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導 0~6 歲的兒童正確的教育觀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我來講一個大家都沒有提到的吧,那就是:建立權威感,為孩子清晰地設限。

生活中,我常常遇到一些父母,他們本身沒有什麼大問題,人緣還不錯,可是孩子卻非常「熊」,在公共場合大吵大鬧、弄壞別人的東西,甚至直接攻擊他人。

這些父母也不是不管,可是無論他們帶著孩子道歉,還是大聲呵斥孩子,似乎都沒什麼用。

那麼小的一個孩子,為什麼父母管不住?

原因很簡單,就是因為父母在孩子面前沒有權威感,孩子覺得不必聽從父母。

為什麼會出現這種狀況?

一、許多父母的內心,怕管得太嚴傷害了孩子。

70後、80後還有90後的父母,其中的很多人,小時候是在父母非常嚴厲地管教下長大的,他們曾經因為各種限制,非常痛苦。

等到自己為人父母的時候,就特別提倡「愛和自由」,希望給孩子一個充滿愛的環境,多一些自由。

因此,在很多事情的處理上,都選擇從寬,導致孩子不清楚界限在哪裡。

二、爺爺奶奶溺愛孩子,父母陪孩子少,想管也比較困難。

現在年輕人經濟壓力大,很多時候都是叫老人幫著照顧孩子。

老人年紀大了,難免溺愛,很多孩子就比較驕縱。

父母陪孩子少,要建立規則本來就比較難,再加上跟老人溝通的問題,最後能管的也不多。

三、父母工作忙、壓力大,也沒有系統地去學過如何教育孩子,只能聽之任之。

現在大家都很忙,能擠出時間來教育孩子,已經很難得了。

專門去看教育類的書籍,參加培訓講座的人,就更少了。

還有就是專家們各執一詞,這讓家長也很糾結,遇到一個問題,到底管還是不管?

那麼,家長沒有權威感,對孩子來說有什麼壞處?

壞處主要有兩點:

第一:孩子特別地沒有安全感。

有些人可能覺得很奇怪,什麼都順著孩子,都聽孩子的,為什麼孩子還會沒有安全感?

可是你想,孩子基本上是一個天外來客,對地球上的規則一無所知。

然後父母給他一切自由,想做什麼都可以,所有事情都由他決定。

聽起來是不是怪怪的?低齡孩子,基本上很難預知做一件事即將產生的後果,所以很多決定,對他們來說,都太沉重了。

打個比方,你是一個大學畢業生,剛進一家單位,然後董事長告訴你:這是我們單位下半年的宣傳方案,其中有A方案和B方案,你來決定用哪個吧。

你會不會,覺得特別惶恐?你根本不知道這兩個方案有什麼區別,會造成什麼後果。

對很多幼兒來說,你問他中秋是去三公里以外的奶奶家,還是三百公里以外的姥姥家,他也會有惶恐的感覺,因為他不知道要發生什麼。

有些孩子已經去過很遠的地方了,可是邏輯鏈條還不是很完善,他不一定能把姥姥家和車上的三個小時連接起來。

很可能,孩子自己決定要去姥姥家,然後在車上又哭又鬧,父母還去指責孩子:「你自己說要去姥姥家的,自己做了決定,就要負責。

結果是孩子哭鬧得更厲害了。

第二:外界對孩子會有很多負面評價,導致孩子小小年紀就承受了很多惡意。

如果一個孩子在公共場合大吵大鬧,上竄下跳,家長管不住,恰好又碰到一個怒氣沖沖的大人,會不會直接來一頓胖揍?

如果一個孩子去親戚家隨便就弄壞了哥哥的收藏的玩具,家長沒看見,哥哥會怎麼對孩子?

如果一個孩子隨意去攻擊別的小孩,對方家長氣壞了會做什麼?

很多這種對付「熊孩子」的例子,有興趣的翻一番,就會知道,如果不約束好自己的孩子,那麼孩子在很小的時候,就會面對來自社會深深的惡意。

家長以為是寬鬆,是給孩子更多自由和快樂,其實是害了孩子。

那麼,如果父母想要在孩子面前建立權威感,應該怎麼做?

首先,我們來談一談,建立權威感的基礎。

一、父母自己要積極樂觀,能做孩子的榜樣。

孩子是高度能量敏感的,本能上更願意聽從強有力的人。

有些媽媽整天抱怨,比如孩子爸不做家務啊,婆婆太苛刻啊,還有單位領導太過分啊……長期抱怨,孩子也會感覺好像所有人都在欺負媽媽,媽媽是一個純粹的弱者。

如果媽媽是這樣的一個弱者,能夠指望孩子聽弱者的話,變成更弱的人嗎?

還有些父母整天混吃等死,自己界限都不清晰,能指望孩子明理懂事嗎?

畢竟,有些孩子的理想是比爸爸更強,目前還小,要多向爸爸學習。

而另一些孩子,發誓永遠也不要成為父母那樣的人,怎麼能指望他聽家長地話呢?

二、千萬不要把自己的心理陰影,投射在孩子身上。

有些父母小時候被家長和老師,壓製得太過了。

後來自己當父母的時候,孩子犯了錯,明明知道該怎麼處理的,可就是「心軟」,怕管壞了孩子。

其實,有些父母之所以「心軟」,根本不是心疼孩子,而是產生了心理投射,覺得孩子很像小時候的自己,那麼弱小,那麼可憐,根本不忍心管。

可是,那時候的我們,跟現在的孩子,是同一個人嗎?面臨的是同樣的處境嗎?

根本不是。

矯枉過正,也是很不好的。

因此,那些從小被壓制的父母,在處理孩子的問題時,需要不斷提醒自己:現在我管教孩子,是在告訴他基本的社會規範,是為了他好。

他不是當初的我自己,他並不可憐。

如果我放任他為所欲為,才會真的害了他。

三、在處理孩子比較麻煩的問題時,先深呼吸,要求自己冷靜下來。

很多父母,當孩子做了什麼不好的事情,他們會大吼、甚至暴怒,以此來恐嚇孩子,讓孩子聽話。

殊不知,面對暴怒的父母,很多孩子只能感覺到情緒的可怕,根本不知道自己錯在哪裡,為什麼家長會變成這樣。

有些孩子明明知道自己錯在哪裡,可是當下,他立刻就被嚇壞了,大腦里一片空白。

孩子不能理解為什麼有些事不能做,父母沒有恰當引導,一次次地發怒,只會使親子關係出現很嚴重的問題,為青春期的叛逆埋下伏筆,僅此而已。

因此,當孩子做了什麼,父母並不滿意,這個時候,家長要特別提醒自己,冷靜了以後再開始處理問題。

即使孩子仍在不斷哭鬧,父母也可以什麼話都不說,坐在孩子旁邊,靜靜地看著孩子,直到自己冷靜下來。

同時,建立權威感,還有很多實際的問題需要注意:

第一:根據孩子的年齡和能力,給孩子自由,儘可能地具體。

我曾在另一個答案中說過,孩子能有多少自由,是跟他能承擔的責任成正比的。

能承擔多少責任,就能有多少自由。

你可以這樣想像,孩子的自由是一個圓圈。

當孩子很小,比如一兩歲的時候,她的自由很小,只是一個小小的圓;等他長到三四歲,這個圓圈擴大一點;到五六歲的小青春期,孩子自由的圓圈又擴大一點……慢慢地,到了孩子二十一歲,就該給他全部的成人的自由。

每當孩子觸碰邊界,你就需要堅持自己的原則,讓孩子回到他的圓圈內。

有個小男孩六歲,大概是小青春期的時候,會很大聲地跟我說話,然後還說「為什麼不可以,我偏要」。

這個時候,我明白,這是孩子在試探我的邊界,我需要更清晰地告訴他可以做什麼,哪些行為是被允許的。

面對孩子的試探,我也沒必要生氣或者發怒,因為孩子的力量在變強,這是他成長的一種方式。

第二:對於七歲以下的孩子,沒必要和孩子做「朋友」,家長就是家長。

現在很多家長,都認為要和孩子做「朋友」,跟孩子平等地相處。

可是,一個成熟的成年人,跟一個五六歲的孩子,行為能力和能承擔的責任,都大不一樣,談什麼平等?這樣的平等有意義嗎?

你不同意孩子去遊樂場,要孩子去看望家裡的老人。

孩子就跟你說:「為什麼不尊重我,為什麼不聽我的,我就是想去遊樂場。

然後第二天,你要去出差,孩子不許你去,「昨天你都不讓我去遊樂場,我不許你去出差」。

這樣的孩子,要怎麼管教?

家長就是家長,是為孩子制定規則,明確地劃清界限的人。

準確地說,對低齡孩子而言,家長是管理者,不是方方面面都能平等的。

哪一個單位的領導,事事都跟下屬平等?只能是人格上的平等和尊重,該做決定的時候,還得領導來。

第三:你已經決定的事情,不要用疑問句去問孩子。

以前我剛開始帶孩子的時候,經常性地犯傻。

到了午飯時間,我總是去問孩子「寶貝,我們收拾玩具,去吃飯了好嗎?」

這個時候,孩子只要一說「不好」,我就卡在那裡了。

其實,午飯什麼時候吃,根本是大人決定的,為什麼要問他,告知一下就可以了。

大人覺得自己差不多決定了的事情,千萬不要用疑問句。

你又不是真的要他決定,問疑問句不是多此一舉嗎?

第四:當低齡孩子出現不當行為,千萬不要說「不可以」,要用正向的詞彙來引導。

有一本很出名的繪本,叫做《大衛,不可以》,裡面講了很多大人不同意小朋友做的事情。

可是,有些家長給孩子看了這個繪本以後,發現孩子更「調皮」了。

這是為什麼呢?

低齡的孩子,很難理解否定的概念,你跟他說不可以,反倒會強化他的這種行為。

比如你說「寶寶不可以大吼大叫」,他只吸收了「大吼大叫」,於是吼叫得更厲害了。

面對這種情況,你應該說「寶寶,我們可以輕輕地講話」,然後他的聲音才會慢慢變小。

同樣的,如果寶寶很重地打你,你說「寶寶你不要這麼重地打媽媽」,他也是不理解的。

你應該說「寶寶,你可以輕輕地摸媽媽」,然後給他做示範,怎麼輕輕地摸。

第五:家長說過的話,一定要做到,不能言而無信。

我不止一次看到過這種情況,就是大人說過的事情,沒有去做到,言行不一致。

比如一個小孩在玩IPAD,家長說再過5分鐘就要收起來了。

可是五分鐘之後,孩子不同意收起來,家長隨便說孩子幾句,然後就不管了。

還有些家長,會去跟孩子搶IPAD或者電視遙控,要麼笑嘻嘻地要孩子拿回來,要麼一再口頭上的威脅,各種指責孩子,但是自己沒有行動。

這個時候,父母需要冷靜地站在孩子旁邊,叫他拿過來,面部表情要嚴肅,不要說太多話。

說到做到,才能讓孩子信服。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對待孩子人生的3次叛逆期,其實so easy!

所謂叛逆,其實不過是大人一廂情願的說法。對孩子來說那是他成長的標誌。如果你能真正理解孩子叛逆行為背後的心理需求,尊重他的成長,你就不會再為此而撓頭。所以,孩子人生的3次叛逆期,該這樣管!第一個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