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民素質之三:孩子的教養是父母的責任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國民素質之三:孩子的教養是父母的責任

「教養」是一個模糊的概念,很少有人能夠簡潔準確的描述這個詞所蘊含的所有含義。

通常情況下,我們需要聽取一些成功人士的意見和建議,因為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

俞敏洪曾經說過:教養是什麼?教養就是當你走到人群中間,你的行為恰當得體,讓人感到禮貌和愉悅。

近幾年,「教養」這個詞在你我之間被重新重視起來,這和我們社會發展階段關係密切,在此之前很多年來這個詞被社會弱化,畢竟在食不果腹的年代沒人在乎,而現在我國的經濟飛速發展,已經開始精神層面的追求。

「教養」這個詞就一部分人再次提起。

在此之前,我對教養的理解還停留在:

吃飯不吧唧嘴

上課不抖擻腿

說話看著人眼

辦事說到做到

等等類似一些基礎配置。

但隨著年齡的增加,社會閱歷增長,我認為「教養」是一個很重要的事情,而一個人教養的形成大多是在18歲之前。

當踏入社會之後,通常是用社會經驗以及自己的智商和情商來彌補教養上的不足。

通常情況下,一個人的教養和財富沒有直接的關係,腰纏萬貫的財主也可能隨地大小便。

因為「教養」這個東西是類似於半天生的東西,從擁有記憶開始耳讀目染父母的說話方式,做事方法和思維,都說孩子是父母的複製品,一部分是遺傳的因素,還有一部分就是孩子耳讀目染的結果,小孩子的學習能力很強,父母不經意的一個動作,一個眼神甚至是一句爭吵,都會被孩子學會並完美運用。

前幾天,我看到一個令人感觸的育兒小故事,和你分享一下:

故事發生在很久很久以前,有這樣一家人……某次,家來了親戚,兒子就大方的將所有的玩具拿出來分享。

最後離開時,親戚那家4歲的男孩看中了一隻恐龍玩具,而這是孩子最喜歡的寶貝恐龍,當然不會給,但是親戚家孩子也是哭著喊著要拿回去。

當時情景很尷尬,兩個孩子爭著要。

這個時候孩子望著媽媽,希望媽媽能夠給自己保住這隻恐龍。

而親戚也微笑著望著她,等著她開口把玩具送給4歲的男孩。

要知道在我們從前的認知里,這隻恐龍就應該大大方方的送給客人,而且責備孩子不要小氣,因為客人是尊貴的,可以任性的。

這個媽媽知道這隻恐龍對孩子的重要性。

所以蹲下來對親戚家的孩子說:「下次阿姨給你買一隻新的,好不好,這一隻留給弟弟,因為他會睡不著的。

孩子不同意,這個時候親戚走上前來,直接把玩具搶過去,塞到這個媽媽手裡,然後拉著孩子就走了。

連最基本的告別都沒有。

然而第二天這個媽媽想問地址給那個孩子買一隻一樣的恐龍。

但是對方連電話都不接。

最後還逢人就說她家裡人小氣。

簡直把她氣死,但是她不後悔,因為這樣的親戚沒有教養的親戚不交也罷。

面對這樣的家長,孩子的教養能好到那裡去?同樣沒有教養的孩子通常都是因為父母的教育有關。

所以希望有一個有教養的孩子,首先需要從自身做起,變成一個有教養的父母,也有人會覺得,當父母的心情你怎麼會理解?自己的孩子永遠是最好的,所以全世界最好的都應該給我的孩子,巴拉巴拉小魔仙之類以自我為中心的偏激思維還有很多。

雖然我沒有做父母的經驗,但是我有做子女的經驗的!

還記得小時候,我的父母就明白,我不是世界上最帥的,我也不是全世界最好的,我學習不好是因為我並沒有其孩子那麼聰明,但是這並不會妨礙我的父母100%的繼續愛我。

任何事情都需要客觀理性的分析,然後主觀感性的去體會。

基本每個人都是娘生父母養。

不能因為你愛你自己的孩子就踐踏別人孩子的尊嚴,畢竟你不是太陽,全世界也不會圍繞著你轉悠。

在這我還想引用一句古人的話奉勸一下那些沒有教養的孩子:不要以為四海之內皆尼瑪!

我們需要知道的是小孩子也是一個有尊嚴的獨立個體,他們需要得到尊重,需要得到好的教養,更重要的是需要知道哪些事情是對的,哪些事情是錯的(前提是父母可以真正分辨對錯)。

很多時候就是因為家裡的熊家長,才讓孩子變成熊孩子,這對孩子來說是一種悲劇,因為孩子的性格,行為和習慣都是從家長身上遺傳和模仿過來的。

我會對我將來的孩子們說:爸媽永遠愛你,這個世界上會用盡所有的力量去愛你們教育你們,但是外面的世界很殘酷,你必須要成為一個有教養的人,有教養的人會讓身邊的人感到舒服和愉悅,有教養是在這個社會上生存的基礎之一。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你不教育孩子,這個世界會狠狠教育他

1這幾年,我們開始更多地談論教養。因為我們發現經濟上去了,腰包鼓了,但是教養沒上去,所以才有中國遊客在國外的各種醜聞。而國內的話,我不說大家也明白是什麼樣的情況。俞敏洪說:「教養是什麼?教養就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