覺醒:需要自我教育的父母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一直以來,父母的教育要麼是依照自己的情緒來,要麼就是從別的地方拿來對比,其實要教育好孩子,我們自身就是力量的來源,這需要我們從了解我們自己內心開始,關注自己和關注孩子一樣重要。

01

面對孩子的情緒,先管制好自己的

在孩子的教育中,我以為父母更多的是灌輸自以為是的想法,但漸漸發覺,他們的自我忽視才是最常見的。

大人的自我忽視並不代表就是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問題,而是放棄思考,憑著情緒處理問題。

我曾經因為外甥哭,覺得很吵很煩,掄起棍子威脅著要他不要哭出聲來。

現在回想起來,我覺得自己真是太差勁了。

我被自己情緒控制了,而我當時的做法只會讓外甥更恐慌。

想像一下:假如是你在哭,突然有個人拿著棍子過來說要打你,而且還不知道打多少下。

你會是什麼感覺?我想你只會更加想哭。

這樣的做法,除了讓小孩將負面情緒壓積起來之外,還無形中讓他們變得難以接受他人的「哭泣」,或許以後面對其他小孩的哭,他們會像我們一樣表現得不耐煩以及大吼大叫的,甚至學我一樣,打他。

大人對孩子的教育其實也是自我教育的過程。

面對小孩不同行為時,我們釋放出怎樣的情感和採取怎樣的行動,這都能反映出我們大人的個性。

孩子就是我們的一面鏡子。

有人在這面鏡子前自照卻依然不自知,因為他從來就沒有認真地注視過自己,也就發現不了自己。

這樣的結果是,孩子潛移默化地接收了那時的我們所表現的教養或者處事方式。

漸漸地變得更像我們。

有沒有試過自己會討厭某一時刻的自己?通常我們在教育孩子的時候任意放縱自己情緒爆發,那麼漸漸地,小孩會更傾向於變成那個我們討厭的「翻版的我們」。

02

從孩子的角度思考

情緒控制好了之後,並不是一味用「好態度」去說教,也並不是用自己的想法來取代孩子的想法,而應該先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儘可能避免曲解孩子的意思。

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並不是從考慮孩子喜惡的方向出發,而是思考是否有助於小孩成長的方向。

舉個例子,孩子畫了一幅畫,很開心拿到你面前問你好看不,這是她第一次畫畫。

但是你發覺她很有可能用的是你放在抽屜里的剛剛買的上千元的唇膏,你的反應可能如下:

1.情緒爆發,生氣,反手就先一巴掌,再進行教育;

2.壓制住生氣的情緒,責問她為什麼用那支唇膏來玩,說這是不對的之類云云;

3.控制住情緒,先關注她畫的畫,和感受她現在的心情,認可她做得好的地方,同時尋找機會引導好她做得不好的地方。

哪一種方式更有助於孩子的成長?肯定是方式3,但大多人卻是表現出2的行為。

當孩子很有興致的跑過來向你分享他的喜悅的時候,你卻發現他其實是做了錯事,我覺得馬上指責他的錯處並是不明智的,這種時候應該先緩一下,先用心體會他當時的感受和想要表達的東西,然後在尋找合適的時機去引導他做得不好的地方。

如果一開始就指責,他下次或許就不會選擇和你分享他的事,這樣以後,包括他做了什麼錯事你都無從得知,連教育引導的機會都沒有了。

相反的,如果你先了解他的內心感受,你們的聯結會更密切,或許你會發現,孩子不過是想給你一份特別的禮物而已。

如果你一開始就採取情緒化的方式去處理,你將永遠體會不到當時孩子的心意。

03

每個孩子都是獨特的

很多時候,我們都覺得自己是從孩子成長的角度思考的,例如要培養成孩子音樂家之類的,又或者要求他絕不能怎樣怎樣(並不是什麼其他人不能接受的行為)。

對於教育理念,我們似乎都有自己的一套標準,但這往往不過是大人忽視孩子內心真實想法的一廂情願罷了。

好像每個人的父母都說過這麼一句話:等你以後做了父母,你就知道什麼感受了。

當父母看到孩子成長的經歷,讓他們想起了以前自己也是這樣的,那個時候自己父母的感受,就是現在作為父母的他現在的感受。

這其中隱晦地表明了,他們無形中用了和他父母一樣的教育方式,正在使得自己的孩子變成他們自己想要的模樣。

這裡「一樣的教育方式」可能是來自於截然相反的初衷,例如母親小時候做事缺乏自控力,不專心等問題而老被嚴厲的父親責備和打罵,等到她自己成為母親的時候,就希望鍛鍊自己的孩子循規蹈矩,懂得自控和儀表修整,但卻忽視孩子本身固有的天性,錯將他們替代成父母自己的完美版本。

這在短期或許能如我們所願,而一旦孩子天性慢慢覺醒,總有一天會討厭我們為其設置的枷鎖,並漸漸開始與我們對抗。

這就是我們說的叛逆期,但其實叛逆期的形成與我們單向灌輸教育方式密切相關。

從另一個角度來看,這是我們在叛逆著孩子的天性。

總結

身體言行,是潛移默化影響孩子成長的最大因素,但通常是我們最容易忽略的教育方式。

我們常常嘴上說著正確的話,用著覺得最好的教育方法,但卻用了最糟糕的態度去面對孩子。

我們應該接受孩子對我們的影響,然後轉變自己糟糕的教育模式。

想要給孩子合適的教育,首先更重要的應該是父母的自我教育。

每個人的個性都是不一樣的,就算我們之前所接受到的教育適用於我們,也未必適用於我們的孩子。

所以,在給孩子教育的時候,我們更需要先了解自己是怎麼被教育的,同時去了解自己的孩子是怎樣的個性,知己知彼並且因材施教才是最適合的教育方式。

通過教育孩子來教育自己,再進一步教育孩子的過程,就是父母的覺醒過程。

覺醒是需要踏在眾多不覺醒的基礎上建立的。

這就像是孩子需要在不斷試錯和犯錯的過程中去認知這個世界和成長一樣。

只有他們真正認識到自己的錯誤並從中成長,他們犯的過錯才能真正得到原諒。

只有父母在不覺醒的過程中不斷覺醒,才能得到真正幫助孩子獲得成長的能力。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孩子生氣時說話比較極端怎麼教育

1、冷靜第一件要做的,不是和孩子說道理,而是先讓孩子冷靜下來。不論是用轉移注意力或帶離現場,都是可以的。在溝通時,最重要的是讓孩子可以聽得進去,而不是在旁邊不停地碎碎念。因此,先讓孩子靜下來,才...

孩子處於叛逆期,父母該怎麼與之相處

叛逆期是青少年成長必要經歷的一個階段,也是孩子成長心裡的過渡期,在這一階段,他們的獨立意識和自我意思不斷增強。所以在這一階段,父母與孩子之間的關係也會隨之變得很緊張。父母親不能夠完全了解子女的想...

孩子不可愛的行為,其實是在呼喚愛

經常有父母抱怨孩子不聽話、管不住,親子關係緊張,為此父母感到焦慮,孩子也常常覺得煩躁或委屈。其實,問題基本上出在這裡:家長不會從孩子的角度考慮問題。如何更好地關愛自己的孩子?

這些場合你還在批評孩子?怪不得孩子討厭你!

批評作為一種教育手段,目的就是讓孩子能夠知道錯誤的原因,以後能夠避免或改正。一般家長在家裡對孩子進行行為指導和批評教育都是隨心所欲的:孩子放學不專心做作業,而是直奔電視機或電腦,家長就開始進行珍...

父母這樣講話將使孩子終身受益

媽媽們不厭其煩的給娃講道理,或許娃就是聽不懂或者沒聽進去。當我們在與孩子溝通時,如果能夠調整一下自己的情緒,充分接納孩子的感受,換一種講話方式,結果會不會不一樣呢?分享一組刷爆Facebook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