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在孩子成長過程中的重要性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一、心罰,現代家庭教育的「殺手」

「哀莫大於心死」古人一針見血,托出了心靈傷害的嚴重程度。

在現代家庭教育中,家長的文化水平越來越高,對孩子的體罰現象已逐步減少,但取而代之的「心罰」,又開始傷害孩子的心靈。

那種奚落、挖苦、諷刺,已經成為部分家庭中的「殺手」。

「不怕拳頭像雨點,就怕言語像毒箭。

」這是一位青少年沉重的表白。

(一)心罰,剝奪自尊

自尊,是立人之本。

無論孩子多大,他們都應當並且必須擁有那一份尊嚴。

但在有的家長眼中,孩子的自尊幾乎為零。

任意吆喝、恣意詛咒:但凡孩子一有「錯誤」,就開始「心靈處罰」,似乎語言不尖刻就不足以觸及孩子靈魂。

有的家長還美其名曰「響鼓須用重捶」。

有的家長甚至不分環境,專在人多的時候奚落、挖苦孩子,讓孩子臉面喪失。

如此一來,孩子的自尊成了一個紙糊的面具,任由家長撕扯。

每一個孩子都有自尊的意向,家長的任務就是不斷的強化孩子的自尊心。

心理學家指出:自尊心的出現是兒童身心發育進一步成熟的表現。

為了孩子的成長,家長就應該注意孩子對各種事物的反映,傾聽孩子的聲音,特別是當孩子出現「問題」時,更要與孩子一起分析問題的癥結所在,勇於為孩子分擔。

如果孩子確有「問題」,也要批評適度,但批評必須在方法上是分析式的,同時,還要注意場合。

只有這樣,才能使孩子信服,從而達到批評效果。

反之,如果無限上綱,小題大做,進而作一些誇大的類比。

這樣孩子反而不能接受,久而久之,孩子的不滿就會醞釀成憎恨或蔑視。

任何人無論何等年齡,他最不願意聽到的就是別人對自己的奚落和諷刺。

想想,當孩子的自尊心一再被剝奪以後,還能指望他靠著自尊心去奮鬥嗎?

(二)心罰,重創自信

美國著名教育家克勞蒂婭指出:「每個人在沮喪之時,都需要別人的理解和慰藉。

對孩子氣,我們更應該伸出理解之手。

孩子心理的不成熟,決定了其情緒的不穩定,這是孩子在成長過程中的必然現象。

但一些家長不懂得或漠視孩子的這一基本特點,一遇孩子在學習上、生活上出現挫折,與家長們的期望值出現差異,就開始了令孩子生厭、生畏的絮叨,而且絮叨的語言主題就是挖苦和諷刺。

如孩子成績考差了,有的家長就說孩子「笨得像豬」一類的語言。

殊不知,這樣的語言一旦成了家庭教育的主旋律,那麼,孩子就會破罐子破摔。

在孩子心中,恐怕就是這樣的信條了:反正家長口口聲聲說我不行,那就不行吧!有的孩子也可能弄假成真,開始懷疑甚至進而堅信自我能力的低下。

這樣一來,孩子的自尊心遭到重創,要想再讓孩子重樹自信,恐怕就事倍功半了。

人都可能經歷挫折和失敗。

要這個時候,最需要的是理解和幫助。

作為家長,如果在孩子遇到挫折和失敗。

在這個時候,最需要的是理解和幫助。

作為家長工,如果在孩子遇到挫折和失敗時,能體貼地就一句「沒關係,再來!相信你會成功」,那麼孩子的心靈感受到了慰藉,他的自信心就會在低落的情緒中重新樹立。

本來,讓孩子獨自吞食挫折的傷感,就是家長的失職了。

如果家長反以惡語相向,這就無異於雪上加霜。

孩子的自信心是成功之帆,家長應作鼓帆的勁風,而不能成為肆虐無度的龍捲風,一陣狂風之後,船帆支離破碎。

想想:這條船會駛向何方?

(三)心罰,扼殺智慧

孩子有天生的靈性,這種靈性被稱為智慧的火花。

如果教育者善於發現這些火花,並運用科學的方式去引導,讓火花成為智慧的烈焰,那麼,孩子的成長將有如神助。

但在現代的一些家庭中,家長們的挖苦、諷刺,往往又在無形中充當了「消防隊」的角色,使孩子智慧的火花瞬間即逝,而「逝」的禍首,就是家長的「心靈處罰」。

孩子好奇心濃,這本是好事一樁。

孩子們有時喜歡把家裡的家電、鐘錶一類拿來拆裝。

但家長一見,往往嚴厲制止,並加以叱責,而叱責的語言又多是「你這樣破壞,還想學科學家,不照照自己,真是癩蛤蟆想吃天鵝肉」。

諸如此類的語言,倏忽間就撲滅了孩子智慧的火花。

有的家長,對孩子的理想、抱負往往嗤之以比鼻,常常把「沒出息,成不了大器。

」等掛在嘴邊。

無論這些是否屬於「激將法」,但都在有意無意地對孩子進行「心靈處罰」。

這樣的結果,不僅使孩子開始懷疑自己,而且阻斷了孩子智慧發展之路。

孩子的智慧生成需要啟發、引導、幫助,與時代的巨大變化想適應。

中國孩子的智慧有了全方位的新發展,而這種新的發展,總是在與舊觀念、舊意識的衝突、摩擦、撞擊和融通之下產生的。

作為家長,應以鼓勵為主,在細微處理髮現孩子的智慧火花。

強行制止孩子智慧的能動性,是澆滅火花;冷嘲熱諷更是對智慧的扼殺。

家長,對孩子的挖苦、諷刺,就是禍從口出,這種禍,無疑將貽害孩子。

「心罰」重於「體罰」,這已是不爭的事實。

孩子們需要鼓勵,需要關愛,需要欣賞。

二、父母是孩子心理健康的重要保證

父母與孩子進行經常的、有效的溝通,有利於父母改進教育方式,為孩子提供情感上的支持,有利用於消除、緩解青少年的焦慮、緊張、苦惱及孤獨壓抑的心理。

父母與孩子之間的相互理解和相互尊重,有助於孩子避免形成膽怯、缺乏自信、情緒暴躁等不良心理特徵。

父母對孩子的合理要求與適度期望有利於青少年心理的健康發展。

略高於孩子現有水平,但又是孩子通過努力能夠達到的期望,可以使孩子的心理處於積極向上的健康狀態。

對孩子要求和期望過高,使他們總不能達到目標,很容易使孩子形成自卑、怯懦、退縮、焦慮、壓抑等消極心理。

對於孩子要求、期望過低,會使孩子缺乏上進心和自信,阻礙他正確認識和發揮自己的潛能。

和諧的家庭關係對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有積極的影響。

家庭氣氛愉快輕鬆,有利於鬆弛青少年的緊張和不安。

父母之間的良好婚姻關係為青少年提供了平穩的生活環境。

父母之間一致的管教方式,使青少年有正確的行為規則。

家庭成員彼此尊重和信任,相互關心和支持,有利於青少年擺脫消極情緒的影響,保持愉快、樂觀、積極的心境。

對孩子專制、溺愛、放任的家庭均不利於青少年心理的健康發展。

在專制型家庭里,家長絕對權威,子女要絕對服從。

在這樣的環境裡,青少年很容易形成被動、膽怯或反抗等不良心理行為。

在溺愛型家庭里,孩子是家庭的中心,一切以孩子為重,父母對孩子百依百順,有求必應。

長期生活在這種家庭中,青少年很難真正長大成熟,往往依賴性較強獨立性較差,任性、自我中心、人際交往差,很難適應社會生活。

在自由型家庭里,父母由於各種原因而無暇或無力顧及孩子,許多事情要靠子女自己面對和處理。

在這樣的家庭中長大的青少年,一般說來獨立性和適應性較強,但由於缺乏家長的關心、幫助與監控,出容易出現意志渙散、人際交往過於隨便、自由散漫、難以抵禦不良影響等問題。

三、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師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師。

」「推動世界的物是搖搖籃的手。

」自古以來,人們就深知家庭教育對孩子成長的重要性。

從一個人接受教育的過程來看,家庭教育是一個人接受最早、時間最長、影響最深的教育。

一個人從出生到成人,都離不開家庭的教育和影響。

父母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對子女都有著言傳身教、陶冶習染和潛移墨化的作用。

父母要努力使自己成為高素質的父母。

(一)高素質的父母是把孩子的人格健全、道德完善放在首位,努力培養孩子追求卓越、獨立自主、持之以恆、勤儉節約等個性品德和良好習慣的父母。

良好的個性品質是現代人的基本要求,家庭教育中對子女個性的培養應包括以下五個方面:

1、追求卓越。

理想是決定一個人能走多遠的標誌。

一個人行為的背後肯定會有多種因素在推動著他,但毫無疑問,最高境界的肯定是理想。

只有培養卓越,不斷向著更高境界去攀登的人,才以達到輝煌的頂點。

理想對孩子來說,是最神聖的,讓孩子自覺地追求神聖是最完美的家庭教育。

2、獨立自主。

獨立是人的天性。

父母主要職責在於去發現孩子身上獨特的東西,然後加以培養、壯大並完善。

著重孩子、放手成長、培養獨立自主意識是對每個父母的基本要求。

3、持之以恆。

父母應教育孩子認識到把握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是否堅持。

有所成就的人和普通人最大的區別不僅在於他們付出了更多的勞動,更重要的是他們能憑著堅強的意志克服重重困難,從而到達成功的彼岸。

4、勤儉節約。

「不要從經濟上放縱孩子」。

這是許多有遠見的教育家對父母有忠告。

孩子具有什麼樣的金錢觀對孩子以後的成長相當重要。

勤儉是做人最基本的原則。

從小培養孩子愛惜糧食、玩具和器物,體恤勞作的艱辛,不暴殄天物,不浪費的良好習慣品質。

這些優良品質的養成對孩子來說將終生受益。

5、良好習慣。

好習慣來自於平時的點滴培養。

對父母來說,從小養成孩子良好的習慣,那麼習慣就會成自然,習慣成定式,孩子以後自然而然就會從事某種格式化的行為了。

培養孩子的習慣可以從生活習慣、學習習慣、思維習慣三方面加以塑造。

其中,生活習慣是基礎。

(二)高素質的父母是永遠保持年輕心境,懂得把童年、童心還給孩子,讓孩子輕鬆、自由、愉快成長的父母。

父母在教育孩子時,自身要保持年輕心境。

父母要像回到自己的童年時代一樣,努力和孩子一起玩耍,一起成長,成為他們當中的一員。

父母應儘可能尊重孩子的興趣、愛好,讓孩子按照自己選擇的路走下去,並適當地加以指導。

(三)高素質的父母是善於發現孩子天賦,善於挖掘孩子潛能,善於培養孩子特長的父母。

父母發現並培養孩子的天賦與潛能,父母就應該堅定不移地相信孩子。

每一個孩子都有他的天賦和潛能,他來到這個世界必然有他存在的價值和無限發展的可能性。

人生的道路看似很漫長,但真正起決定作用,允許人選擇的緊要關頭一生只有那麼幾次,為人父母若說對自己的孩子負責,最大的盡責就在於當你的孩子面臨困難時,充滿信心地對孩子說聲:「你行!」。

這激情澎湃的聲音無疑是推動孩子克服困難繼續前進的強大動力,這往往能創造出意想不到的奇蹟。

(四)高素質的父母是以大朋友的平等身份來對待孩子,而不是以長輩的身份來壓制孩子和以棍棒的方式教訓孩子的父母。

我們不用平等的眼光對待孩子,那麼他們永遠不可能形成獨立的人格。

強調平等地對待孩子,並不意味著父母水要給孩子任何幫助、批評和建議。

問題的關鍵是父母要以民主的方式教給他,給他選擇的機會和解釋的權利,當孩子覺得父母不是以長者的身份和權威來教訓他的時候,父母的意見往往更容易被接受。

(五)高素質的父母是有著和諧家庭關係,能以身作則、一諾千金的父母。

從心理學角度來講,人的行為的養成成度上是通過模仿,這是孩子學習的根本途徑之一。

父母的榜樣作用對成長過程中的孩子起著強烈的刺激,父母的好習慣和壞習慣都將直接影響到孩子。

讓孩子學會尊重人,這是人的基本品質之一,這也是家庭教育的重要目標。

只有尊重別人,才能贏得別人的尊重,只有尊重才能造成和諧的人際關係。

四、讓孩子做一個美麗的夢

世界上的萬事萬物都有自己美麗的夢。

大雁的夢是飛翔藍天,小草的夢是綠滿天涯,花兒的夢是點綴生活。

兒童不能沒有夢,就像小鳥不能沒有翅膀;教育不能沒有夢,就像生活不能沒有陽光。

教育似乎生來就是為著放飛兒童的多彩夢而存在的。

兒童在這美麗的追夢中,固有的靈性得以迸發,原始的詩情得以生長,潛在的悟性得以喚醒。

有夢的童年是豐富多彩的,有夢的生活是激情洋溢的,有夢的人生是詩情畫意的,有夢的教育才是真正眷戀人性的教育。

心有多大,人生的舞台就有多大。

心有多寬,夢就有多長,路就有多遠,生命就有多精彩。

教師首先要做個有夢的教師,輕輕的喚醒孩子心中那露珠般的晶瑩的夢,點燃孩子那夢想的火花,讓美好的夢想像一面飄揚的旗幟,召喚著孩子走向自信、成功的人生,因為成功永遠藏在有夢想的人中間!

先做一個綠色的夢,然後才有一個金色的夢!

家庭教育中的「五重五輕」

家庭是孩子成長的搖籃,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啟蒙老師。

家庭教育也歷來為人們所重視,良好的家庭教育可以為孩子未來的成長與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但縱覽我國的家庭教育,存在著明顯的問題,主要表現為以下五種誤區。

誤區之一:重智力因素提高,輕非智力因素培養

家長希望通過對孩子智力的開發,促進學業成績的提高,為未來考上重點大學做準備,這種心情完全可以理解,但一些家長卻不顧孩子的學力基礎、性格特點,硬性灌輸各種知識,把自己一廂情願的期望建立在對孩子歡樂童年的扼殺和自由的剝奪上。

孩子入學了,分數也就成了許多家庭情緒變化的晴雨表。

許多家庭還讓孩子「自加壓力」,把孩子送到「星期日學校」、「奧數班」、「興趣班」等;還有些家長只要看到有新的複習資料常常是照單全買,要求孩子「博覽群書」。

然而,所有這些,都是以犧牲孩子快樂的童年為代價的;同時,許多孩子也因難以承受繁重的學習壓力,屢屢出現的中小學生出走現象與來自家長對學習成績的過度關注有密切關係。

在孩子學業成績提高的背後,隱藏著種種人格塑造的危機,如情感淡漠、意志薄弱、品德不良、性格孤僻等。

事實上,人的成功不僅與智商(IQ)有關,更與人的情商(EQ)發展有關。

如果說智商更多地是被用來反映一個人的學業成就,那麼情商則被認為是用於預測一個人能否取得職業成功或生活成功的更有效的因素。

有些人之所以成功與其勤奮的精神,堅強的毅力,良好的社會適應性有密切關係。

所以,在家庭教育中,不僅要重視孩子學習成績的提高,更應該關注孩子非智力因素的發展,也就是要關注包括孩子人格在內的各種心理因素的全面發展。

誤區之二:重身體健康、輕心理關愛

由於獨生子女的緣故,家長往往更加重視孩子的身體健康;而生活水平的提高,又為家長改善孩子的生活條件提供了物質基礎。

許多家長為了孩子的健康,給孩子吃各種補品,結果使孩子生理早熟。

與此同時,孩子的心理問題卻越來越嚴重。

許多孩子的學業成績下降、問題行為產生,甚至走上犯罪道路都與心理問題有密切關係。

有關調查表明,我國中、小學生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礙比例分別達到40%—50%和20%—30%。

另一項心理學調查則表明:中國中學生心理素質合格率僅為17%,美國為44%,最高的是日本達65%。

心理是否健康直接影響著孩子品德的形成,影響著孩子人格的發展,也直接制約著孩子潛能的開發和挖掘,從某種意義上說,健全的心理比健康的生理更顯重要。

所以,家庭教育要注意孩子身心的和諧發展,特別要注重孩子的情感、意志和心理素質的養成。

誤區之三:重物質滿足、輕精神充實

許多父母對孩子的物質需求可謂有求必應,只要孩子提出,不管是否需要,是否合理,都會最大程度地滿足,而對孩子的精神世界卻鮮有了解和關注。

當孩子最需要得到父母的理解與支持時,許多家長或是沒有反應,或是無能為力,不能夠及時與孩子進行心靈的溝通,長此以往,很多中小學生認為家長不理解自己,感到家庭空虛寂寞。

其實,在現代社會成長的孩子,都已經有了良好的物質基礎,他們真正缺少的是豐富的精神世界。

大中小學生出現的網絡成癮、戀愛等現象,與其精神貧乏密切相關。

所以,家長應該更多地了解孩子的精神世界,幫助其理解人生的意義、生命的價值,樹立人生的奮鬥目標,如此,孩子定會感到充實,有動力,也會更加珍愛生命。

誤區之四:「重」學校教育、輕家教責任

一些家長片面地認為家庭主要是管好孩子的吃穿,教育是學校的責任。

孩子有了問題,不從自身找原因,而一味責備學校、責備教師,甚至動不動就要求學校撤換「不好的」老師或班主任,而不是考慮自己應如何配合學校共同研究孩子問題所在,尋找解決教育孩子的辦法,致使師長關係對立,最終受害的還是孩子。

作為家長應正確認識家庭教育在孩子成長中的特殊意義,充分認識到孩子的成長與發展需要家庭、學校和社會的共同努力,形成教育合力。

特別是要認識到家庭教育所具有的特殊的不可替代的教育功能;同時,家長要努力提升自己的素質,以身作則,在習慣、語言、技能、思想、態度、情感和情緒等方面都要給孩子優良的教育和影響;同時,掌握一定的教育心理科學知識,熟悉兒童的心理發展規律和特點。

誤區之五:重期望,輕實際

望子成龍、望女成鳳是家長普遍的心態。

每個家長對子女都有較高的期望值,甚至把自己未能實現的宿願寄托在孩子身上。

但許多家長卻不從自己孩子的個性特點、志趣、愛好等出發,不考慮孩子發展的適宜性以及發展潛力,期望值嚴重偏離孩子能力所及的範圍。

這樣就會形成對孩子的心理高壓、導致心理牴觸,而且,往往是「事倍功半」、「欲速則不達」、甚至是「悔不當初」。

一些孩子雖十分「理解」父母的心情,「一心只讀聖賢書,兩耳不聞窗外事」,可依然是難以達到父母為其確定的目標。

為此,他們或更加努力拚搏,或出走,或為了解除父母的痛苦而一死了之。

因此,家長對子女的期望一方面必須實事求是,符合孩子的發展性向,並尊重子女的合理選擇,符合其實際發展力,所提要求必須讓孩子經過努力能夠達到;另一方面期望面要寬,不要僅局限於孩子智力的發展,或學業成績的提高,更應該期望孩子學會做人,全面發展。

家庭教育中培養孩子創造性思維的策略

第一,珍惜孩子的好奇心

家長要鼓勵孩子發問,並認真回答他們的問題。

一旦他們的好奇心受到你的重視和鼓勵,就會更大膽更高興地去探索並提出問題。

當孩子說出某個與眾不同的想法時,父母要及時給予讚許:「這想法真不錯,連父母也想不出來!」切記不要嘲笑孩子,否則,他們以後不會再開口發問了。

第二,鼓勵孩子大膽思考

一般說來,孩子開始思考問題時是大膽的、自由的、無拘無束的,當然也是經常出現錯誤的,許多家長都習慣於糾正孩子的錯誤;這是應該的,但也要注意,如果糾正過多,管教過嚴,就會使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受到打擊。

久而久之,孩子就會感到自己什麼也不行,只能從成人那裡接受現成的結論。

正確的做法應該是鼓勵孩子大膽思考,如果是新奇的,即使錯了也要鼓勵,因為重要的是培養他們敢于思考和靈活思考的思維方式。

「睡衣要是有根管子通到廁所就好了!」聰明的家長絕對不會對孩子的這種想法,作出這樣的評判:「混蛋,真是懶蟲!」而只會讓孩子去想到「真有那種睡衣就好了。

第三,加強對孩子求異思維(即一個問題多種答案)的訓練

南通至善教育訓練的方式很多,這種訓練所遵循的原則是:教給孩子的課題都是沒有單一固定答案的。

比如可以問孩子:「手都能幹什麼?」回答的功能越多越好。

孩子在自由玩耍時,可給他摺紙、積木、拼圖等需要動腦筋且能夠自由裝卸拆合的玩具,以啟動孩子的思維。

第四,培養孩子開朗、活潑、積極向上的性格

要培養孩子良好的性格,就要讓孩子有自己的主張,自己的事情自己拿主意,不要總是由父母包辦代替。

儘可能鼓勵孩子和他的小夥伴一起玩耍,引導孩子在遊戲中碰到困難時自己去解決,訓練孩子在困難的情況下,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

揭秘家庭教育的五大偽真理

偽真理之一:孩子的性格可以塑造

不完全真相:毫無疑問,孩子的性格會受到外部環境的綜合影響,家庭環境、親子關係等都會成為改變孩子性格的不確定因素。

·更真實的情況:雖然父母的後天影響對孩子的成長非常重要,但是那僅僅是各種影響力的組成部分之一。

而與生俱來的基因的作用,對於孩子的性格差別起到30%-70%的決定作用。

從雙胞胎身上我們不難看出,雖然他們生長在同樣的家庭,有同樣的父母,在同樣的養育方法下長大,擁有同樣的寵物和玩伴,但是他們還是會有不同的外表、神情、性格和愛好。

他們對於從沒有見過的事物有時會表現出極大的反差。

同樣是水從淋浴噴頭中傾瀉而出,可能一個孩子表現出極大的恐懼,而另一個則無動於衷甚至興奮無比。

孩子不是像我們以為的那樣,像一張白紙一樣來到這個世界上。

·我們能怎麼辦:孩子不是粘土,不可能按照模具塑造成大衛或者維納斯。

但是你可以通過教育方式來規範他的行為,指引和影響他處理問題的方法。

沒有孩子生下來就喜歡做家務的,但是我們可以教他如何使房間保持整潔。

即使孩子是天生的莫扎特,也需要你給他接觸音樂和樂器的機會,才能激發他身體內的潛能。

偽真理之二:和孩子一起時間越長,他就越容易成為好孩子

·不完全真相:從給予孩子安全感的角度來講,父母經常陪在孩子身邊,可以讓孩子知道他們是可以依賴的,他可以隨時從父母那裡得到照顧。

這對孩子很有好處。

·更真實的情況:孩子不是不堪一擊的花朵。

他們需要並且完全可以應對外界的環境,而不需要父母不間斷的、無微不至的照料。

專家們認為,父母之外的其他的成年人同樣可以照料好孩子,比如祖父母和細心的保姆。

所以,你不需要一天24小時,一周7天地圍著孩子轉。

此外,你時刻不離的做法,未必能夠換得孩子充足的安全感和依賴感。

在一項測試中,研究人員把年輕的媽媽分為三個組:休了產假後馬上去工作的媽媽,在家工作的媽媽和全職媽媽。

一年後,針對孩子依賴感的測試顯示,孩子依賴程度最低的組是媽媽在家工作的一組。

對於這些孩子來說,只要媽媽在屋裡就可以了,無論她是在打電話、敲電腦、在他面前搖晃奶瓶,還是根本什麼都不做。

很多全職媽媽都會發現,自己一直在家照看孩子,但是一旦孩子開始上幼兒園,就會「忘恩負義」地把媽媽拋在一邊,興高采烈地享受起集體生活來。

·我們能怎麼辦:這件事上沒有非此即彼的簡單答案,每個媽媽都要根據自己的情況,決定到底什麼樣的方式對自己、對孩子最合適。

偽真理之三:父母是孩子最好的榜樣

·不完全真相:理想的父母應該是充滿愛心、樂於幫助別人、給人安全感並且熱心社會公益。

因此,你的孩子也應該以你為榜樣。

·更真實的情況:這其實取決於你如何界定榜樣或模範的定義。

或許你可以做個試驗,比如你大口大口把一些深綠色的樹葉子吃到嘴裡,你孩子是否就跟著吃菠菜?你把你的房間打掃得一塵不染,你孩子的房間或許還是狼藉一片。

很明顯,你怎樣孩子就會怎樣的想法是個謬誤。

不要以為你自己辛勤工作,你的孩子就會看在眼裡、記在心裡,長大了如數效仿。

對於三四歲的孩子來說,你的工作、你的職務、你的工資高低沒有任何意義。

孩子不想也不可能去體會成年人的所謂成功。

也有的父母準備通過堅持不懈的努力,於細微之處見功夫,慢慢成為孩子的榜樣。

嘿嘿,想你父母對你的影響吧。

你有多少事情是按照他們的意願進行的,又做了多少在他們看來「一意孤行」的事情呢?

·我們要說的是:以父母為榜樣是潛移默化的,而不是精心計劃的。

我的爸爸說,在他小的時候,他的父親每晚睡覺前都會問他:「你今天做了什麼好事情啊?」現在,我的爸爸也在這樣問我。

我知道爸爸這樣做的目的是希望我要想著別人,所以當我成為媽媽之後,我會把這個好的傳統繼承下去。

·我們能怎麼辦:你的習慣或者你的技能是無法遺傳的,無論好與壞。

舉個有趣的例子,我媽媽從來不吃蔬菜沙拉,但是我現在卻每頓必吃。

所以,你只要盡力去做就好了,不要太難為自己。

這才是真實的你。

偽真理之四:父母應該給孩子最好的東西

·不完全真相:我們應該盡力使孩子安全和健康。

為此,我們願意不惜一切代價。

看看壁櫥里那些棄之不用的插座保護套和嬰兒監視器,那些都是我們愛的體現。

·更真實的情況:我們正在為孩子花費大量的金錢。

在美國,每年用在孩子身上的支出是3000億美元。

注意是億,不是萬啊!有然後好好想想,孩子真正需要什麼,無論現在還是以後。

然後你要再想想,我們這個物質充足的文明究竟會對孩子有什麼導向。

充斥各處的廣告教給孩子總是在說「我要,我要,我要!」其實,我們真正應該教會孩子的是學會什麼叫做等待。

如果孩子想要什麼,父母就趕緊去買的話,那麼這個孩子就再也感受不到無限期待和一朝擁有的美好滋味了。

溺愛往往還會成為行為問題的催化劑。

越是被嬌慣的孩子,就越容易出現胡吃海塞、發育不良、學習成績差、網癮甚至吸毒的現象。

·我們能怎麼辦:你能夠給孩子的最好的東西,不是能夠從商場買到的。

那些孩子最需要的精神食糧,簡單且無價,比如愛,比如規矩,比如堅定的意志。

偽真理之五:母親比任何人都了解自己的孩子

·不完全真相:當然,你肯定比任何人都清楚孩子更愛吃香蕉還是桃子。

當他擠著眼睛吭哧的時候,你可以準確判斷出他究竟是睏了還是餓了。

這些是不容置疑的。

·更真實的情況:在你充分了解孩子的同時,你也不可辯駁地受到一種力量的限制,那就是主觀偏見。

因為,你很容易被愛蒙蔽雙眼。

你很難像孩子的保姆、老師那樣客觀地看待你的孩子,並且你也不能夠像她們在接觸了很多同齡孩子之後進行橫向比較。

所以,一般來說,旁觀者可以給父母提供更真實的,更有可比性的判斷標準,幫助父母重新認識自己的孩子。

我們經常會下意識地屏蔽掉別人嘴裡的孩子的短處。

而直到更多的人,或者我們信服的人向我們提及這一點的時候,我們才會往心裡去。

記得保姆曾經幾次想我暗示,我的孩子可能在聽力方面有問題,但是我總能以各種理由告訴她「不可能,那只是因為……」但是當孩子體檢時,保健醫生鄭重其事地對我說「您的孩子可能存在聽力障礙」後,我才意識到:的確,他每次看電視的時候都要開很大音量,而我每次跟他說話,都必須像叫喊一樣他才有反應。

當然,促使這條「偽真理」長期成立的另一個原因就是孩子的表現。

我們都知道,孩子是個可愛的小兩面派。

他常常在人前一個樣,回到家裡一個樣。

有的孩子在幼兒園能說會道、任勞任怨,可是回到家裡就又變成了嬌滴滴的小寶寶。

有個孩子在外面膽小、收斂,在家裡卻無法無天。

無論孩子在你面前更可愛還是更頑劣,那都僅僅是他的一個側面。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也是終身的導師

在中國,很多家長以為,只要有結婚證,就可以生孩子,只要有能力生孩子,就以為有能力教育孩子了。可是事實卻是,並不是所有父母都是合格的,相對於孩子,其實父母更需要教育。現如今,有些家長忙著工作,忙著...

科學教育|教育孩子的心理學書籍有哪些?

每個父母都希望自己孩子一出生就能受到良好的呵護,培育,但是要做到這一點其實很難,科學的教育需要了解孩子心理成長規律,再去對症下藥。如果教育好熊孩子?今天小編給大家推薦一些通俗易懂的,關於教育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