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歡樂頌》關雎爾:這才是真正的有教養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中國人一直講究「窮養兒富養女」。

然而在現實生活中,甭管是兒子還是女兒,很多父母都採用「富養」的方式。

為孩子創造良好的物質條件,寧可苦自己也不能苦孩子,自己可以衣衫襤褸,孩子必須披金戴銀。

比如最近熱播劇《歡樂頌》中樊勝美父母對待孫子雷雷,寵得也是沒誰了。

老兩口可以每頓只吃大餅鹹菜,孫子卻必須有肉,沒有肉就不吃飯。

結果呢?活生生培養成了一個沒有教養的主。

關雎爾把巧克力派送給雷雷吃,小少爺特好意思地接過去,連一句「謝謝」也沒有!

亂拿邱瑩瑩的玩具,亂砸樊勝美的東西,亂翻人家的冰箱……更噁心的是家裡的大人,「小孩子嘛,玩玩有什麼關係嘛」「小孩子嘛,摔了就摔了呀」「有什麼了不起的啦」。

比起孩子的沒有教養,更可怕的是大人的渾然不覺。

再如劇中的另一位——邱瑩瑩。

她和關雎爾都是來自小城市的平凡姑娘,可是倆人之間的差距實在是太大了。

她雖不如關雎爾的家境優越,但她享受到的父母的疼愛並不比關雎爾少。

跟父母抱怨生活艱難,父母便打來五千塊錢;失業之後,立馬打電話跟爸爸訴苦,爸爸便不遠萬里來到上海為她加油打氣,並又塞給她三千塊錢。

可是,所謂的「富養」,就真的只是金錢、物質方面的嗎?我們似乎忽略了更重要的一點,那就是精神上的富養。

相比於邱瑩瑩的父母,關雎爾的父母更注重孩子在精神、教養方面的教育。

正如樊勝美所說,關關的家教不是她們能比的。

1、關關斯文得體 邱瑩瑩行為浮誇

電視劇開篇的時候,邱瑩瑩和關關一起出去吃飯。

剩下最後一個小籠包,邱瑩瑩眼裡冒著光,一臉猴急地盯著關關看。

關關禮讓,邱瑩瑩絲毫不客氣,跟吃仙丹似的,一口吞。

曲筱綃剛搬進22樓的時候,給鄰居送了一盒巧克力。

邱瑩瑩吃起東西是這樣的:嘴張大,一口吞;嘴不停,要回味。

反觀關雎爾,則是斯斯文文地一點一點地咬。

邱瑩瑩哭起來聲音驚天動地,五官扭曲,渾身都跟著一起抽搐顫抖。

姑娘,你的教養呢?全被吃進去肚子裡了?那也不可能一點不吸收全都貢獻給馬桶了吧?

2、關關獨立識大體 邱瑩瑩不懂分寸、不分場合

關雎爾在世界五百強的外企工作,為了能在年底通過考核留在公司,不是名校畢業的她,每天起早貪黑,比別人付出更多的努力。

同是職場新人,邱瑩瑩卻少了關雎爾的那份沉穩、努力,成天就知道抱怨,毫無自制力。

說要回家考公務員,卻藉口父母非要她待在大城市;又說要考註冊會計師,隨即又改口自己的智商沒戲;去咖啡店上班,也沒一點正行,扒在櫥窗上,瞪著倆眼珠子盯著蛋糕看……

同事生病,關雎爾好心幫同事做後續工作,卻因同事的失誤被經理責備,並且很有可能影響年底考核。

心中雖有萬千委屈,然而在安迪的開導下,關雎爾很快收拾好心情,直面現實。

可邱瑩瑩呢,遇到事情只會哭。

遭受失戀的打擊,父母打電話了解情況,不僅不好好說話,還用自殺來嚇唬爸媽。

22樓五個女孩被困在電梯,關雎爾為了緩和緊張的氣氛,讓大家輕鬆一下,便拿出自己買的零食。

邱瑩瑩呢?嘴上沒個把門的,又是「電梯死亡是死亡率最高的」,又是滔滔不絕地講電梯死亡故事。

最後還表演了一個跳躍,弄得電梯晃蕩,燈光忽明忽暗,給電梯造成了二次傷害,令眾人愈發恐慌。

也許有的人認為邱瑩瑩這是真性情。

但是凡事都要有個度,偶爾為之,那叫真性情。

可一天二十四個小時都處於這種「興奮」「抓狂」的狀態,恐怕就與自身的素養有關係了吧。

真正的「富養」,主要真義是培養孩子的氣質,開闊他們的視野,增強他們的見識,增加他們的閱世能力。

「富養」的孩子,他們見多識廣,獨立,有主見,有智慧,有思想。

他們會清楚自己真正追求的是什麼,會明白該做什麼不該做什麼。

其實,只要翻開古今中外的歷史,看看那些有作為的偉人或卓越者,並不是窮養與富養的結果,而是教養使然!

不管是司馬光,還是曾國藩,都為中國在對子孫的教養上點燃了一盞盞的智慧之燈。

特別是諸葛亮的教子書,更是寫得語重心長、言簡意深:「靜以修身,儉以養德。

非澹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

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

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

淫漫則不能勵精,險躁則不能冶性。

教子書中雖然有一個「儉」字,但絕不是「窮養」的意思,可以說節儉是體現在一個人身上的永恆的美德,不管他是窮人,還是富人,不管是男人,還是女人!

可見,教養,就是讓一個人從年幼之時,是一定要明白的最基本的「是」與「非」的標準,是必須懂得的事理和常識;

教養,是一個人內在的良好的品格修養映射於外的優雅和從容之美,能讓一個人從骨子裡飄出芳香來。

所以,當一個人擁有了良好教養的時候,他就能舉止合范,進退有度,在取捨之間能把握好分寸;

教養,不是富貴人家的專屬,也不是貧窮人家的私藏,而是任何一個家庭或父母或教師都能送給孩子的一筆無價之寶,是為孩子心靈世界打造的一盞智慧之燈。

孩子生於貧窮之家,擁有了教養,他知道自己怎樣的立足現實和發展自我;孩子生於富貴之家,擁有了教養,他知道怎樣利用自己的優勢開拓未來。

因此,教養,是培養孩子成人的靈魂,是教育孩子成材的基礎,是一個讓孩子在心身等方面得以全面發展的系統工程。

只想通過窮養或富養的捷徑,劍走偏鋒,看似奇巧,自以為可以出奇制勝,其結果,往往事與願違!

教育孩子是一門科學,也不是「窮養與富養」所能涵蓋的;教育孩子是一種智慧,亦是對父母本身所具教養的一種考驗!

下面讓我們看看新加坡幼兒教育培養孩子哪些品質?

新加坡人十分重視家庭的品德教育,積極努力地培養孩子的良好品質。

(1)培養仁愛之心

曾擔任過新加坡教育署長的陳新儀女士認為,家長不僅要以滿腔的愛心愛孩子,還要教會孩子愛別人。

要教育孩子愛父母、愛長輩、愛老師、愛同學、愛自己的學校等等。

如果一個孩子從小隻知接受別人的愛心,而從不知道耍以同樣的愛心對待別人,那他長大以後只會成為感情上的白痴和魔鬼,或者只會麻木地接受別人的愛心,根本談不上去愛別人。

這樣的孩子將來只會給家庭和社會帶來不幸,他自己最終也會被家庭和社會厭棄。

陳女士還現身說法,說明家長要以自己的言傳身教使孩子明白如何表達情感。

比如有一回,她的兩個小兒子在玩「飛人」遊戲,他們興奮地在每個房間竄來竄去,在沙發上跳上跳下,大聲尖叫大聲歡呼,直到深夜也不肯上床休息。

陳新儀女士沒有照通常父母的做法上前呵斥孩子,然後一手拽一個,命令他們立即上床睡覺。

她悄悄地關掉電視,關掉房間的大燈,躡手躡腳地開始收拾凌亂的玩具,並沖孩子們豎起食指「噓—了一聲,小聲地說:「爸爸工作好辛苦,今晚要早點休息,我們可不可以暫時停止玩遊戲,讓爸爸好好睡一覺,明天上班才會很有幹勁。

」兩個孩子似懂非懂地點點頭,但顯然玩得正在興頭上,對身邊的遊戲玩具都戀戀不捨。

於是陳女士允諾不急著將玩具收拾起來,而是先擱在一個大盒子裡,等明天再玩,並且還極力表揚他們體貼父母、有孝心。

孩子們於是都愉快地去對爸爸說「晚安」,並乖乖地回到自己的臥室去了。

陳女士對家長的忠告是:家長要培養孩子愛父母和其他人的情感,要給孩子表達達種情感的機會。

譬如要讓孩子知道父母工作很忙很緊,自己在家裡玩耍時不能影響父母的休息;要關心父母的健康,尊敬年邁的爺爺奶奶,並為他們做些力所能及的事;和同伴一起遊戲時能和睦相處,互助友愛;願意為鄰居、同伴做好事,等等。

(2)培養孩子有紀律、守秩序

中國有句俗話:「無規矩不成方圓」,這也是新加坡家庭教育的重要準則之一。

新加坡的父母家長常常憑藉日常生活的小事情或各種形式的遊戲培養孩子的規範意識,從而讓孩子知道這些規範,並自覺地按照這些規範去行動。

新加坡國立大學著名教授、商業管理學院院長陳心剛先生在回憶他的童年生活時,深有感觸地說:「那時我和哥哥都很小,不太懂事。

可我們的父母試圖讓我們懂得任何事情都有一定之規。

在家裡,媽媽要求我們知道家裡的各種用品、物件都在固定的擺放位置,每次使用後要物歸原處。

她每天都要我們按時就寢和起床,按時進餐,按時做各種練習與作業。

那時我和哥哥都很聽話,倒不是因為擔心不聽話會挨打,而是擔心不聽話,媽媽會把我們的表現告訴老師,那麼同學們也會知道的,這可是件沒面子的事。

」他還有聲有色地描繪了小時候父親和自已對弈的情形。

一次父子倆下棋,好勝心極強的陳心剛心想勝過爸爸。

好不容易想出攻勢凌厲的一招,他得意地往前走了一步,就在落子的一剎那,他突然發現自己計算錯誤,這一招不啻於是主動送人虎口。

他連忙嚷著要悔棋。

這時候,平日一貫慈祥溫和的父親卻變得嚴肅起來,不准心剛悔棋。

幼小的心剛暗暗不滿於父親的木通情理,甚至在很長一段時間內認為爸爸「小心眼兒」。

多年以後,他才領悟到當年這「落子無悔」的小插曲中飽含了父親的良苦用心。

任何遊戲都是有規則的,規則是順利進行遊戲,達到遊戲目的的保證。

對孩子而言,遊戲規則是對自己行為的必要約束。

至於和孩子一起遊戲時,父親督促孩子嚴格遵守規則,正是為了從小培養孩子的自制力,訓練他的紀律性,並為他將來成為守法公民打下牢固的基礎。

(3)教育孩子講文明,懂禮貌

新加坡人十分注重文明禮貌,認為「一個人的禮貌就是一面照出他肖像的鏡子」提倡文明禮貌無疑反映了人與人之間相互關心、相互尊重的友好關係,也反映了公民自身文化教養的程度。

培養孩子講文明,懂禮貌,就是要求孩子學會和氣、文雅、謙遜地說話、行事。

新加坡人很注重禮貌用語。

他們教育孩子無論在什麼場合,都要對父母、老師和其他年長者稱呼「您」,而不能直呼其名;

請求別人幫助時,要真誠地說「謝謝」,而不能認為是理所當然,置之不理;

當妨礙了別人或給人帶來不便時,要主動說「對不起」、「麻煩您了」,而不能不表示你的歉意,更不能說「活該」;

當別人向你賠禮道歉時,要回答「沒關係」或「不要緊」,而不能得理不讓人,更不能不依不饒,無理取鬧;

在衡頭巷尾碰到同伴、長者、要說「您好」,而不能低頭側身裝沒看見;

與人分別時,一定要說「拜拜」,而不能自顧走開、毫無表示。

文雅的談吐必須與得體的舉止相匹配。

因此,家長在教會孩子使用禮貌用語的同時,應不懈地培養他得體優雅的舉止。

需要讓孩子知道並遵守的行為規範有:站立時挺胸收腹梗頸,雙肩平放不搖晃,兩臂下垂不揣兜,腿部不顫動;進入別人(包括家人)房間,要先輕輕敲門,得到允許後方可進去,不能隨便推門而人;

拜訪人家要預先通知,並注意時間,一般不在吃飯和午睡時間去,儘量避免妨礙人家的正常生活;

任何季節都不能身穿內衣褲或睡衣去訪問人家,或在家接待來訪客人;

客人來訪時要主動讓座,倒茶時要雙手奉上,會客時坐姿端正,不要左靠右歪,雙腳不要叉太大或蹺「二郎腿」,也不能搖擺晃動;

與人談話時,不挖鼻孔、摳耳朵、剔牙齒、搔痒痒、脫鞋襪、摳腳趾;

就餐時,不在客人和長輩之先動筷,不在萊盤中翻撿,餐具要輕拿輕放,減少碰撞,吃東西時不發出咀嚼聲;

在公共場會,咳嗽、打噴嚏、吐痰均需用手絹掩住口鼻,不能衝著別人。

值得注意的是,在培養孩子文明禮貌的言談舉止上,做父母的一定要給孩子作個富有教養的好榜樣。

起碼在上述這些方面能給孩子以正確示範。

新加坡家長怎樣培養孩子的責任感

責任感是一種十分高尚的道德修養,是一個人對自己的言論、行動、許諾等,持以認真負責、積極主動的態度而產生的情絡體驗。

如實現了承諾,完成了任務後感到欣慰或問心無愧;未盡到責任時則感到慚愧、不安、內疚等等。

責任感一旦產生,就會成為一種穩定個性心理品質,可以有效地提高學習積極性,自覺地加強意志鍛鍊,促進孩子個性的全面發展。

從孩子懂事起,家長就可以有意識地培養孩子的責任感,例如,可以讓孩子做自己的事及一些簡單的家務勞動,幫助鄰居送報刊、信件,完成幼稚園老師的委託的任務。

孩予在經常受到委託,為他人或集體做些有益的事時,通過自己的勞動獲得肯定的評價,產生滿足和愉快的內心體驗過程中,才能培養起強烈的責任感。

立思辰留學360為家長提供了以下幾點參考意見,以幫助他們更好地培養孩子的責任感:

1)教育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例如自己整理房間、洗衣服等。

2)教育孩子關心自己的親人和家庭。

做父母的應該要求孩子主動關心家裡的老人、病人和比自己年幼的孩子。

要委託孩子分擔力所能及的家務勞動,讓孩子在生活的磨鍊中感受到責任的分量。

3)在學習過程中培養孩子的責任感。

要讓孩子了解父母對他的期望與信任,把學習當成自己必須完成的任務。

當孩子在學習過程中遇到困難,思想動搖時,家長要鼓勵孩子克服困難堅持下去;當孩子完成學習任務,取得成績進步時,家長要及耐肯定、鼓勵,讓孩子體驗到實現諾言,完成任務時發自內心的滿足與喜悅。

4)在社會活動中培養孩子的責任感。

做父母的可以有意識地安排孩子幫助孤寡老人、殘疾人做點事,帶孩子一塊兒參加居民區的衛生、綠化勞動,鼓勵孩子在幼兒園做好值日生等等。

在社會活動的實際鍛鍊中,要使孩子逐漸感受到自我存在的社會價值,不斷增強他的社會責任感。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原來新加坡的好孩子是這麼教育出來的!

怎樣才能將自己的孩子培養成為優秀人才?如何做一名合格的家長?新加坡人在教育孩子的方式上和我們有不少相似之處,但在許多具體問題的處理上卻頗具特色,很值得中國的家長朋友們思考、借鑑與體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