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當爸媽都要「持證上崗」,哪有什麼熊孩子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熊孩子」原指不懂事、愛胡鬧的小孩子,通常是一種暱稱。

但是,近年來,已成為千夫所指的蠻橫、缺乏教養的孩子。

▲ 演員何冰在節目上念寫給孩子的信

如今社會的「熊孩子」、「小霸王」越來越多,每一個熊孩子的背後都站著 1個到N多個熊家長。

與其怪罪老師,不如立法教育家長。

前段時間兩會期間,全國政協委員、「玻璃大王」曹德旺在兩會上,建議制定《家長教育法》:政府出經費構建培訓教育家長的社會體系;大專院校開設家長教育專業;家長要經過培訓「持證上崗」等等。

同時,民法總則草案提請四審,限制民事行為能力年齡還是下調至6歲。

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的年齡下限下調,意味著什麼?

舉個例子:假如該草案通過了,你家一個不滿10周歲的親戚家熊孩子,到你家來把你的香奈兒口紅折斷了,摔壞了你的TOM Ford腮紅和 nars雙色眼影……你可以向熊孩子的父母要求賠償,並且他們不能以孩子不滿十周歲,無民事行為能力為由,拒絕賠償。

熊孩子之惡是什麼?

與孩子調皮愛胡鬧的性子不一樣的是,熊孩子的行為帶著性格中的「惡」。

2013年的重慶女孩摔嬰案,10歲女孩李某在電梯裡對1歲半男孩拳打腳踢,並扔下25樓。

事件發生後,李某的父親向男孩一家道歉,並解釋,女兒在電梯裡對男孩拳打腳踢,是因為想逗男孩笑,只是不懂表達。

這幾個月,熊孩子用飛石砸高鐵、在鋼軌上擺石頭、在鐵軌上比膽量,一次又一次地造成火車逼停、高鐵逼停事件。

孩子的家長和網友們紛紛為熊孩子開脫:「那麼小的孩子,心智都沒成熟,根本不知道死亡是怎麼回事!」而熊孩子卻表示:「很好玩、很刺激。

無論是孩子砸了親戚家價值數萬元的手辦模型,還是高樓砸物砸出了人命。

總有一種聲音說:「孩子還小,不懂事。

沒錯,孩子還小不懂事。

他們無法分辨電腦文件的價值、名牌化妝品的價值,所以無心毀壞,他們的閱歷、心智還不足以意識到死亡、生命意味著什麼,所以犯下大錯。

但是,熊孩子敢隨便挪用別人的物品,不清楚界限,這是禮貌問題;想幹嘛就幹嘛,藐視公共規則,這是素養問題;以自我為中心,得不到滿足就對長輩發脾氣、甚至打長輩,這是教育失當的問題。

教育界的朋友總是說,如果孩子出了問題,大概家庭和老師都有問題,否則,孩子本身是不會有問題的。

孩子沒教養,就是父母沒教養

中國父母的普遍心態是:「只要有結婚證,就可以生孩子;只要有能力生孩子,就有能力教育孩子。

小時候,班上有一個特別調皮的「霸王」同學,和同學爭執時,用椅子敲破了同學的頭。

老師要求見家長,家長在辦公室對他一頓訓斥:「你再這麼皮,我就馬上把你綁回家,打斷你的腿!」

霸王不說話,頭扭來扭去看窗外。

「現在我要你馬上向同學道歉!」霸王扭扭身體,很敷衍地說:「對不起咯。

可想而知,家長一走,他又會恢復原貌。

他喜歡欺負班上一位從外地轉學來的女生。

比如,往她抽屜里扔死老鼠,在她離開座位時把她的書包扔到樓下,下樓梯的時候忽然在身後推她一把……

女生的同桌看不慣這種行為,就把這一欺凌行為告訴了老師。

結果,這個同桌女生在放學路上,被惡霸男同學和他叫來的幾個高年級男生圍堵在路上,罵了女生一頓,並把她的褲子脫了。

事情鬧大了,女生家長鬧到校長處,要求給予男生處分。

男生奶奶跑去女生家樓下罵街,各種難聽的話不堪入耳。

最後,因為男生的舅舅是副校長,學校並沒有把他怎麼樣,道了歉,寫了檢討書。

最後,女生轉學到了別的學校。

前幾年同學聚會時,卻聽說這位男同學18歲就進監獄了。

初中畢業後的他,靠著家裡關係找了一份不錯的工作,卻不務正業還欠下不少賭債。

最後,夥同另一人,綁架勒索了一個家境優渥的小男孩,被判入獄,至今還沒出來。

為什麼家長呵斥沒用?因為小孩子很清楚爸媽就是喊叫兩聲,不是喊給他聽,只是糊弄旁邊的人表示我們有管孩子,實際上對他沒有影響,所以呵斥當然沒有用。

爸爸要管孩子,媽媽卻護著:「他這麼小,懂什麼呀?」

奶奶又會站出來說話:「不能打,長大了他就懂事了!」這樣的孩子當然是「教不了」啦!因為他全無是非觀念,而且時時有「保護傘」和「避難所」,其後果不僅孩子性格扭曲,有時還會造成家庭不睦。

但是,隨著孩子的年齡增大,他所接觸到的世界也就越大,他的「自我」也就越強,距離家庭也就越遠,家長所能施加的影響也就越有限。

你不教育孩子,這個世界會狠狠教育他。

父母生活的界限,就是孩子受教育的界限

盧梭曾說:「我們不是為了懲罰孩子而懲罰孩子,應該使他們覺得這些懲罰正是他們不良行為的自然結果。

中國式家長在「熊孩子」惹禍後,為了面子或為了逃避責任,總是一味地幫孩子隱瞞事實。

看過一個新聞,一對雙胞胎兄弟因為貪玩,把同學的悠悠球拿回家裡了。

同學回家跟媽媽說了,並打電話告訴了雙胞胎兄弟的媽媽。

雙胞胎媽媽認為自己的孩子並沒有拿走同學的悠悠球,雙胞胎兄弟也不承認。

更有趣的是,他們把悠悠球帶回了學校,弟弟偷偷把悠悠球放到另一個同學的書包里,哥哥故意帶著同學去「找回」了悠悠球。

而國外一對父子在逛超市時,小男孩偷拿了一條巧克力,父親發現後,是這樣處理的。

現在的孩子受網絡、電視和周邊環境的影響很容易養成很多不良習慣,更有甚者出現了很強的逆反心理,管教後不但不管用而且還變本加厲。

很多家長對「快樂教育」存在一個誤區——對孩子有求必應,並認為懲戒就是一種粗暴的教育方式,其實更好的做法是對孩子進行「界限教育」。

首先,家長必須成為「有原則的父母」。

很多家長覺得教育孩子累,是因為他們總希望替孩子負責。

如果,孩子犯錯誤時,父母總是對他們持寬容的態度,時間久了,孩子就缺乏對是非對錯的認識。

父母雙方,可以嘗試「管理原則的爸爸」+「善於談心的媽媽」這種模式,不僅能對孩子的行為進行管理,還能進行及時的溝通。

不能因為媽媽的心軟、奶奶的溺愛而包庇孩子的錯誤行為。

其次,確定生活的原則、界限。

在生活中,形成固定的原則、規範,對一個孩子的影響非常重要。

界限內,家長與孩子享有絕對的自由,不是「一切都圍繞孩子」。

但形成的界限和規範,卻需要家長與孩子一同遵守,比如:大人說話,小孩子不能打斷;吃飯時,家長不能看手機,孩子不能看電視等。

再者,正確認識「懲戒」。

鼓勵和懲戒都是反饋的一種,是鼓勵孩子向期待的方向前進的手段。

當孩子做錯了事情時,需要讓他懂得,做錯某件事是需要為自己的行為負責的,甚至有些大錯需要付出代價。

比如偷錢、不做作業。

沒有足夠的懲戒,孩子更可能傾向於倒向惡劣的行徑。

懲罰的方式可以有很多種,禁足、沒收點心、沒收玩具、要求背書等,並非人們常常認為的打耳光、打屁股等棍棒懲罰。

在家庭里,父母能留給孩子最寶貴的財富不是一張存摺、一輛車子或者一張房產證,而是立足社會的教養。

內容來源:豐盛榜(微信號:fshtopmall)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不凶不吼不嬌不慣 正面管教「熊」孩子

■名詞解釋:正面管教以個體心理學先驅阿爾弗雷德·阿德勒和魯道夫·德雷克斯的心理學思想為基礎,由美國教育學家簡·尼爾森博士和臨床家庭治療師琳洛特共同開發的教育模型。「正面管教」不直接面對孩子,而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