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份的尾巴,有這麼一群熊孩子讓你傷透腦筋!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後天就是六一兒童節了,在這個臨近孩子狂歡日的時候也有這麼幾個熊孩子讓人傷透腦筋。

看看五月份這些上了新聞的熊孩子們!

5月25日傍晚7點剛過,家住沙坪壩的楊女士約了幾個好友一起聚餐。

幾個人圍在火鍋前聊天,還沒吃多久,突然有什麼東西從楊女士頭頂飛過,直接落進了鍋里。

一時間,火鍋就如同「爆炸」了一樣,滾燙的湯汁四處飛濺。

定眼一看原來是一個小皮球,原來當時有幾個小孩子在餐館門口玩,這個小皮球就是其中一個小男孩踢進來的,不偏不倚正好落進了火鍋里。

熊孩子這個物種一般都是傷人1000再自傷800,5月26日20時53分,沙坪壩虎溪消防中隊接到報警,稱有一名小孩被家中的洗衣機卡住,讓消防官兵幫忙解救。

「鄰居家的小孩腳被卡在洗衣機里了,下半身動彈不得,哭得厲害,請求你們消防隊快過來幫忙。

」讓小編哭笑不得的是出事地點都是沙坪壩,小編嚴重懷疑是不是同一撥的熊孩子。

有的熊孩子是傷人傷身,而有的熊孩子則是傷人傷心,正所謂「五陵年少爭纏頭,一曲紅綃不知數」,白居易的這句詩,原本是形容富家子弟為博歌女芳心一擲千金的,可如今似乎也可用來形容某些小孩對網絡主播的「瘋狂」打賞。

5月27日家住海口的李女士發現自己的四萬元存款全部被自己12歲的兒子去打賞遊戲主播了,李女士是一名環衛工人,辛辛苦苦攢下的4萬元辛苦錢,卻被自己的熊兒子折騰光了這讓李女士欲哭無淚。

此事被曝光後,當事遊戲主播願退還個人所得,涉事直播平台客服表示「不支持退款行為,但會將該情況向領導反映」。

最新消息是,打賞款已退回。

作為90後的編,簡直無法理解現在的熊孩子的節奏。

那麼,這麼多熊孩子到底是怎麼來的?

獨生子女惹的禍?

去年一篇《不敢死,不敢窮,不敢遠嫁,因為爸媽只有你》的文章在網上走紅,戳中很多人心窩。

「獨生子女」再次引起討論。

根據數據顯示2005年全國30歲以下人口中終身獨生子女數量為1.5億人,也就意味著很多獨生子女已經成為了父母。

獨生子女在一些人眼裡的確是集萬千寵愛於一身的幸運兒。

父母甚至包括爺爺奶奶、姥姥姥爺只有這一個寶貝。

而事實上,這種獨享的愛既是一份財富,更是一種風險。

獨生子女一旦當上父母,首先面對的就是教育風險。

雖然說起來獨生子女獨享了父母的愛和教育投資,可能享受到更加優越的教育資源,但是往往會陷入「獨子難教」的困境。

獨生子女的小孩子就意味著得到比自己更多的愛,當家裡的長輩目光全部集中在一個小孩子身上的時候往往就造成了教育難點。

其實,小時候孩子的很多行為動作、語言或者情感上的表現都能觀察出是否再向有利的方向發展,及時有效的教育才能讓小孩子正確的成長。

而不負責任的家長對待自己孩子的態度就是老師說不得,七大姑八大姨管不得,最後的結果當然是小孩子變成熊孩子最後成為小惡魔。

而且,熊孩子的探索慾望永遠不可能完全得以滿足,熊孩子也並不愚蠢,他當然知道什麼是「底線」和「禁區」但是仍想嘗試看看自己的哭鬧是否能達到目的,當偶爾的耍賴成為常態,哭鬧絕食成為對抗父母管教的武器,那麼恭喜你,你家孩子已經成為了熊孩子。

網絡毒害了你家娃?

越來越多的熊孩子發展成了「手機黨」,當然作為父母肯定是沒起到好作用。

因此,網絡就成為了教壞你家孩子的助手十一。

影響著我們的網際網路也同樣影響著我們的下一代,當你發現跟你對機「王者農藥」的都是小學生的時候,當你發現網絡流行語熊孩子比你還說的6的時候,當你發現熊孩子比你的表情包還豐富的時候,你有沒有想過熊孩子已經成為了網絡最為活躍的使用者。

在除了享受到網絡帶來的便利,熊孩子們同時也面臨著網絡低俗信息帶來的巨大誘惑和威脅。

據調查,青少年是受到網絡低俗信息危害最大的潛在群體?國際上對青少年指年齡為9~19歲的人群,恰好包含了我國的中小學多個年級的學齡少年。

也就是我們嘴裡的熊孩子。

那麼網絡低俗對這些孩子的心理有什麼危害?

熊孩子一般都具有強烈的好奇心與求知慾,沒有什麼是非辨別能力,因此對於網絡上的一些低俗信息難以作出正確的判斷。

有時不免會把其中的某些低俗行為引為時尚而在同伴中炫耀,不僅自身受到低俗侵襲,還會讓身邊的夥伴連帶受到不利影響。

有時,熊孩子會迷失現實與虛擬的界線,在心理上,失去對有危害行為的警戒線,在危害自身健康的同時甚至發生犯罪行為。

事實上,即使是成年人,當面對網絡上入浩瀚煙海一般的各種信息時,也難免會做出不合理的價值分析和判斷。

更何況是這些還在求知階段、價值觀尚不成熟的孩子。

正值逆反心理的熊孩子更是對網絡過格的行為特別認可,網絡上的繁雜的信息正好迎合了他們反叛、追求個性的要求。

事實上,低俗信息通常與傳統的價值觀相違背,且比較刺激,因此即使知道某些信息會有不好的影響,但為了彰顯自己的獨立性,引起更多的關注,有些熊孩子還是會沉溺其中,從而習得混亂的價值觀,並對不良行為失去判斷力。

動畫片不能瞎看你知道嗎?

動畫片在孩子的生活中一直占據著重要的位置,但是近年來動畫片的走向已不再是「唯美公主與正義王子」的童話故事,而是摻雜了很多的「刀槍血腥」以及「哭爹喊娘」等語言暴力。

孩子模仿動畫造成的傷己傷人事件的案例數不勝數......微博上曾有人統計稱:在《喜羊羊與灰太狼》中,灰太狼被平底鍋砸過9544次,被抓過1380次,喜羊羊被煮過839次,被電過1755次。

《熊出沒》曾在十分鐘的時間內,爆粗口21次,其中包括「見鬼」、「臭狗熊」、「去死」、「笨蛋」等不雅用語。

如果按照美國對兒童電視節目的分級制,《熊出沒》因為存在如炸彈、電鋸、打鬥等內容,應該被設置為TV14級,即不適合14歲以下兒童觀看。

早在2014年,中國科學院腦科學博士陸宇斐推出了首個民間兒童影視劇分級制度。

根據該分級標準,10部熱播的兒童影視劇的級別如下:

1.《熊出沒》——適合10歲以上兒童

2.《百變豬豬俠》——適合7歲以上兒童

3.《巴啦啦小魔仙》——適合10歲以上兒童

4.《喜羊羊與灰太狼》——適合7歲以上兒童

5.《大頭兒子和小頭爸爸》——適合2歲以上兒童

6.《麥兜響噹噹》——適合2歲以上兒童

7.《洛克王國》——適合10歲以上兒童

8.《賽爾號》——適合10歲以上兒童

9.《摩爾莊園》——適合7歲以上兒童

10.《爸爸去哪兒》——適合2歲以上兒童

因為小孩子對於動畫片有著較強的模仿能力,所以家長在選擇動畫片一定要慎重,對於那些有暴力行為或者危險場景的動畫片應少看,加以限制。

可以選擇一些相對現實一些的動畫片。

而動畫片中一些惡作劇、撒謊、不勞而獲、幸災樂禍等片段,孩子不懂事,沒有價值判斷和道德判斷,容易模仿,又不知道後果如何,所以家長要注意對孩子的教育,告知傷害性後果。

孩子的模仿內容需要家長積極正面的引導,告訴孩子哪些是可以模仿,哪些是危險的,不可以做。

要讓孩子明白虛擬和現實是有區別的。

而在給小孩看動畫片時,家長最好事先看一遍,進行挑選。

將有暴力情節等幼兒不宜的過濾掉,選擇充滿童趣、畫面穩定的動畫片。

如果沒有時間提前把關,家長在幼兒觀看時一定要陪同。

「你真是個大白痴」,「我要變成奧特曼打死你」,當發現孩子從動畫片里學來罵人、暴力等不當行為時,一定要及時糾正、教育。

還要注意在看到一些不好的事情時,一些熊孩子不會說但是會記在心裡。

對熊孩子加強安全教育,最好形象地演示出來。

這個年齡段的小孩還不能明確分清影視劇中的虛擬世界和現實世界,也是好奇心最強、最喜歡模仿的時候。

家長最好舉例子,讓熊孩子更容易認識到自己的行為是錯誤的。

當然,熊孩子養成記也不見得光是這幾點的形成,根據小編調查可能還有性格因素、和生育因素。

當然,這屬於先天的小編沒辦法總結。

而這篇總結可能也是小編的一些拙見,各位家長也只能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了,最後小編提前祝所有小朋友兒童節快樂!

文|四丸

編輯|王詩文

精彩回顧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盤點被動畫片毒害的孩子,悲劇幾時休?

動畫片能救人,也能殺人,主要是看動畫片宣揚的是正面還是反面的東西,但是,國內很多動畫片負面畫面充斥,成人化、低俗、暴力……現象很多!今天,幼兒教育專家小編給大家盤點被動畫片毒害的孩子們導致的悲劇...

孩子深受動畫片的毒害 父母應該怎麼做?

《成都4歲小孩看動畫片 張口閉口「去死吧」》,當塞卡看到這個新聞的第一反應是動畫片害得我們的孩子不淺啊。新聞中說,市民趙女士最近發現4歲的兒子多多(化名)滿嘴髒話,如「見鬼」「臭狗熊」「去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