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種疼痛叫兒童皰疹性咽峽炎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每到夏秋季節,醫院兒科的皰疹性咽峽炎患兒便多起來了。

患兒常常表現為突發高熱、哭鬧等,甚至體溫衝破40℃以上,「來勢洶洶」的病情讓家長擔心不已。

其實,預防比治療更重要,聽聽專家怎麼說。

1

突起症狀發熱和咽喉痛

對於成人而言,嘴裡生一個潰瘍帶來的疼痛感,就讓很多人不思飲食。

患有兒童皰疹性咽峽炎的孩子,會起滿嘴的水泡和潰瘍。

對此,銀川市婦幼保健院兒內科醫生張燕介紹說:「所以我們經常告訴家長,此類傳染性疾病預防比治療更重要,孩子太受罪了。

張燕介紹說,皰疹性咽峽炎是由腸道病毒引起的疾病,特徵為突起發熱和咽喉痛,起病2~4天,內口腔黏膜出現灰白色皰疹,四周圍有紅暈,多見於扁桃體前部,但也可位於軟齶、扁桃體、齶垂、舌部等,在發病後的24小時內,水皰破潰變為淺潰瘍,多在1~5天內癒合。

「急性發熱、咽部皰疹是兒童皰疹性咽峽炎的典型表現,多見於3~10歲的兒童,常發於夏秋季,潛伏期3~10天。

高熱會突然發生,並迅速升至39℃~41℃。

2

初期和手足口病相似小心別誤判

和兒童皰疹性咽峽炎一樣,手足口病也會在口腔內起水泡。

但張燕介紹說,這兩種病尤其在患病初期,家長要多多注意,不要誤判影響孩子治療。

「兩者均為腸道病毒感染引起的,但僅於口腔咽齶部位、齶垂的黏膜上或口腔其他部位出現皰疹,可診斷為皰疹性咽峽炎;如果手、足、臀、膝關節、肘關節等部位出現斑丘疹、皰疹,應診斷手足口病。

」張燕補充說,由於皰疹性咽峽炎初期症狀與普通感冒區別不大,因此很容易被誤認為感冒而延誤治療。

「普通感冒多由呼吸道病毒引起,表現為流鼻涕、鼻塞、咳嗽、疲倦、食慾減退、發熱,體溫38℃左右。

但皰疹性咽峽炎常表現為發熱,流涎,拒食,哭鬧。

而且皰疹位置在咽峽部,而不是整個口腔。

3

預防:清潔最關鍵

「皰疹性咽峽炎以口或呼吸道為主要傳播途徑,通過飛沫、接觸等方式可傳播。

具有較強傳染性,所以患兒應採取隔離措施。

」張燕說,但家長不必過分憂慮,做好個人衛生,如勤換外衣褲、洗手、漱口等就能有效避免傳播。

專家介紹,引起皰疹性咽峽炎的是一組病毒,而不是一種病毒,所以會重複患病。

這次感染的是一種病毒,下次可能是另外一種。

「但是人體對一組病毒會有交叉免疫,所以反覆患病機會不是太多,但並不是絕對不得病。

家長平時應引導孩子養成勤洗手、吃熟食、喝凈水等良好的生活習慣。

督促孩子加強鍛鍊,增強抵抗力及多休息,讓孩子少去人多、空氣不流通的地方。

小貼士 如何護理患兒口腔?

對於患兒來說,一般皰疹破潰後是最難受的時期,吃東西也痛。

以下方法可以幫助孩子減輕疼痛:

1.要鼓勵患兒多喝涼開水或淡鹽水。

少量、多次喝,溫度稍低的水可以起到鎮痛作用,最關鍵的是可以把創面的細菌、分泌物沖刷掉一些,儘可能地保持口腔的清潔,這樣有利於病情的好轉。

2.用冰硼散等減輕咽痛症狀,也可適當補充維C和維B。

3.年齡較大的患兒,可以用一些含片或者漱口液幫助清潔口腔。

記者 王敏)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兒童丨手足口病、咽峽炎不必慌,可預防

手足口病是由腸道病毒感染引起,主要通過密切接觸病人的糞便、皰疹液和呼吸道分泌物及被污染的手、毛巾、玩具等物品而感染。好發於0—6歲的兒童,尤其是3歲以下,故幼兒園是預防的重點。

夏季寶寶常見病,超人媽媽必修課

夏季,一個高溫多濕的季節。「氣候」多變,不但讓寶寶免疫力普遍降低,更為病毒、細菌的大量繁衍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再加上寶寶機體發育不完善,缺乏自理能力,使得寶寶們每逢夏季總是「備受欺負」。夏季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