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一巴掌,8歲女兒沒了!教育孩子,這些部位打不得
文章推薦指數: 80 %
育兒路上,大人們都是小心謹慎的,生怕發生點什麼意外就斷送了孩子的前程或性命。
前不久,家住陝西的一位小姑娘在夜裡,沒有任何徵兆就離世了,讓全家人都難以接受!
凌凌今年8歲,是一個非常健康的小姑娘。
然而讓家裡人意想不到的是,一天夜裡,凌凌突然說自己不舒服,頭暈想吐。
雖然家人及時把她送往醫院,但凌凌還是不幸身亡。
醫生檢查後發現,孩子的死因是顱內挫裂傷,由外力導致。
而導致這一損傷的原因,竟是媽媽的一個習慣性動作。
據媽媽回憶,那天下午,凌凌一邊寫作業一遍看動畫片,結果作業錯漏百出。
心急之下,媽媽就順手打了女兒後腦勺一下,沒想到這一巴掌卻把孩子送上了死亡之路。
在生活中,媽媽們免不了因為孩子調皮鬧騰而發脾氣,動手打兩下也很正常。
不過,打歸打,但要知道哪些地方能打,哪些地方打不得。
教育孩子,這些部位打不得!
01後腦勺
後腦勺如果被擊打,有可能帶來嚴重傷害,或造成呼吸中樞震盪,容易引起呼吸衰竭的併發症。
02太陽穴
太陽穴的眶內壁比較薄,在被打震盪的情況下,可能出現骨折,骨折對視神經發育非常不利。
醫學臨床上就發生過一巴掌打失明的情況。
03擰耳朵
經常擰孩子耳朵,容易造成鼓膜穿孔,影響小孩的聽力發育。
04打屁股
小孩的脊髓和脊柱發育不夠健全。
許多家長會打孩子屁股或者打腰部,這也是不提倡的,因為可能會造成小孩的脊椎損傷。
到老年的時候,脊髓結構不穩定,可能出現椎間盤突出之類的疾病。
05拽頭髮
拽頭髮如果用力過大,易引起化膿、感染。
懲罰孩子的正確打開方式
雖然體罰孩子有許多負面的影響,但是,在教育孩子的過程當中,也有不得不打的時候。
那麼,如何調整自己的心態?如何讓「打」孩子發揮更有效的作用呢?
1儘量控制自己不打孩子
當孩子犯錯誤時,家長不要急於打孩子,因為衝動地打孩子,效果往往適得其反。
這時候,你可以向孩子說出自己此刻的感受,讓孩子知道你對他剛才行為的不滿。
比如,告訴孩子「我現在心情不好!」「你這樣做我很不滿意!」「我不喜歡你這樣沒禮貌!」「你的表現很讓我傷心!」等。
描述自己的心理感受,有助於平靜自己的情緒,也有助於讓孩子站在父母的角度來想問題,從而促進孩子的反思。
2用自然後果懲罰孩子
孩子犯了錯,無須過多批評,讓孩子自己承受行為的過失或者錯誤造成的後果。
對於年幼的孩子,家長還可以告訴孩子修正錯誤的具體方法,指導孩子自己去彌補錯誤。
比如,牛奶打翻了,就不能喝牛奶了。
同時,孩子還需要自己來清理桌子上的牛奶。
這樣不但讓孩子明白了自己的錯誤可能導致什麼結果,也能夠讓孩子在承擔後果的過程當中產生悔改的想法,有利於避免孩子再犯同類錯誤。
3用間接的方式懲罰孩子
如果孩子的過錯不大,家長可以對孩子已經發生的錯誤不過分追究,而是通過給孩子使個眼色、對他的行動加以限制、扣留他喜歡的東西、限制他娛樂的時間等間接懲罰的手段與方式,讓孩子記住這次教訓。
比如,玩具不收拾好,就取消看動畫片的時間。
當然,父母最好還要對孩子以後的行為提出明確的要求,孩子應該怎麼做、達到什麼要求或標準,表明對孩子下次行為的期望。
比如,如果每次主動把玩具收拾好,可以增加看動畫片的時間。
4讓孩子明白被打的原因
在迫不得已的時候,父母要把打孩子當成一種教育的儀式,一定要明確告訴孩子,他為什麼會挨打,這次要打幾下,下次再犯錯誤要如何處理等。
打完孩子後,一定要哄哄孩子,讓孩子明白,打了他,爸爸媽媽也很傷心。
最重要的是,父母一定要讓孩子明白,即使他錯了,爸爸媽媽還是愛他的。
打他只是為了讓他記住,下次不要犯同樣的錯誤。
5不要打2歲和6歲的孩子
2歲前的孩子由於心智發展不成熟,缺乏規則意識是正常的。
打孩子對於孩子來說,沒有警示作用,反而會影響孩子的心理發展。
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孩子的自我意識逐漸完善,自尊感也越來越強。
6歲後的孩子就已經是懂道理的年齡了。
這時,父母更需要用講道理的方式與孩子進行溝通,避免打罵在孩子心裡產生負面影響。
教育孩子就像牽著一隻蝸牛在散步。
和孩子一起走過他孩提時代和青春歲月,雖然也有被氣瘋和失去耐心的時候,然而,孩子卻在不知不覺中向我們展示了生命中最初最美好的一面。
孩子心靈是率真的,孩子的視角是獨特的,家長不妨放慢腳步,把自己主觀的想法放在一邊,陪著孩子靜靜體味生活的滋味,傾聽孩子內心聲音在俗世的迴響。
作為父母,我們應該給予孩子最好的教育,成為孩子成長路上的好榜樣!
爸媽注意了! 千萬別打這2個年齡段的孩子!
打罵並不是好的教育方法。長期在打罵下成長的孩子總是想逃離家庭,逃離父母的管束。不想後悔莫及,爸爸媽媽們就不要再做這樣的錯事了!1儘量控制自己不打孩子不打孩子應該是一個理想的狀態。當孩子犯錯誤時,...
這2個年齡段的孩子罵不得更打不得!家長們注意了!
打罵並不是好的少兒教育方法,據了解長期在父母打罵教育下成長的孩子會出現一種總是想逃離家庭,逃離父母管束的心理。在少兒教育方面不想做到後悔莫及,爸爸媽媽們就不要再繼續做這樣的錯事了! 做為父母儘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