忘掉起跑線上的輸贏吧!早教最該教給孩子的是這些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微信搜索「青芽兒」關注;呵護幼小心靈,托起明天的太陽!關注兒童心理,傳播科學的育兒理念。

對正處於成長階段的孩子來說,早教的重大意義及作用定是不容置疑的。

但問題來了,早教一定要交給早教機構嗎?說實話,影響特別有限。

我在英國讀書的這麼多年裡,在很多個幼兒園或學前班實習過。

剛好接觸的家長都是80後,就挑幾個典型的父母常會不自覺在早教上犯的幾個誤區來說一下。

只要父母耐心做好以下幾點,孩子應有的能力發展也就都有了,而不一定要去上什麼一年一萬的早教班。

最重要的一項:專注力的培養

這是家長最容易忽視的一個問題。

在英國實習期間,我接觸到了幾所蒙特梭利學校和幾個相關專業的老師。

雖然蒙特梭利教育法仍然有一些缺陷和不夠完善的地方,但在培養專注力上,我還是非常贊同的。

蒙特梭利教育法提倡給孩子提供一個無打擾的時間段,一般是2-3小時,他們可以自由選擇參與活動,老師和家長只起到「必要時指導」和「觀察者」的作用。

比如我家孩子現在要玩積木,那我在這2-3小時內只能一旁觀察,不可對他進行任何打擾,也不能在他不需要幫助的時候去分他的心。

聽起來很簡單,但又有多少父母能做到呢?很多不了解實情的父母都會迫不及待地要跟他一起玩——

向孩子示範這個東西怎麼用、按著玩具上形形色色的按鈕來發出聲音和燈光來吸引他的注意、著急地提醒孩子,「不要這樣這樣玩,會弄壞哦。

過個十幾二十分鐘,「哎呀寶寶,麻麻來看看你是不是拉臭臭了?要不要吃水果呀?我們去玩另外一個好不好?」

在孩子寫作業的時候,父母也要時不時就過去瞅一眼:哎呀,休息一下再寫,不然對眼睛不好。

來來,喝杯牛奶,吃口零食吧。

長此以往就會發現,自家的娃兒注意力怎麼不集中?

原因就在於兒童時期家長的無意識打擾,導致孩子順勢的專注力沒能發展起來。

事實上,孩子的注意力甚至比大多數大人都要好得多。

尤其是2-3歲的孩子,剛剛對外界有一個系統初步的認知,對所有的東西都很好奇,拿支筆都能玩半天。

這種高度集中的能力需要得到家長的重視和珍惜,千萬不能被各種瑣碎無意義的小事打斷。

在這期間,孩子不管是喃喃自語還是手舞足蹈趴跪躺坐,哪怕是跳大神,只要他沒有要求你的幫助,就不要去打擾。

你只需要把孩子放在自己的視線範圍里,就可以去做自己的事情了。

孩子剛開始可能堅持的時間不長,一般來說第一次體驗這種無打擾活動的時間在5-30分鐘之間都是有可能的。

每周一兩次,之後慢慢增加時間和頻率

我在蒙特梭利學校見過三歲多小孩可以自己玩上3個小時的。

如果中途因為吃喝拉撒等問題中斷了的話,回來後可以看一下寶寶是不是還對這些東西有興趣。

只要他們願意,就可以繼續進行。

要相信,這一件小小的事情,對以後的影響非常大。

不要拔苗助長 尤其是在語言方面

現在國內的各大早教機構或幼兒園,打出的標語十有八九是雙語教學。

然而跟所有的語言學習一樣,雙語的學習講究環境。

除非父母有一方或雙方,或是幼兒園老師從頭到尾都說英語,否則對早教階段的孩子而言,收效甚微。

記得我在一知名早教機構實習的時候。

一天,一個3歲多男孩的媽媽,急吼吼地來找我:賓尼老師,我家寶寶是不是學習能力很差啊?

我問她為什麼這麼說。

她說我有個朋友的兒子,就是在你們隔壁班的。

什麼banana、apple、watermelon啊張口就來,怎麼我家兒子回家啥也沒說,問他也不回答呢?老師你們在幼兒園裡沒有教嗎?

我理解這位媽媽不想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的心情,可還是那句話,學習語言最重要的是環境,這個環境不是說一時一時停頓的,而是長期貫穿。

哪怕現在英國很多華裔小孩,在這裡出生在這裡長大。

但如果在學齡前階段,家庭成員都是說中文的話,孩子先學會說的,也一定是中文。

等到去了幼兒園上了學,英文才漸漸取代了中文的熟練度。

所以,哪怕各大早教機構吹得天花亂墜,宣稱學校里的外教多得能有一個排,缺乏穩固的環境,孩子們也幾乎不可能學得一口流利的英語。

如果想要讓孩子們提早熟悉語言,可以把家裡的材料換成英文兒歌、英語動畫片。

並且鼓勵小朋友們在有興趣的前提下模仿跟著說。

不需要知道內容的意思,只需要跟著說就行了,時間長了就會記住。

孩子不是縮小版成人 他有自己的思想和道理

很多大人覺得,孩子還小,什麼都不懂,不用多把他的感受放在心上,凡事只要照著自己想的來做就好了,卻不知道在這個過程中已經給孩子種下傷害。

曾經有一位家長在網上提問說:「客人臨走時帶走幾隻玩具,我的孩子抗拒並一直哭,要怎麼開導?」

也許你會說,不就是一兩件玩具嗎?這個沒有了,我再給買一個不就行了?你會這麼說,完全是站在自己角度。

在孩子的世界裡,往往還有另一番他們獨有的心聲。

小孩子都會很稀罕自己的東西。

這些東西對於他們來說,就是安全感的標誌。

只要這些物品還在,他們就會覺得世界是完好的。

一旦被剝奪,則會陷入極大的恐懼和不安。

父母作為孩子最信任的人,強行剝奪這些物品,還將其轉送他人,這對於孩子來講是非常大的打擊。

一方面是最信任的人背叛了自己,一方面是建立了感情的物品被剝奪。

他受到的是雙重的痛苦。

很多家長在不經過孩子的同意,將孩子的玩具轉送給其他人,認為這是培養孩子的分享精神。

這種行為算分享嗎?分享應該是發自真心的,孩子經過這種被強制分享的經歷,只會抵制分享,變得以後再也不願意分享。

最重要的在於,父母這種不經同意就將東西轉送的行為,給孩子豎立了一個極差的榜樣

一旦他們認可了這樣的行為,就有可能不認為隨意拿別人的東西有什麼錯誤,甚至於覺得只要自己比對方強(就像大人比小孩強),就擁有處置他人物品的權利。

另外,尤其是三歲左右的孩子,自我意識非常強,他們對屬於自己的東西有強烈的占有欲,我的就是我的,不能給別人。

這不是自私,也不是不懂得分享,而是每個孩子在這個年紀都會經歷的階段。

隨著年齡的增長,他們會逐漸意識到除了「我」以及「我的」概念之外 還有「別人」和「別人的」。

所以家長們不要心急,要尊重孩子的意願,他們不是什麼都不懂。

而是在他們的世界裡,有一套自己的規矩,耐心地和孩子們溝通,把他們當作一個獨立的個體,了解他們的想法和感受,才是最好的辦法。

安全感的建立,關注孩子的心理狀態

這一部分要分成兩半來講:

0-3歲:父母須在孩子有需求的時候及時給予回應

對於0-3歲的嬰幼兒來說,這個世界仍是陌生的、沒有意義的。

他們所關注的全部重心,都在撫養者身上:爸爸/媽媽/其他撫養者在關注我嗎?在關心我嗎?他們在我身邊嗎?

只有當需要(吃喝拉撒睡等生理需要 也包括尋求注意力尋求一起玩耍等情感需要)得到滿足了,他們才會感覺到安全,感覺到被愛,才能放心地去探索周圍的環境,與別人交流。

實際生活中卻經常看到這樣的場景:爸爸媽媽們正忙著打電話或是跟朋友聊天,孩子在旁邊一直不停地尋求關註:媽媽,你看我撿的這片樹葉,很好看呢!

騰不出來空的你或是粗暴地將孩子凶到一邊,「走走走,樹葉有什麼好看的,沒看到我正有事嗎?」,或是敷衍地連頭都沒轉過來地說,「嗯,挺好看的,你再去撿些吧。

受到冷落的孩子心裡頓時拔涼拔涼的,有可能就泄氣的走了,也有可能會抗議性地耍脾氣、哭鬧。

假如這些行為一直存在,孩子們的依戀模式就會受到嚴重打擾。

久而久之,影響他們接收到的「被愛被關注著」的信號,從而影響安全感的形成以及未來的人格發展。

具體表現在孩子成人之後的人際關係上,出現易怒、易焦慮,無法與他人建立良好關係等情況。

因此,在寶寶們哭鬧,尋求關注的時候,父母需要及時給予鼓勵和安慰,最好是身體接觸。

研究發現被放在搖籃里或嬰兒車裡哭鬧的孩子平均100s才會平靜下來,而被爸爸媽媽緊緊抱著的寶寶,平均10-20秒就會安靜下來。

雖然只是個小小生命,但他絕對感受得到你的愛。

4-7歲:給孩子樹立一個正確的是非觀

有些家長特別在意面子,在孩子們爭搶玩具,或是推搡打鬧的時候,總會不管三七二十一,第一時間就出來指責自家孩子說,「你怎麼能這樣?太沒禮貌了!快跟人家道歉!」

這種「有什麼事都是自己孩子的錯」,「發生事情首先要反省自己」,「為什麼他只欺負你,不欺負別的小朋友?肯定是你自己不好」,種種類似的話,請不要再說了。

因為這樣不對。

知道那些膽小、懦弱,也要將迎合討好他人的人生信條進行到底的人是怎麼形成的嗎?

有一句網上很流行的話叫做,小孩子才在乎對錯,大人只關心利益。

這句話乍看一下有點諷刺,但是起碼前半句說的是對的。

因為孩子的確只關心對錯。

前文已經說到了,從三歲這個分水嶺起,孩子有了人生中第一個系統初步的世界觀。

從這裡開始,他們越來越熟悉人際交往,並且發展出明顯的同情心(聽故事時聽到傷心或感動的部分會哭)、自尊心(甚至有些叛逆)、自信心和性別意識。

而家長這種「一定是你哪裡不好別人才這樣對你」的觀念,會對孩子的自尊自信心以及安全感帶來很大的影響。

大人們也許保全了面子,覺得維護了兩家孩子的感情。

但卻大大影響了孩子的自信心和對自己的信任。

時間長了,孩子會因為害怕家長、害怕被責罵,而不願意與父母親溝通,做事小心翼翼,為了不讓他人生氣而委屈討好他們,這是你希望孩子長成的樣子嗎?

父母要做的是好好地與孩子溝通,問清楚事情的起因緣由。

注意是「好好地」溝通,而不是「小小年紀居然就跟人家打架 說!誰先動手的?為什麼動手?」

好好地、耐心地、溫和地教會孩子分辨對錯,讓他們知道我們作為人會去選擇做一些事,並且去選擇不去做一些事。

讓他們知道就算做錯了,爸爸媽媽也愛你,爸爸媽媽會教你怎麼改正,怎麼做一個更好的人。

安全感是個很玄妙的東西。

對大人來說,安全感是自己給自己的,如果你內心足夠強大,何需從他人身上得到安全感。

但是,對孩子來說,安全感的的確確是從他人身上得到的並且作為家長或撫養者。

孩子從你們身上得到的安全感,是他們以後成身立人最重要的基礎。

做對了,在家也可以早教

三年前我在英國一家兒童中心做了一年的志願者。

那個幼兒園的園長是一位非常睿智的老太太。

英國沒有早教這個概念,老太太只讓老師們教她們覺得對孩子以後的生活有用的東西。

那裡是我至今為止見過的最好的早教:沒有任何課本和教材,老師讓小盆友們每個人穿上螢光色的帽子和背心,手拉著手排好隊。

帶他們去馬路上,教他們認識信號燈,認識斑馬線,認識來往車輛的方向,教他們怎麼安全地過馬路。

老師會把小盆友們裹得暖暖的,然後帶著去公園、去山上,認識每個季節大自然的變化,認識常見的花花草草。

教他們如何撿到落葉和長短粗細適中的樹枝,教他們安全用火,然後把棉花糖串在樹枝上放在火堆上面烤。

老師會教小朋友們對每個人說謝謝,麻煩別人時說打擾了,對爸爸媽媽所有愛自己的人說我愛你。

要自覺排隊並安安靜靜不能急躁,自己碗裡的東西要吃完不能浪費,堅持對的事情也要勇敢認錯。

早教不是比賽,不是成績,也不是壓力。

從小學到大學有長達16年的時間讓孩子們體會各種競爭和辛苦。

在那之前的時間,就讓孩子們快快樂樂地玩,開開心心地體驗生活的各種可能性和生命的意義,並幫助他們塑造一個積極全面的起點去迎接日後的發展和挑戰。

這才是早教的意義。


微信搜索「青芽兒」關注;呵護幼小心靈,托起明天的太陽!關注兒童心理,傳播科學的育兒理念。

如果你覺得文章有價值,請分享到朋友圈;公眾號轉載,請聯繫我們並取得授權。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科學育兒第3期專家在線早教內容互動爆點

各位親愛的科學育兒粉絲們,我們的公益大課堂已經連續開展三周了。我們收集了粑粑麻麻們最關心的問題,然後邀請各個領域的專家為大家免費授課。上周日我們邀請了青島知名早教中心的呂老師講課。為大家帶來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