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子關係比教育更重要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近期,常常有孩子離家出走的消息牽動人心。

很多人著急之餘也在感嘆:現在的孩子心理承受能力怎麼這麼差?其實,不是孩子的心理承受有問題,而是家長在親子關係的處理上出現了偏差。

很多教育專家都指出:孩子在遇到困難或問題時,第一時間想到的傾訴對象或庇護場所不是父母和家庭而是出走,父母該好好審視自己存在的問題。

在紅樹林心理諮詢中心曾經遇到過這樣一個孩子:他叫明澤,上初中二年級,長得高高大大,身體很壯實,就是看人的時候眼神充滿了警惕和敵意。

明澤是媽媽帶他來做心理諮詢的。

據他媽媽講,明澤在學校和同學都相處不好,常常打架,是屬於受欺負的那一類孩子,已經開始厭學了。

媽媽說什麼孩子也聽不進去,媽媽又著急又心疼孩子,可是不知道怎麼辦才好,所以帶孩子前來諮詢。

通過深入了解,原來明澤和爸爸的關係一直不好,在上初中之前,明澤偶爾還被爸爸打,明澤覺得爸爸看不起自己,總是挑自己的毛病,明澤見到爸爸,就像老鼠見了貓,能躲就躲。

明澤說,爸爸的控制慾望太強了,什麼事不聽爸爸的就一定遭殃,而媽媽似乎有點怕爸爸,只要爸爸一發脾氣,媽媽就不吭聲了。

「孩子和外界的關係模式是從父母那裡學來的,所以孩子和外界的關係不好,根源都來源於和父母的關係模式。

」心理諮詢老師沉默介紹說:「拿明澤來說,他覺得在這個家庭里,沒有人站在自己這一邊,沒有人能保護自己,只能在心裡築起一道道牆,在明澤的心裡,來到我身邊的人就是來傷害我的,尤其是男性。

他和爸爸的關係模式是這樣的敵對關係,他和同學的關係也會複製這種關係模式。

16歲的格格今年上初中三年級,她是典型的學霸。

格格一直和爸爸的關係很鐵,凡事站在爸爸一邊,跟媽媽對著幹。

媽媽帶她來心理諮詢中心的主要原因,是自從上了初中,格格開始每天緊盯著爸爸:查看電話記錄,追蹤爸爸的去向,對爸爸的女同事和女性朋友充滿了敵意。

跟爸爸出去見到女性熟人,格格就會拉長臉,撅著嘴,有時還會說些莫名其妙的話,搞得對方不知所措,爸爸感覺很難堪。

「像格格這樣的問題在很多有女孩子的家庭中出現,也許表現沒有這麼明顯。

而這很可能和爸爸將女兒放在第一位而不是將妻子放在第一位有關。

」沉默分析說:「名義上是女兒,由於父親將女兒放在第一的位置,女兒在實質上充當了妻子的角色,這樣就不難理解為什麼孩子會對和爸爸親近的女同事、女性朋友有那麼多的敵意了。

孩子的問題,往往反映了整個家庭乃至家族的問題,只分析孩子往往事倍功半。

通過多年對青少年的心理研究,沉默發現,很多中國父母在親子關係上發生了倒置。

比如最常見的一種模式:家長著急生氣,動手打人,都是因為孩子不好;只有孩子改變了,家長的感覺才會好,家長的行為才會有所改變。

這是什麼模式呢?小孩模式是:我餓了,媽媽得餵我;我覺得不舒服,都是媽媽的錯。

成人模式是:我餓了,我得去弄飯吃;我覺得不舒服,自己想辦法解決。

媽媽模式是:我餓了,我的孩子會不會也餓了,我得去餵孩子;我感覺不舒服,孩子會不會也難受?我去理解孩子。

不難看出,很多父母的模式其實都是小孩模式。

父母的所作所為儼然是一個孩子,而孩子呢?他們被父母當成了成人。

既然是成人,你要做好你所有的事情,不可以犯錯,這樣就可以哄父母開心了。

可如果什麼事情都做得盡善盡美,那還是孩子嗎?

「這就是一個親子關係倒置的情形,那些依然在使用小孩模式的父母們應該及時切換到成人模式,切換到媽媽模式。

在家庭教育中,正常的親子關係是根基,這個根基沒打好,其他一切都無從談起了。

」沉默說。

(記者 苗青)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