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放任熊孩子的父母,不知道給他們的未來挖了多大的坑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誇獎一個人家教好,夸的是他的父母。

而說一個人沒有教養,其實連他父母一起罵了——管生不管養。

作者:辛上邪(加拿大)

「熊孩子」的新聞不是一條兩條了。

日前,55歲的外籍華裔人士劉先生坐高鐵時,因為希望家長約束一下自己的孩子不要太吵鬧而與對方產生口角,繼而遭到一位孩子的媽媽毆打,一耳光把劉先生的眼睛打出了血。

有記者試圖採訪打人的女士,遭到拒絕,說:「關你們什麼事啊,關你什麼事啊,不想說好嗎,不想說。


被打傷的劉先生

有些評論認為,這個案例中的孩子和父母是熊二代和熊一代,什麼樣的父母養什麼樣的孩子。

有些評論認為孩子的天性是吵鬧、不會控制,如果管束太多,會扼殺孩子的天性。

前一段還讀過一篇文章,一位媽媽說,寧可讓自己的孩子當熊孩子也不能管,管得乖了將來要吃虧。

管孩子的目的是要教會孩子守規矩

我們搬來加拿大時,孩子六歲半,在國內上了一學期一年級。

國內上課時,要求坐正了、手放好了、不要有小動作,作為班幹部,管自己的同時還要監督其他同學,遇到說話、做小動作的要記錄、報告,每周評小紅花、小白花。

課間上洗手間要和老師說,除此之外不要離開教室。

孩子不僅能適應,還挺喜歡,學習、小幹部兩不誤。

這邊的學校要求完全不同。

上下課不打鈴,老師負責掌控,誰先完成任務,誰就去一邊看書或者玩兒,但是不能影響其他同學。

孩子們可以躺在地上打滾兒,也能趴在桌子上睡覺而老師不會叫醒,想上洗手間隨時去上,可以有些其他的規定必須遵守。

比如身體零接觸,不能隨意碰到別人的身體,更別說打人了;走廊里靠右邊走,不要追趕、打鬧;如果發食物時,一次只能拿一個;人多時要排隊,懂得依次來。

也有些約定俗成的規矩,比如大孩子自覺讓著小孩子。

至於公共場合吵鬧,是絕對禁止的。

不止是學校要管,家長更要管。

除了小嬰兒似乎沒法管、只能哄,稍微大點的孩子都會被管束。

常說一個人有修養、有教養。

修養和教養是有區別的。

修養,更多是成年後本人刻意習得的。

而「教養」,是家長在養育孩子過程中教會的規矩。

對孩子規矩的養成就是賦予他們的教養。

要讓孩子們明事理、懂規矩,這是養育孩子中最重要的。

如果忽視了這一點,那就根本沒有起跑,別說什麼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了。

蔣勛說,失去價值觀的養成,學校會變成豢養考試機器的工具。

那麼不培養孩子學規矩,家庭就是在養狼崽子。

因此,誇獎一個人家教好,夸的是他的父母。

而說一個人沒有教養,其實連他父母一起罵了——管生不管養。

今天不管孩子,是給孩子的未來挖坑

從小就聽過一個民間故事。

古代,一個慣偷被抓住,殺頭前,他要見見他的媽媽。

他媽媽來了,他怪怨媽媽說,「為什麼我小時候跟你去鄰居家做客時,我偷拿了他們家的東西,你發現後不管我?」

這幾年,我接待過一些來這邊度假、留學的孩子後,發現一個問題:很多孩子不懂得基本的規矩,不知道應該怎麼做客。

再觀察,發現是父母的問題。

父母怕孩子受委屈,叮囑孩子的話往往是:「你別客氣,就把這裡當自己家。

」而這其實應該是作為主人的我說的一句話啊。

只有一個孩子的父母說的是:「在這裡要多自己照顧自己,儘量不要給別人添麻煩。

對比之下,我們在這一代不如我們的父母那一代懂得教育孩子。

我小時候有一次被帶出去看望一位長輩,因為口渴,去了別人家不停地喝水,長輩就不斷給我添茶。

長輩家家庭條件好,擺了不少果脯蜜餞,讓我吃,我也沒客氣。

出來後,剛坐在我父親自行車的橫樑上,他就開始教我應該怎麼作客。

那個時候物資匱乏,一般人家吃飽就不錯了,孩子有機會吃點零食似乎是撿了便宜,可父親並沒有認為孩子多吃了東西是賺到了。

我們的父母那一代人在乎的是孩子懂不懂規矩,而我們及更年輕的父母的心理是生怕孩子吃虧。

在這樣的「教養」下,很多留學生都很難和寄宿家庭和平相處。

有的學生一年之內能被十幾個家庭勒令搬走。

和家長溝通時,有的家長能及時明白道理,有的還跳著腳的罵別人。

有個學生把寄宿家庭要回國送人的巧克力全部吃光,又把盒子原封不動放好。

家長聽完了居然夸孩子幽默。

在家長如此的「鼓勵」下,孩子怎麼能學好?

這位家長肯定不知道,溫哥華有個「著名」的故事。

這裡的輕軌交通以前沒有閘口,檢票的是流動辦公,就是說很容易逃票。

有個年輕人上學時有三次逃票記錄。

大學畢業後,他很難在有規模的公司中找到職位。

有時面試幾輪覺得很不錯了,又被拒。

後來他終於明白了原委:大公司在錄用前都會查信用記錄。

被發現逃票三次,意味著他可能逃了成百上千次票。

如此的誠信度是不會被大公司錄用的。

真是悔之晚矣。

千里之堤毀於蟻穴,倘若他從小被教會誠實、守規矩,就不會為了千百元的車票錢失去重要的機會。

孩子們從小要學會的最基本的行為規矩

公共場合:不要高聲喧譁,不要打鬧。

每個人都有自由的權利,但是不要妨礙別人。

家長首先要注意自己的說話聲量和行為舉止。

在意識到孩子的言行不當時,要及時、反覆地提醒孩子。

如果怕孩子在外面覺得膩歪而磨人,可以給孩子帶本書、玩具、零食,儘量讓他們感到舒服。

家長如果有可能,也多和孩子說說話、講故事等,吸引孩子的注意力。

餐桌禮儀:不要滿盤子挑菜、吃飯別吧唧嘴、喝湯吃麵時儘量不發聲、吃東西不能只顧自己。

這一條簡直被無數父母、祖父母自動忽略。

如今生活富裕了,食物不缺乏了,反而是都慣著孩子,怕孩子少吃一口。

表面上是心疼孩子,其實是把孩子當小豬養。

見人打招呼:回家、出門都要和家裡人說一聲,見到認識人要打招呼、問候。

孩子打招呼是慢慢培養的,不能以「我們孩子害羞」、「我們孩子就這樣」為藉口不教孩子。

不教孩子,孩子永遠是見人眼皮一耷拉裝作視而不見。

裝得習慣了,對自己的父母長輩也會如此。

連招呼都不打,親近感從何而來?

說話禮貌,不說粗口:請、謝謝、不客氣、對不起,這些基本的禮貌用詞是必備的。

都說要讓孩子培養感恩的心,連請、謝謝都不會說、不習慣說,感恩的心怎麼能有呢。

而會說對不起才能學會反省。

沒有反省,不會有進步。

這也是一些家長的軟肋——家長自己就不會說,或者不想說,上樑不正下樑歪,孩子是學不會說的。

有些家長三字經不斷,孩子自然也會跟著學。

規矩當然不止這些。

要想教孩子懂規矩,肯定不能遷就,也一定不要打罵。

打罵孩子本身就是不守規矩的事兒。

應該多講道理,多提醒。

千萬不要認為別人橫衝直闖占了便宜,自己的孩子懂規矩、按規矩辦事兒是吃虧。

還是那句話,是養小豬還是養小孩,家長看著辦。

獨家稿件,未經授權,禁止商業轉載,歡迎讀者分享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為孩子打造「教養名片」——禮貌

最近出去看電影,影院裡有很多父母都帶著孩子,就遇到這樣的「奇葩」事兒。「前排有一媽媽帶著孩子來,孩子一直怪叫,媽媽把手機給小孩玩。手機的光很刺眼,我就跟孩子的媽媽說,阿姨,麻煩不要讓孩子玩手機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