丟了個性的娃,都被「標籤」傷害過!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有這樣一則寓言故事:

一頭獅子一覺醒來,發現自己的尾巴上多了一個寫著「驢子」的標籤。

獅子十分惱火,想盡辦法把這個標籤弄下來,但卻沒有成功。

更讓它惱火的是,每當它走在路上,其他動物都會指著它尾巴上的標籤,小聲地議論道:「那是驢子,不是獅子。

一開始,獅子並不認為自己是驢子,因為它比其他獅子健壯,是一頭彪悍的雄獅;與其他動物相比,自己的體形更龐大。

可是,說它是驢子的聲音多了,它開始懷疑自己的真實身份。

一天,獅子氣急敗壞地質問另一頭獅子:「難道你也認為我是驢子嗎?」這頭獅子說:「驢子先生,你雖然長得像我,可你和我不是同類,你的尾巴上明白地寫著『驢子』啊!」漸漸的,獅子接受了自己是一頭驢子。

有時候,孩子何嘗不是這樣的「獅子」呢?他們原本比較優秀,但由於某些缺點而被父母貼上了負面的標籤。

久而久之,孩子便開始給自己打上一個大大的問號,繼續逐漸認同父母給自己貼的標籤:「原來我真的像爸爸媽媽說的那樣啊。

既然我改變不了在爸爸媽媽心中的形象,那我就不改變了,就照父母說的那樣去做吧!」這樣孩子就容易產生「破罐子破摔」的心理。

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小天使,是上天賜給父母的禮物。

無論怎麼樣,父母都不應該隨便給孩子貼上負面的標籤,如「懶蟲」、「壞孩子」、「自私鬼」、「暴力狂」、「膽小鬼」等。

因為孩子就是一張白紙,你給他貼上什麼標籤,他往往就會參照這個標籤去做事。

你給孩子貼上「自私鬼」的標籤,孩子可能表現得更自私;你給孩子貼上「膽小鬼」的標籤,他可能表現得更膽小……

貼標籤是父母將自己對孩子的評價固定下來,對孩子的心理健康是不利的。

當你給孩子貼上一個標籤,就等於把孩子局限在某一個條條框框內,孩子的興趣、性格就很難多元化發展。

每個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都有很強的可塑性,俗話說:「貓三天,狗四天。

」說的就是寶寶的行為變化很快,年紀越小的寶寶,可塑性就越強。

幾乎沒有寶寶在幼年時期就能對自己有著清晰的認識,所以,父母給他們貼上了諸如「好動」「內向」的標籤,只會讓寶寶過早地將自己定型,無形中否定了其他的發展可能。

美國心理學家西恩·考威曾說這樣一段話,相信會給爸爸媽媽們帶來啟發:「給孩子貼標籤或拿他和別人比較是很危險的,我們應該把每個孩子都看成是正在不斷進步的個體。

其實他們的成長就像竹子一樣:在花園裡栽種下之後,四年間你辛辛苦苦地堅持給他澆水,他只長了幾厘米;可到了第五年,可能不經意之間他卻一下子竄高了將近一米。

每個孩子的成熟速度也是不一樣的,作為父母,一定要耐心,要給孩子們成長的時間。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貼標籤」逆著玩,給孩子們打開新世界的大門

貼標籤,不是一個新鮮詞了,在心理學上,有一種心理效應叫做「貼標籤效應」,當一個人被一種特定詞語名稱貼上標籤時,TA就會作出自我印象管理,使自己的行為與所貼的標籤內容相一致。這種現象是由於貼上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