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孩子幼兒園課上拿美工刀扎同學,孩子暴力傾向家長注意到了嗎?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本周在幼兒園發生了一件令所有的老師和小朋友,都感到非常驚駭的事件:一個三歲的熊孩子用工藝剪刀扎到另外一個小朋友的耳朵。

傷口應該是相當的深,在聯繫家長,聯繫醫生到送醫的20分鐘時間裡,雖然用了各種急救的辦法,但是也沒有能夠有效的止血。

幼兒園也是個小社會,小朋友們年齡雖小,但是這並不妨礙他們都有各自的想法,所以在他們的玩樂之中,也就會自然而然的產生很多不同的意見,爭爭吵吵在所避免,肢體上的小衝突有時候也會發生。

另外在小朋友的集體活動當中相互追逐,攀爬跳躍,有時候也會難免的跌倒失足。

所以說在幼兒園的生活當中,小朋友發生一些小小的意外,有一點點的受傷,對於家長和孩子以及老師基本上是儘量避免發生,但是發生了也能夠,淡然處之。

但是像這樣的一種有意的用利器傷人的事件,還真是是第一次發生。

在這裡姑且不討論事情發生的原因。

只是簡單的分析一下家長的反應,家長在這樣一個比較嚴重的傷害事件的處理上是不是恰當嗎?

受傷的孩子有幼兒園的老師送醫了。

用剪刀扎傷小朋友的孩子我們姑且就叫它小熊吧,當小熊的家長到來的時候,小朋友們正在午餐。

老師跟來接小熊的姥姥說明了剛才發生的事情。

「哎呀,這怎麼能行啊?你看,他就從來沒有用過剪刀,我們家都把剪子呀刀子呀,這些利器收起來的,他從來不會碰到……」

下面是姥姥和小熊的對話。

「你可不能用剪刀扎人呢,你看你把人家扎流血了。

「那我能用這個嗎?」小熊拿著吃飯用的勺子,此時的孩子坐在椅子上,邊吃飯邊跟姥姥對話,姥姥總是蹲在地上。

第二天孩子的媽媽和姥姥,一起來送孩子上學,媽媽帶了一盒巧克力給受傷的孩子。

這是孩子的媽媽第二次露面,上一次是因為她家的小熊咬傷了一個小朋友,媽媽到園裡送了一個蛋糕。

同姥姥一樣的說辭,就是家裡把剪刀總是收起來的,孩子碰不到。

「實際上她特別喜歡那個姐姐,回家還跟我們說姐姐的名字,他就是想跟她玩兒,孩子說他就是弄她一下……」

不容否認的一點是家長,無論是媽媽還是姥姥,絕對不希望這樣的事情發生。

事情發生之後,他們也是對受傷的孩子心有愧疚的。

但是分析他們對這個事情的處理方法,站在小熊的立場上,作為一個三歲的孩子,家長給傳遞的是什麼樣的信息呢?

首先也是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在整個事情當中,家長把造成這一事件的主要因素,歸結到剪刀,而不是孩子的行為。

當然我們從善良的角度出發,把家長這樣做的背後原因,理解成對愧疚心理上的一點點安慰。

但是對於孩子那一方面,家長並沒有強調他的行為,是造成傷害的根本。

所以也就不難理解,孩子為什麼會拿著勺子,問姥姥「我用這個可以嗎?」

作為家長是不是要反思一下,幼兒園有幾十個小朋友,你們家的小朋友既不是最大的,也不是最小的,而剪刀則是幼兒園,小朋友完成各種藝術作品所需的最基本的工具之一,為什麼其他的小朋友懂得如何正確的使用這些工具,而自己家的孩子就用它來當成武器傷害別人了?而對於小熊他會不會理解成我這樣做, 實際上的錯誤是我是我拿錯了物件,但是並不會認識到自己的行為的錯誤。

手是用來工作的,可以來寫字畫畫,但是不能用手來打人; 嘴是用來吃飯喝水講話的, 不能用嘴來咬人; 而剪刀,是用來剪紙做作品的,不能用它來傷害人……要讓孩子懂得做事的原則,知道什麼可為什麼不可為。

另外從媽媽的談話中也可以看出家長對孩子這種行為的嚴重性,真的是沒有得到足夠的重視。

在他們的眼裡孩子是沒有惡意的,不過是引起姐姐的關注,在他們看來,最起碼從媽媽的表達可以看出來,似乎孩子的,引起關注的行為,就像是在喊姐姐的名字,或者拉拉姐姐的衣袖……

不知道媽媽在小熊面前這樣的表達,會給孩子傳遞一個怎樣的信息?孩子會不會認為實際上我這樣做真的沒有什麼大不了的。

還有就是每次媽媽的出現,孩子天天都是由姥姥姥爺來接送孩子,實際上孩子真的是有可憐的地方,其他的孩子都是爸爸媽媽,而他卻很不一樣,不管和姥姥姥爺的的關係多麼的親密,作為一個三歲的孩子,肯定還是希望媽媽能夠更多的出現在自己的日常生活中,每一個孩子都希望引起媽媽的關注。

而小熊的媽媽每次都是在他在幼兒園惹禍之後出現。

而媽媽的每次出現,還都不是空手而來的,也正是由於他的不期而至,也會引起小朋友老師的關注,並且會多說上幾句話。

小熊同時也是在很享受著這額外的關注,無論是來自媽媽還是來自其他周遭的人。

對於三歲左右的小朋友需要他人的關注,尤其是來自父母的,是絕對可以理解的,媽媽這樣做會不會讓小熊把他的犯錯誤和媽媽的出現,聯繫起來呢?也許媽媽工作很忙,但是為什麼平時永遠請不下假,而這個時候可以呢?如果孩子真的是非常渴望著和媽媽在一起,他有沒有可能用犯錯為代價而換取媽媽的陪伴時間呢?

另外媽媽每次都是大張旗鼓的拎著東西,告訴老師這是給誰的。

家長的初衷是對受傷的孩子和對方的家長表示歉意,但是這樣大張旗鼓的,當著孩子的面這樣去做,那麼會不會在無意中給孩子一種不好的心理暗示?那就是我無論闖下什麼大禍,爸爸媽媽都會出面給我擺平,其次會不會給孩子灌輸一種錯誤的概念,就是對於他人精神上和身體上的傷害,是可以通過物質來彌補的。

「你看我們也做不了什麼,我知道也挺晚了,就拿了一盒巧克力。

「好的,謝謝你,我們給xx小朋友的家長,不過真的也沒有必要,重要的是讓孩子以後不要做這樣的事情。

老師和媽媽的對話無疑也表現出了老師對這件事情的態度。

三歲左右的小朋友犯錯誤在所難免,即便是犯嚴重的錯誤,也不可能把他們一棍子打死,作為家長所要做的就是,教育自己的孩子,以後不要再有類似的事情發生。

反觀家長對這個事情的處理,是不是在某些方面可以採取其他的方法呢?

首先要不要給孩子的錯誤尋找理由?孩子犯錯誤,甚至嚴重的錯誤,都會有它背後的原因,也會有一定的理由,但是在孩子面前是不是應該這樣來講呢?給孩子傳達的信息是什麼?他會不會認為,家長是在給他尋找做這些事情的理論依據,既然有了依據,有了理由,那麼對於一個三歲的孩子認知並沒有很完善的發展,他會不會認為他理所當然就可以去做呢?

另外小熊的媽媽對事情表示重視,並且拿來巧克力表示歉意。

是不是應該採取另外的方式呢?讓著還讓孩子還按部就班的,按照原來的習慣上學放學,而在其他的時間能夠私下裡和老師和受傷小朋友的家長進行溝通和進行歉意的表示,而不是這樣大張旗鼓的和孩子在一起,把孩子放在事情的中心,吸引著各方面的關注。

同時家長的歉意是必須的,因為畢竟是自己在教育上的失誤,使得孩子傷害了其他人。

但是,自始至終也沒有看到孩子在這個事情上來自本身的歉意,對其他受傷孩子所表現出的同情心,家長是不是應該在這方面教導一下孩子,受傷的姐姐並不會因為吃了一塊巧克力,而減少任何的傷痛。

所幸的是受傷的孩子和家長,都是溫良敦厚的人。

理解老師並不可能,分分秒秒,人盯人得看著每一個孩子。

實事求是的講,對於整個事情的發生存在著很多需要反思的地方。

在今後如何來幫助小熊建立起,正確的行為規範,對於幼兒園的老師還都是一個很大的挑戰。

但是一個孩子真正的行為規範,確實是家庭的教育要終於幼兒園的教育。

真心的希望家長能夠重視起來,把對孩子同情心的教育,關注他人的教育行為規範的教育放在首位。

學會正確的方法去引導孩子。

心理學上有一個說法,就是孩子是好的觀察者,而不是好的詮釋者,也就是說孩子能夠很仔細的觀察周遭的人的行為,但是由於他們認知的發展,往往會從自己的觀點出發而去解釋這些行為,所以作為父母,對於自己的一言一行,尤其是在孩子面前的,都要想一想自己的行為給孩子傳達的是什麼樣的信息,是否對孩子的成長有利。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不要拿昨天的錯誤懲罰今天的孩子

大家肯定經歷過一些場景:1、爸爸:知不知道哪裡錯了?我:不知道啊。爸爸:竟然還沒認識到錯誤,啪啪啪。2、爸爸:知不知道哪裡錯了?我:知道了。爸爸:知道了你還犯錯。啪啪啪。3、爸爸:知不知道哪裡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