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犯的這類「錯」,爸媽不要多管!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孩子犯錯有很多種,但家長沒有必要全部計較,在一次家庭教育講座上,我問台下的家長:「小孩子犯錯後,你會怎麼做?」家長的答案五花八門:提醒,糾正,批評,教訓,講道理,吼叫,發脾氣,打罵,懲罰……下面我們看看孩子犯錯,作為父母要如何做?

我又問,「那麼你認為的錯,就一定是錯嗎?」台下鴉雀無聲,良久,才有人舉手弱弱地回答了一句:「那不一定是錯吧。

是啊,家長連自己都不確定究竟是不是錯,怎麼就開始責備、懲罰孩子了呢?是不是不夠謹慎呢?

生活中,很多家長喜歡教育孩子,當然包括了犯錯教育。

要我說,對於學齡前的孩子犯的錯很多是可以原諒的。

為什麼要原諒孩子犯錯呢?因為他只是個孩子!他第一次做孩子,沒有經驗;但成人可不是第一次做成人——我們走過多少路了?總結了無數的經驗,經歷了無數的事情,才煉就今天的成熟、豁達、睿智和淡定。

可我們家長把孩子當成了大人,以為孩子本來應該會,本來不該錯,本來該長記性,這麼多的「本來」成了不可原諒的理由,於是對孩子或批評,或懲罰。

但是,孩子並沒有因你的教育而變得不再犯錯,該犯的還會犯,甚至錯上加錯;而另一類孩子,雖然不再犯錯了,但是,卻變得沒有自信,畏頭縮尾。

我們還是看看批評、懲罰給孩子帶來怎樣的心理反應和後繼行為吧——

懲罰「錯誤」,給孩子的是負能量

01:自我貶低——我不是好孩子

當孩子犯錯的時候,孩子能夠從父母的表情、神態中讀出父母的心情:失望,生氣,惱怒等等。

這時他會緊張害怕,恐懼擔心:我因自己犯錯才惹媽媽生氣的,我擔憂媽媽不再愛我了,是我不夠好,我不是好孩子!內疚感過強的孩子,會削弱他的成長能量。

我相信父母生氣的是孩子所犯的錯誤這件事情上,並不是生氣「孩子」這個人,你並不因自己一時的生氣而從此不再愛孩子了,但是孩子不這樣想。

依幼兒的簡單思維,他還分不清做事情這一行為與作為人的區別,他們總是把做事和人連結在一起,把做錯事等同於壞孩子,壞孩子是不值得愛的,壞孩子是沒有價值的。

有些父母在孩子犯錯時還威脅說:「再這樣,我就不喜歡你了!」無疑增加了孩子的不安全感。

有個2歲半的小男孩,跟在媽媽身後走,剛好旁邊有個垃圾桶,就停下來用右腳踢。

媽媽很生氣:「出門走路都不好好走,把新買的鞋子都踢壞了!」男孩不踢了,但往前走時,還在用右腳作甩踢動作,媽媽又吼:「這麼不聽話,我不喜歡你了,好好走!」

於是小男孩哭著對媽媽說:「媽媽別生氣,你要喜歡我,你要喜歡我!媽媽抱我!」

「這麼大了還要抱,不抱!自己走!」孩子堅持哭鬧著要抱。

媽媽無奈,抱起小男孩走,小男孩趁機用兩隻小胳膊緊緊地摟住媽媽的脖子,似乎媽媽要跑掉。

回到家後,媽媽給孩子換鞋子時才知道,右鞋子裡有一顆小沙石,媽媽才明白過來。

天底下最愛父母的,就是你的孩子。

《孩子來自天堂》一書中有句話說得好:「孩子來到這個世界上就有愛父母的能力,但他們沒有愛自己或者原諒自己的能力,孩子是通過犯錯誤時父母的反應來學會愛自己的。

所以你的反應就是孩子的心情晴雨表,生活溫度計。

你理解了孩子,原諒了他的錯誤,他才會原諒自己,才覺得自己有價值,值得被愛,能得到父母愛的孩子,他才有安全感。

02:畏頭縮尾——我不再犯錯誤

小孩子難免做錯事,但如果迎來的是父母的責備、懲罰,那孩子為了規避懲罰,為了不再犯錯,寧願不再做同樣的事。

這時父母是省心了,可是孩子卻失去了探索心、學習心,沒有了自信心和冒險精神。

把鬧鐘拆了,被父母打一頓,那以後不拆了,但永遠不知道鬧鐘里為什麼會有嘀嗒聲;往魚缸里倒熱水,挨一頓訓,那以後不倒了,但永遠不知道為什麼不能往裡面倒熱水。

他們明白了這些就叫作「錯誤」,他們開始害怕錯誤,躲避錯誤,漸漸失去了探索的興趣,學習的動力,變成了中規中矩的人。

以後,你再叫他做什麼的時候,他會說:「我不行,我不會。

」而他內心的話是:「我害怕出錯。

也有另一類孩子,由於受強烈的好奇心驅動,他們還繼續做大人們認為的錯事、不允許做的事,於是當他們被發現後,把焦點放在了如何不受懲罰上,撒謊也因此誕生了,或否認事實,或找替罪羊。

「這不是我做的,是他!」於是孩子又被罪加一等:「這孩子學會了撒謊!」

事實上,出於探索動機的行為,哪怕出錯了,也不叫「錯」。

因為探索本身就是一種在邁向未知領域的過程中充滿冒險精神的行為,是一種犯錯率極高的行為。

不允許犯錯就是不允許探索,不允許求知。

很多家長對於上學後的孩子大失所望:「這孩子很聰明,就是不愛學習。

」「這孩子玩什麼都來勁,只要一提做作業,就沒勁了。

可有沒有想過,在孩子出生的兩三年,在孩子對周圍的一切都充滿新鮮感、想去探索、研究的時候,你有沒有給他扣上犯錯的帽子而大加制止?有沒有誤判為調皮搗蛋不聽話?

原諒「錯誤」,給孩子的是正能量

01:理解錯誤——沒有真正的錯

其實,對於年幼的孩子,犯的錯一般為以下三類:

一是無意中發生的錯。

象由好奇心推動的探索和求知行為,這根本算不上錯,相反家長還應該鼓勵和支持。

有個經典的故事或許給你啟迪:一位夫人拜訪陶行知,說起孩子把一塊新買的金表拆壞了,她非常生氣,狠狠地揍了孩子一頓。

陶行知聽了,連連搖頭說:「哎呀,你打掉了一個『愛迪生』」。

二是失手造成的錯。

象打碎花瓶,搞壞東西等,往往是由於大腦發育不成熟,手的精細動作發展不好,手的肌肉群力量不夠,失去控制,或者是操作不熟練所致,或是不小心。

這是多半是生理上的問題,不是態度問題。

三是明知故犯的錯。

其實也不是故意犯,而是有可能孩子的記憶力短暫,昨天告誡他的,或許他今天就忘了;或者他需要時間來慢慢掌握,從不熟練走向熟練;或者在掌握某項技能上,他就是比別的孩子慢半拍。

總之,父母只要了解了孩子行為背後的動機和孩子的成長發展特點,知道了為什麼會犯錯,就不會動不動給孩子扣上犯錯的帽子,也不會看作是不可饒恕的錯誤。

02:原諒錯誤——讓他放心成長

如果你接受不了以上的觀點,那好吧,退一步說,就算孩子錯了,也應該原諒,人不是完人,沒有任何人不會犯錯的,包括大人。

看過這樣一個故事:廚房裡「啪」地一聲響,那是碗被打碎的聲音。

在客廳里的孩子對奶奶說:「肯定是媽媽打碎碗了。

」奶奶問:「你怎麼知道的?」「因為沒有聽到罵人的聲音啊。

看,孩子不用親眼所見就能斷案,因為他知道,只有小孩子打碎東西之後才會現出罵人的聲音。

孩子的話意思很明顯:大人可以打碎東西,小孩子就不行!大人犯錯可以原諒,小孩子就不行!這是否對孩子不公平呢?

所以,不要輕易當成錯,就算是「錯」,也要原諒孩子的「錯」。

這是給孩子提供寬鬆的成長環境。

孩子也只有在被理解、被包容、被原諒的時候,才願意正視所謂的「錯誤」,願意聽從父母的指導,承擔責任,並努力在今後減少「錯誤」。

也只有孩子感受到自己不因犯錯而失去父母的愛時,才能放心地繼續探索,研究,學習,完成自我成長。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允許犯錯,讓孩子在錯誤中成長

很多父母對孩子異常嚴厲,容不得孩子犯一丁點錯誤,每當發現孩子哪些地方做得不對,甚至不夠好,就嚴厲斥責孩子。也許你覺得,這樣做會讓孩子「長點記性」;可你不知道的是,長此以往,孩子不但容易缺乏自信,...

家有「熊孩子「,怎麼破?

前幾天一杭州男童被欺負的新聞上了熱搜,據市民姚先生反映,3歲兒子被同學的媽媽欺負了,這位媽媽拉著她兒子的手向孩子頭上、臉上打,喊著「要打回去」,三天了姚先生一直等不到對方的道歉。姚先生表示,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