就少了一次通過哭聲吸引你注意的機會。


2、培養寶寶的好奇心:

培養寶寶的好奇心,當寶寶一直有感興趣的事情做,能學會自娛自樂,就不會變成一個愛發脾氣、永不滿足的小魔頭了。


3、教寶寶表達需求:

教寶寶用可以接受的方式表達需求,在寶寶會說話以前,教寶寶用身體語言表達自己的需求。

總之,這時候開始,我們要有意識地與寶寶約定基礎規則並認真執行,不因為他要挾耍賴式的哭鬧而輕易放棄原則。

但要是寶寶的確是因為傷了疼了委屈了需要安撫了,那我們的擁抱就一定是最應當出現的及時雨。

說到底,哭,不過是小嬰兒獨特的語言。

當他用哭聲向我們傾訴的時候,我們與其費勁思考「是否會寵壞他」,倒不如當下仔細去傾聽孩子的內在需求。

抱,一定會讓寶寶滿足嗎?孩子的需求如此多樣,除了最基礎的生理需求,他還需要更多關愛來滿足他的社交需求,需要去看去聽去觸摸滿足他的好奇心,需要在學會技能中滿足他小小的成就感。

最終,他會在一次次滿足和求索中,成為一個獨一無二的生命。

一個被愛填滿的孩子,才能擁有愛別人的能力;一個被理解被懂得的孩子,才有可能用共情建立起良性的社交;一個被積極傾聽的孩子,才能學會傾聽世界的需要,在世界的秩序之中井然生存。

而你的愛和溫暖,終究會通過一次次的擁抱,撫摸,傾聽,陪伴,灌注在這個小人兒身上,讓他學會擁抱未來的人生。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寶寶哭鬧不能抱,你是懶還是糊塗?

前幾天,一位媽媽留言:我家寶寶3個月了,經常哼唧求抱抱,一抱就好!周圍人都不讓抱,怕養成壞習慣;又怕不抱會讓寶寶缺乏安全感,鬧哪樣啊,我迷茫了…」小編不禁感慨:唉,現在當個媽真不容易呀,連寶寶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