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3歲孩兒的「謊言」引發的一場家庭鬧劇
文章推薦指數: 80 %
一天,丹丹媽剛回家,3歲的丹丹就跑向媽媽說她額頭痛。
媽媽一看,丹丹的額頭腫起了一個大包,著急地問丹丹怎麼了。
丹丹說是上廁所的時候撞的,丹丹媽心疼孩子,問是怎麼撞的,丹丹指著廚房裡正在做飯的奶奶說「是奶奶推的」。
丹丹媽一聽立馬火冒三丈,奶奶平時做事就很粗心,自己跟孩子奶奶的關係平時就不是很好,早已滿肚子火沒地方發泄,今天竟然敢推孫女撞牆,明擺著不喜歡女孩。
臉一沉就衝進廚房,生氣地跟孩子的奶奶對罵起來。
丹丹爸回家後感覺不對勁,隨著腫包慢慢消退,越看越像被蚊子叮的包。
丹丹爸問丹丹,是不是被蚊子叮的,丹丹點頭說「是被蚊子叮的」。
丹丹媽好不尷尬,奶奶哭訴著說要回老家,一場鬧劇就這樣收場。
孩子為什麼會撒謊說出一些從沒發生過的事情,並且自相矛盾時卻一臉坦然呢?看看下面幾個情景,是否似曾相似?
一、3歲的小豬上幼兒園小班,這天放學時到幼兒園去接小豬,小豬媽被孩子的班主任叫進了辦公室。
老師說小豬今天在幼兒園犯錯誤,被老師批評時說了一句恐怖的話:「小朋友可以打老師!」當老師問小豬是誰教的,小豬脫口而出說是「媽媽教的」。
老師的臉上寫著大大的「輕蔑」,似乎在說「你這媽當得夠好意思的!」即使從沒教過,但那一刻小豬媽卻臉紅耳赤,忍不住大聲跟孩子質疑:「媽媽有這樣教過你嗎?」小豬低著頭怯怯地說了聲:「媽媽沒教!」聽到孩子的回答,小豬媽鬆了一口氣,但還是氣憤難消,回家後還用雞毛撣子打小豬的手。
二、一天周末,有客人來作客,木木媽在廚房忙活。
木木在家裡一邊看動畫片一邊吃雪糕,電視看得入迷間,竟然將沾滿雪糕的手塗到了沙發上,布絨的沙發霎時間一片片的白色奶油印痕。
木木媽從廚房出來時發現了沙發上的白色印痕,生氣地故意問木木這是誰幹的,木木張口說瞎話,說是旁邊聊天的一個叔叔塗的,引得滿屋子的客人哄堂大笑,被冤枉的叔叔滿臉通紅。
木木媽忍不住打了木木一下,「竟然撒謊,看我等下不揍你!」
三、國慶節一天,爸爸帶蘭蘭到遊樂場玩了一天,兩父女玩得不亦樂乎。
當蘭蘭大汗淋漓地回到家後,媽媽故意問蘭蘭「今天去了哪裡玩呀?」蘭蘭一本正經地說「去了一趟月亮旅遊」,被奶奶一陣挖苦說「小小年紀竟然學會撒謊」,而蘭蘭只是一臉茫然,堅持說自己的確是去了月亮。
爸媽面面相噓,這孩子到底怎麼了,怎麼說一些沒有發生的事情?
其實每個孩子都會經歷這樣的一個階段,這是孩子成長進步的必經階段,一般發生於2-5歲左右。
據加拿大多倫多大學兒童研究所測試,兩歲時,20%的兒童會說謊,3歲時這一數字達到50%,4歲時接近90%。
這是因為6歲前的孩子,由於還不能分清楚現實與想像,對很多時間、空間、數量等概念都比較模糊,會經常出現無意識的撒謊行為,但其實他們並不知道自己在撒謊,也不知道這樣的行為不正確。
幼兒說認為,他們可能會把去了超市說成是去了公園,玩過其他小朋友的玩具後就堅持說是自己的。
需要提醒家長的是,孩子出現的這種無意識的撒謊,大多數情況下是出自某個特彆強烈的願望或想像。
當孩子不能因為孩子的謊言就認為孩子的道德不好,更不能給孩子貼上「騙子」、「大話精」、「吹牛皮」等標籤,這樣做不僅不能讓孩子改掉說謊,還會對孩子的說謊行為起到強化的壞作用,由於「標籤」作用,可能會促使孩子更多地說謊。
對於6歲前的孩子說謊行為,父母沒必要刻意糾正。
比如孩子如果說上月球了,盲目指責反而會破壞孩子想像力。
隨著他們對社會認知越來越多,心智越來越成熟,他們便知道如何區分想像和現實,這種情況會逐漸消失。
而當孩子到了6歲,他們心智已經成熟,他們較少把現實和想像混淆,撒謊大多數也是有意識的,這時期父母就要有意讓孩子改正。
寶寶會說謊了?你可能真的不能怪他
某一天,幾乎所有媽媽都會心生擔心:寶寶這麼小,就開始說謊了,長大了可怎麼得了?其實,媽媽大可不必這麼擔憂,更不要這麼輕易就給孩子貼上說謊的標籤。當孩子說謊,除了由於寶寶認知特點導致外,媽媽也要反...
撒謊的孩子,更需要愛,需要父母的尊重
1前幾天,一個媽媽微信群炸開了鍋。有位媽媽說自己5歲的孩子竟然偷家裡的錢去買東西。被發現後竟然還撒謊,說自己從來沒有拿過。當時怕傷害孩子的自尊心,沒有處理。可是奶奶說一定要好好管管,不能慣著孩子...
「老師把我推下樓了」幼兒園孩子回家愛告狀,說得都是真的嗎?
「媽媽,今天老師抽了我一巴掌。」「媽媽,今天小朋友們壓在我身上,我快不能呼吸了。」「媽媽,今天老師吼我,還把我推下樓了。」……當孩子放學回家後,跟你告狀白天在幼兒園裡的生活,你會是什麼心情?是冷...
孩子一句「謊言」引發的矛盾,孩子奶奶差點被趕回老家
昨天傍晚,孩子奶奶帶著妞妞下樓納涼去了。剛回到家妞妞就走到媽媽跟前說,媽媽我額頭痛。妞妞媽媽看到孩子額頭有好大一個紅腫的包,趕緊問妞妞是怎麼回事。妞妞說,在牆上撞了。妞妞媽媽心疼孩子,就問是怎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