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在小學時期養成這6個好習慣,終生受益!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有些家長意識到孩子定性不足,做事拖拉等問題,卻苦於沒有針對性方法去糾正孩子。
其實著名教育家葉聖陶說過:「什麼是教育?簡單一句話,就是養成良好的習慣。
」如果孩子在小學時期養成六個好習慣,往往能夠潛移默化地改掉壞毛病,將令孩子終生受益。
1獨立做事的能力
現代父母喜歡為孩子包辦一切,生怕孩子走彎路,吃苦頭。
其實孩子越早獨立做事,越能夠鍛鍊他日後的學習能力,這是最樸素、也是最有效的教育方式。
在孩子小學階段,鼓勵孩子洗碗、整理房間雜物、疊衣服等生活小事,都能增強他的動手能力。
這些微不足道的小事,是教育的重中之重,可以讓孩子產生獨立意識和自我責任感。
2講禮貌的行為舉止
做好父母,自然不能忽視孩子的精神品格。
一個講禮貌的孩子,更能收穫到他人的尊重和肯定,這是孩子在小學時期最渴望的認同感。
家長要切記,孩子最初以父母為榜樣,不管身處何處,你的禮貌行為都將影響孩子。
著名主持人楊瀾曾經在孩子面前和丈夫吵架,不自覺說出一些不雅的話語。
當他們意識到這對孩子造成心靈傷害時,便立刻在孩子面前誠懇地做檢討,安撫孩子的心,消除孩子對不文明言談的效仿心理。
此外,孩子不文明的語言一般都來源於周圍的環境,要想讓孩子成為一個文明禮貌的人,家長也要凈化孩子周圍的語言環境。
3樂觀的生活態度
樂觀的生活態度其實是一種強大的逆商(AQ,來自英文AdversityQuotient)。
千萬不要小看孩子的感知能力,孩子在成長階段更敏感,稍稍不稱心,就能擊垮他們的自信心。
家長在生活中應當多關心孩子的情緒變化,如果能在孩子遇到挫折時,及時送上關懷和安慰,教育孩子學會堅強面對,鼓勵孩子樂觀對待錯誤和挫折,孩子就有可能變得「精神強大」!
4感恩他人
沒有任何人對自己所做的善事是理所當然的。
教育孩子在得到幫助時,懂得感恩,將讓他明白以平等的眼光看待每一個生命,尊重每一份平凡的普通的勞動,也更加尊重自己。
只有懂得感恩的人,他的一生才會減少許多抱怨。
教孩子學會感恩還應該從生活的每一個細節開始,如教育學生主動幫助老師擦黑板,對師長有禮貌,理解父母,為父母分憂……家長要著重培養孩子的感恩意識,使他們「吃水不忘掘井人」,也懂得付出的意義。
5把握、規劃時間
為什麼孩子總是做事磨蹭?往往是因為他們沒有意識到時間的重要性。
不管是學業還是生活,家長應當引導孩子珍惜時間,提高效率,同時教導孩子分清主次、輕重緩急,更好地分配時間。
做事有計劃的人才會贏得信任,不至於臨時抱佛腳。
有些孩子每次考試前就一團亂麻,做作業時三心二意,零用錢花不到月底就一分不剩……當孩子有這方面的壞毛病時,一定教會他懂得計劃時間的重要性。
不妨讓孩子在睡前梳理好第二天的日程,讓孩子抄在便利貼上方便執行。
6「物權意識」
幫孩子建立物權意識,區分自我和他人的界限。
告訴孩子:「自己的東西可以自己支配,可是別人的東西不能拿。
如果想要拿別人的東西,一定要徵求別人的同意,不能偷偷拿,也不能明著搶。
」孩子會偷偷拿大人的錢去買東西,看到其他同學的玩具,孩子可能會「順手」拿回家。
這正是孩子沒有物權意識造成的,爸爸媽媽要幫助孩子承擔責任。
當孩子喜歡拿別人的東西時,不要輕易界定孩子是小偷,請先幫助他分清楚:物品是有私人和公共的。
對私人物品,不能亂碰;對公共物品,從哪裡拿的要放回哪裡,誰先拿到誰先使用,後來者就要學會等待。
中國當代作家馮唐說:「成功沒有捷徑,但需要一些好習慣。
」的確,如果將人的各種命運分解、揉碎,試圖從中找出一些規律的話,那麼良好的習慣,敢於抓住際遇的勇氣是比天賦更為重要的東西。
而幼年是養成好習慣的最佳時期,這時的孩子就像一張白紙,如果能在家長的引導下養成好習慣,就能在這張白紙上慢慢展現美妙的圖畫,而不是亂七八糟的筆劃。
聽說,這樣的孩子和老師更配哦!
開學了,很多家長,尤其是新生家長都擔心孩子在學校表現不好,擔心老師不喜歡自己的孩子,因此頻頻在班級微信群向老師問長問短,爭著跟老師溝通。其實,如果在家庭教育中引導孩子做到以下幾點,孩子在學校一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