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好心」 對孩子的成長真有好處嗎?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傍晚時分,接到朋友的電話,訴說她的煩惱:「女兒五年級,今天她和一位交情尚好的家長交流,才知女兒班級其他家長都已在為孩子的小升初備戰了,班裡大部分孩子都報了課外輔導班,朋友開始還不覺得怎樣,但被這位同學家長好心地告誡後,立刻不淡定了……」交談了近半個小時,這位自詡為「神經大條」的媽媽終於又回歸了以往的自己:會關注小升初,但不會由此而迫使女兒去上一大堆的課外班,選擇適合孩子的方式,迎接生命中的又一個挑戰。

不由得想起了前幾天另外一位媽媽的詢問:「我家大寶快四歲了,還有一個月二寶出生,我想讓大寶自己睡覺,可是奶奶不同意,為了說服我,把我媽、我姑姑都動員上了,我被她們說的也沒了主意,到底要不要讓大寶自己單獨睡覺呢?……」類似的情形,似乎每天都在生活中發生。

身為家長的我們,總會因為身邊的親人朋友的」好心「而陷入惶恐不安的狀態,這樣的狀況可不只是中國家長的專利哦。

榮獲2004年美國凱迪克銀獎的繪本《阿文的小毯子》,作者凱文·亨克斯塑造了一位栩栩如生的特別愛管別人家閒事的形象——阿文家的鄰居阿嬸。

阿嬸很關心阿文,在她眼裡已經長大了的阿文還寸步不離小毯子著實令大人匪夷所思,而愛著阿文的爸爸媽媽也因為鄰居阿嬸的一句堂而皇之的說法:「阿文長大了!」成為強硬命令孩子的父母。

為了讓阿文丟棄他所喜歡的那條在大人眼裡一文不值的小毯子,大人們不惜採用哄騙(毛毯小精靈)、操控(泡醋)的方式迫使阿文捨棄,殊不知就是在這樣貌似正確的、好心的、「愛」的干涉下,一點點地侵蝕著孩子自我認識、自我成長的快樂與美好,或許我們每個成人就是在這樣不被理解、粗暴干涉的體驗中,慢慢地戴上了「長大」的面具。

很多時候,成人是站在自己的角度看待孩子,是用成人的標準判斷孩子的喜好,甚至會依據自己是否看得順眼,而要求孩子丟棄所愛,孩子還不能完整地表達自己的情感、自己的意願,否則就會被冠上」不聽話!「的大帽子。

「不聽話」猶如一道魔咒,箍著孩子的天然成長,也箍住成人發現的眼睛,體察的心。

大人可以像個孩子,孩子則不可以像個大人。

孩子的喜愛或許很奇怪,比如阿文和他的小毯子。

但對孩子而言,那個所喜愛的物件是他親密忠實的同伴,是有溫度有深意的主體,是陪伴他度過每一個獨處時刻的幸福,是孩子世界裡獨一無二的存在,傾注著孩子無限的深情。

或許我們不曾想過,無論怎樣增進親子感情,怎樣貼近孩子的內心世界,都有成人所不能領略到的屬於孩子的星空,孩子需要有「安慰物」陪他們一起長大,而「安慰物」是為孩子提供安全感的 「依靠 」,是孩子們成長過程中不可或缺的「 朋友」。

在孩子的想像世界裡,他的「朋友們」也需要他,就像阿文的小毯子,和阿文彼此需要,當爸爸媽媽和阿嬸命令阿文放棄小毯子時,其實也是在逼迫阿文背棄他的朋友,這是在切斷阿文與小毯子間的那種相親相愛的手足關係啊!對於剛剛懂得與自己、與他人、與環境建立聯繫的孩子來說,這樣的切斷,割裂的是孩子與世界建立友善關係的意圖,割捨的是孩子體驗生活的勇氣。

為什麼信息在越來越發達,學識越來越高的今天,很多家長仍然如《阿文的小毯子》中的爸爸媽媽那樣,容易被別人牽著走,輕易改變自己的心境?究其原因是源於愛背後的恐懼與期待!所有的父母都愛著自己的孩子,總希望自己的每一個選擇,或者決定,對孩子都是好的,只是這個「好」是否符合自己孩子的特點,是否真的是從孩子的發展出發?孩子的「長大」是其內在生命人格的成長,既不會因為大人的強制干涉產生,亦不會因人為的包裝而決定,它需要孩子真真切切地面對現實,在生活中體驗積累,這是成長過程中必須練習的功課,父母需要用開放的心態、堅定的目光,支持與陪伴孩子經歷過程中的每一個挑戰與考驗,在不停地適應隨成長而來的變化中實現自我蛻變。

親子教育的最高境界是擁有一雙善於發現的眼睛,幫助孩子發現自我優勢,獲得一份真正的志趣。

人生是一場單程旅行,旅程中有困惑、迷茫和焦慮,但無論何時仍需要堅定自己的教育主張與觀點,它是家庭的根基,在給予父母內在力量的同時,也滋養著孩子的心靈,讓他們在未來廣闊的世界裡,找到自己真正的志趣所在。

擁有了真正的志趣,學習、成長就不再只是為了一份工作、一個謀生手段、一項經濟來源,它更像是一個人一生提綱挈領的靈魂,總有夢想的激情和前進的動力。

面對教育干擾,你會怎麼做?不妨像《阿文的小毯子》中阿文的爸爸媽媽那樣,深深地愛著阿文,雖然過程中伴隨著許多疑慮,偶或也會有迷失,聽別人的建議做點什麼,但卻不那麼緊迫逼人。

當命令、強制行不通的時候,爸爸媽媽還是相信了自己的力量,當那條破舊的、有味道的小毯子變成了媽媽手中一條一條的小手帕,當小手帕成為阿文生活中隨處可見的夥伴時,方便的不只是阿文的生活,飛揚的是阿文滿足的喜悅,同時還緊緊地連接起阿文和爸爸媽媽愛的通道。

當成人以照顧心靈需要的方式來陪伴孩子,孩子才能相信,成長的傷痛,不那麼可怕,也不那麼難過,在一次次嘗試中歷練,成長的不只是孩子,還有父母。

本文作者:邵珺,悠貝閱讀學院執行院長。

一位勤思考、愛學習、喜分享的文藝女中年。

「希望我的原創分享,給你的育兒生活以溫暖陪伴。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自由的孩子最自覺

我們經常會為自覺的孩子感到自豪,那麼怎麼樣讓孩子最自覺呢?這個問題估計困惱了很多家長其實我們大人跟小孩一樣,都喜歡自由,追求自由,如果大人有人干涉你的 自由,那你是不是很不喜歡。小孩子給了他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