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31個敏感時期,錯過後悔憾一生(2)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11.色彩敏感期 3-4歲

特點:開始對色彩產生感覺和認識,開始在生活中不斷尋找不同的色彩。

人類認知的發展正是從感覺訓練開始的。

建議:給孩子提供多彩的顏料,和孩子一起塗鴉。

12.邏輯思維敏感期 3-5歲

特點:不斷追問「為什麼?」「天為什麼黑了?」「為什麼會下雨?」「小朋友為什麼要上幼兒園?」等等。

這些問題總是讓家長感到應接不暇,可是孩子卻不管不顧地打破沙鍋問到底。

當我們一次一次地給孩子解答時,孩子開始出現了邏輯思維。

孩子正是通過這樣一問一答,在認識客觀世界的同時也發展了思維能力。

建議:保護好孩子這份珍貴的好奇心,如果家長不能回答的問題,可以和孩子一起學習,這時家裡有一套百科全書是非常重要的,因為這時認知的速度是事半功倍的。

13.剪、貼、塗等等動手敏感期3-4歲

特點:孩子從這時開始真正有意識地使用工具,這又是大多數孩子建構專注品格的最好機會。

無論在教室里還是家裡,只要有充分的材料,孩子們都非常樂意選擇剪、貼、塗等等這些工作。

從身體發展的角度來看,這也是孩子訓練小手肌肉和手眼協調的一項重要工作。

建議:家長要做的,就是給孩子提供所需的材料,並儘量不要打擾專心工作的孩子。

14.藏、占有敏感期 3-4歲

特點:開始強烈地感覺占有、支配自己所屬物的快樂。

孩子只有在完全的擁有物質並可以自由支配時,才可能去探索物質背後的精神,才可能超越於對物質的占有。

而當這些物品的所有權完全屬於孩子自己時,交換就開始了。

與此同時,也就拉開了人際關係的序幕。

建議:給孩子提供一個獨立的空間,比如一個屬於孩子自己的房間或者區域。

在你進入他的房間或者區域時,一定要徵得孩子的同意,尊重孩子的空間。

15.執拗敏感期 3歲-4歲

特點:同自我意識的敏感期一樣,這個敏感期對家長比較挑戰!

3歲至4歲的幼兒進入執拗的敏感期,有些孩子在快3歲就提前進入這一敏感期。

表現為事事得依他的想法和意圖去辦,否則情緒就會產生劇烈變化,發脾氣,哭,鬧。

這時家長和老師要給孩子足夠的耐心和關照,也要學會一些安撫的技巧。

兒童執拗的敏感期,可能來源於秩序感。

在建構秩序感這一特殊品質時,兒童的過分需求常常被認為是「任性」和「胡鬧」,但我們覺得,用「執拗」這一概念來得更準確一些。

兒童在這一時期常常難以變通,有時會到難以理喻的地步。

我們並不知道它的真正原因,但我們確切知道,兒童的心理活動一定是有秩序的,當他沒有超越這種秩序時,就會嚴格地執行它。

建議:解決兒童的執拗問題,關鍵要理解和變通。

理解不是特別難,但變通需要智慧和技巧。

只有變通得好,才能成功解決問題,才有隨之而來的快樂。

怎樣掌握變通的技巧是我們一直研究的課題。

要注意的是,幼兒對秩序的要求起初並未達到執拗的程度,一開始他會不安、哭鬧,隨著自我的逐漸形成,他將這一秩序上升到意識層面,才開始變得執拗、不妥協。

16.追求完美敏感期 3.5歲-4.5歲

特點:孩子做事情要求完美,端水時灑出一滴就很痛苦;吃的蘋果上不能有斑點;廁所白色的便盆不能有任何黃漬;衣服不能少扣子等等。

接著又上升到對規則的要求:我遵守規則你也必須遵守,人人都要遵守;香蕉皮必須扔到垃圾桶里,沒有垃圾桶就必須拿著;紅燈亮了,即使馬路上一輛車、一個人沒有也不能過馬路,已經過了必須退回來,退回來也不行,誰叫你這樣做了!

建議:依然是尊重孩子!這時不要在意孩子一定要吃一個整個的餅子是否能吃掉,是否會成為他浪費的喜歡,等等,孩子的問題不要擴大化,在什麼時間只針對什麼事。

17.詛咒的敏感期 3歲-5歲

特點:「臭屁股蛋」、「屎巴巴」、「打死你」、「把你踢死去」,這些聽上去既不文明又有些可怕的言辭,總是出自這個年齡段孩子的嘴裡。

因為孩子在這時發現語言是有力量的,而最能表現力量的話語就是詛咒,而且成人反應越強烈,孩子就越喜歡說。

建議:忽略、淡化!不要在意孩子的語言,這並不是他真的想表達的,慢慢等待這個階段過去。

18.打聽出生敏感期 4-5歲

特點:孩子往往在這個時期開始詢問自己從何處來,並且一遍又一遍地問。

成人的回答不能有一絲的馬虎,因為這是孩子安全感最早的來源,也是人類最古老的一個哲學問題:我從哪裡來?

建議:家長們認真地拿出百科全書,將生命形成的全部過程科學地講給孩子聽。

19.人際關係敏感期 4.5歲-6歲

特點:從一對一交換玩具和食物開始,到尋找相同情趣的夥伴並開始相互依戀,從和許多小朋友玩到只和一兩個小朋友交往,孩子自己經歷了人際交往的全過程,而這種交往智能是與生俱來的。

建議:家長可以給一些人際關係相處方法的引導,不過身教大於言傳。

20.婚姻敏感期 4歲-5歲

特點:在人際關係敏感期後,孩子便真正展開了婚姻的敏感期。

最早的時候孩子會想要和爸爸、媽媽「結婚」。

之後,他們就會「愛上」自己的老師或者其他的成人。

一直到5歲左右,他們才會「愛上」一個小夥伴,比如只給自己喜歡的孩子分享好吃的東西,而且經常在一起玩,產生矛盾時也不願意讓其他人干預等等。

總之,他們想擁有屬於自己的空間。

建議:無論孩子想結多少次婚,喜歡多少朋友,家長都一定要給孩子自由的空間。

【本文由「愛棟棟-劉南洋帳號」發布,2017年01月13日】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