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長氣質丨每個小孩都必須成長為大人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愛情力學全新欄目

讀書長氣質

特邀書評作者:黃小曉

更多精彩請關注

公眾號:loveo2team

黃小曉說:

每個大人都曾經是小孩。

那時候的我們或許明朗或許晦澀,或許懵懂或許倔強,回過頭去看,我們還能看到我們最初面對世界的樣子。

在成為大人的路上,幸運的是我們還常常有這種回過頭去看的機會,笑過哭過沉澱過,我們會更明白自己要的是什麼,不管是朋友,還是生活,抑或情感。

上周觀影:《七月與安生》

圖片來自黃小曉

大螢幕開始打出片名的時候,我注意到那個英文譯名是《soul mate》。

於是,在我心裡住過的小孩醒了過來,陪我一起看完了這場電影。

有些人是因為相似而走到一起,有些人是因為不同而走到一起。

哥哥在歌里唱過,「但願我可以沒成長,完全憑直覺覓對象。

」做一個小孩子的幸福是,憑著直覺去做的事,就是對的事。

七月和安生,在相遇的十三歲,沒有任何成人的套路,簡單直接地成為好朋友。

不追究原因,不展望結果,互相喜歡,已然足夠。

但是小孩總是要發育要長大的。

我們不甘心自己的世界,只有眼前的擁有。

小孩子也會天真地以為,一個人可以擁有很多:愛情、友情、寬容、自私、安定、自由、夢想、現實。

於是,我們要了一樣,還想要一樣。

長大的七月和安生遇到了帥帥的男生蘇家明。

真奇怪,好朋友幾乎總是千篇一律地喜歡同樣的事物。

我們遇到的第一個人生難題是:好朋友的世界,一切都可以分享嗎?真的很困惑,無法解答的時候,只能憑本能去做出選擇。

安生選擇了「讓與」,七月選擇了「被讓與」。

尚未真正經歷人事的我們並不懂得:情感如果需要證明的話,沒有人能真正過關。

因為蘇家明送給安生的一個貼身掛墜,七月更加慶幸安生的告別。

流浪的安生,總是給七月寫來各種各樣的明信片,而每一段日常敘事的最後,都不忘寫上:問候家明。

人心如果可以決絕到對愛的事物視而不見,也就不會有「人生若只如初見,何事秋風悲畫扇」的慨嘆。

安生把那份動情,化成了一種隱忍的思念。

她以為七月不知道,而七月其實是「假裝不知道」。

但是這樣一份不起眼的挂念,卻讓七月感覺和家明之間總是橫亘著一種無法釋懷的距離感。

安生體驗著各種各樣的生活,那是七月從心底里嚮往的自由自在。

「不知道為什麼,最近不像從前喜歡和陌生人瞎聊了,可能人長大了就開始無趣了。

」在寫給七月的明信片里,安生如是說。

小孩子時候思考人生,好像是很可愛的一件事;長大後思考人生,卻好像是很可笑的一件事。

世間海海,「可笑的事」,最後能說與對方聽的,始終只有那三兩個人。

七月只有安生,安生只有七月,而蘇家明,有個備註名字叫:背景音樂。

好朋友之間,我們常鼓勵要赤裸相對,坦誠相見。

這就是為什麼在情感里,我們很難趕上身體發育的速度去同步成長為大人的原因。

不經歷過,不能懂得,人的自私天性里其實很難去承受赤誠相對時對彼此的否定。

分別多年後再重逢的七月與安生,始終不能逃開彼此對蘇家明這份感情的芥蒂,而她們之所以輕易就能刺到對方最痛處,恰是因為她們如此了解對方的脆弱。

因為你,我曾經和盤托出我的脆弱;也因為你,我現在逃無可逃地直面我的脆弱。

那句樸素的話說得極好:沒有愛,就沒有恨。

「我們為什麼要變成這樣?」安生面對七月這樣問過,問她,也問自己。

一模一樣的問題,也許很多大人都問過。

事實上,我們想要的不是「為什麼」,而是「怎麼辦」。

我們要怎麼去面對這個教我們不能永遠單純做孩子的世界?我們為什麼不能愛得單向一點,不夾雜自私、不夾雜期望、不夾雜計算?的確,人類一思考,上帝就發笑。

「我想像過的將來是有你的。

」七月曾這樣對安生說。

反轉再反轉的結局裡,這樣的將來確乎只能是存在了安生的想像里。

住在我心裡的小孩,讓已經成為大人的我哭成了狗。

不是因為故事有一個不合乎人意的結局,而恰恰是故事有一個過於真實的結局。

知道嗎,每個小孩都必須成長為大人,因為唯有歷練過,才足以談彼此。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