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個教育孩子的誤區,家長們千萬別忽略!
文章推薦指數: 80 %
都說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因此,教育孩子不能只靠學校里的老師,父母也要下一番苦功。
如果你總對教育孩子感到手足無措,那就要花更多的心思在孩子的教育上,孩子很快就長大了,錯過了最佳的教育時機,後悔也來不及了。
在教育孩子這件事上,家長容易犯錯誤,這些錯誤當下不覺得有什麼,隨著成長會意識到這些都會阻礙孩子的成長,做父母的一定要知道。
錯誤一:使用威脅
父母跟孩子相處,溝通是很重要的。
但不是所有的溝通都奏效。
很多時候把雙方都逼瘋,父母有壓力,有時回答比較情緒化。
你對他大吼大叫,用手指著他並恐嚇他,想要他服從權威。
但在孩子看來,這只不過是你失控的表現。
這種行為很粗魯,且貶低孩子的人格。
面對這樣的情況,孩子會保持沉默,站著不動,所以父母要求回答或者問他是否在聽時,矛盾就升級了。
長時間使用這種威脅溝通的方式,對孩子以後的性格形成也會產生影響。
要學會傾聽
傾聽是幫助孩子解決困難和做決定有效的方法。
不要老想著教孩子怎麼做,相反,應該讓他告訴你,他想怎麼解決。
要多關注孩子的感覺和情感。
這個過程中你的工作就是聆聽,提供意見並且偶爾問些問題來誘導他以便獲得更多信息。
如果你覺得你有一個很有價值的觀點,問問孩子願不願意聽。
如果孩子說願意,那麼儘可能簡潔地表述你的觀點。
如果不願意,那就坦然接受。
畢竟,是他自己要做的決定。
錯誤二:為孩子包辦一切
從他們出生開始,家長們就為他們包辦了一切。
雖然目的是想讓孩子健康成長,比如,送孩子去學校幫孩子背書包,吃飯時總是給孩子夾菜甚至送進嘴巴里,幫孩子洗臉穿襪子等。
其實這些事情孩子自己就能做,而家長們卻總是覺得孩子還沒長大,什麼都替孩子做,這往往在無形中剝奪了孩子成長的機會。
長此以往反而不能夠給孩子一種歸屬感和價值的存在,學會放手能夠他們獨立且自信地進入社會。
拒絕包辦,該放手時就放手
世界萬物,無論是什麼都需要自己成長,我們作為家長,要學會慢慢的放手,讓孩子自己去體驗,直到他們能夠獨立。
但凡是孩子能夠做的事情,我們要儘量讓他們自己做,雖然有些事情做得不夠好,但是我們可以在旁邊充當他們的引導者,給予他們引導。
要知道,人不是生來就會做事,都是一點點慢慢學來的,孩子的成長,是一條漫長又艱苦的路,需要值得信任的人在一旁陪著,讓他一步一個腳印的走下去。
很多小孩子看到新鮮的食物,總喜歡去摸摸,甚至拆開或打破,那正是他接觸到新事物,運用自己的感官和身體去作出認知的過程。
而父母們的一次次包辦,讓他們減少了認知的機會,推遲了孩子們感知世界,發展自己的進程,而且習慣性的包辦,會讓他們對父母形成依賴,缺乏獨立能力。
所以,作為父母的我們,要學會適當的放手。
家長是孩子成長的引導者,不是包辦者。
錯誤三:不斷地屈服
一家人坐在起居室。
孩子要家長拿某樣東西。
家長拒絕。
孩子一直要,一直要,直到家長妥協。
家長所做的只不過是象徵性抵抗。
如果一味地屈服於孩子,就是在放棄你家長的角色。
你不是在指導孩子要有責任心,要有果斷力。
孩子不停地享受特權,而你漸漸地失去權威。
要學會對孩子說不。
簡單快速的「不」會省去很多麻煩
既是朋友,也是長輩
在孩子面前,你是一個長輩,就應該樹立長輩該有威嚴。
跟孩子做朋友的前提是孩子同時也清楚知道你是長輩。
你要當的是老師、領導、供應者和厲行紀律的人。
雖然這樣不有趣。
但是孩子們希望父母管著他,雖然他們不是這樣說的,並且也老是說別人的父母有趣得多。
記住,你的終極目標是把孩子教成一個有責任、成功的獨立的成人。
積極履行教養、懲罰和偶爾的「完全不行」都是到達該目標的要素。
當孩子尊重父母的權威時,他們就會相信家長保護他們的能力,相信家長會提供好提議。
這樣就會尊重其他權威,更願意聽爺爺奶奶和老師的話。
錯誤四:體罰孩子
在教育孩子的時候,很多家長都相信「不打不成器」的理念。
在我們小時候,也或多或少從父母那裡得到了挨打的經歷。
也許是社會的進步,讓新時代的我們沒有了「不打不成器」的觀念,大部分父母都努力克制自己,儘量不打孩子。
可有的時候我們也沒辦法控制自己,看到孩子把奶粉倒得滿地都是,把衣櫃里的衣服翻個底朝天……能不來氣嗎?當你再三教育,孩子還是不聽,那時估計很多家長都會到了忍無可忍的地步,不得不動手打了。
「打」之有道
如何才能控制好自己的情緒,讓「打」發揮更加有效的作用呢?當然我這裡說的「打」不是指打在孩子的肉體上,而是他們的心理上。
當孩子犯錯時,我們大人應該很嚴肅很認真對孩子說:我對你剛剛的行為真的很失望,我現在心情很不好等話,我們父母要做的就是向孩子傳遞我們生氣時的心理狀態和感受,讓孩子自己體會到我們家長此刻的心情,當孩子知道我們的心情不好後,他們就會想:媽媽怎麼啦,是我剛才哪裡做得不對,讓她不開心了嗎?這個時候,他們就會自己進行反思,反而更加意識到自己的錯誤了。
所以不要再打你的孩子了,打孩子並不能起到警示的作用,反而過後孩子會覺得這樣做會挨打,他就會以更加巧妙的手段地去躲避,去掩飾自己的錯誤,他只是在暗示以後要小心,而不是在自責和反省。
父母是孩子最信賴的人,父母的一言一行對孩子有著深遠的影響。
「我太忙了,沒時間管孩子」,這是不負責任的話。
「養不教,父之過」,既然把孩子生下來了,父母就要負起責任,再忙也不能忽略了孩子的教育。
當然,教育孩子並非易事,父母要提高警惕,不要掉入教育誤區之中。
不做包辦父母,讓孩子真正走向獨立!
在從事教育工作的過程中,每每看到已經上了高中的孩子還需要父母接送的時候,就會不由自主地想到「獨立性」這三個字。而在近期的一次網絡訪談上,國家郵政局市場監管司某領導提出「將積攢的髒衣服快遞迴家,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