贏了孩子,你真的很開心嗎?
文章推薦指數: 80 %
你有沒有這樣的經歷?
就是父母總是希望安排你的人生。
比如你選擇的朋友類型、專業、工作、伴侶。
作者 | 張博士快樂家張zhang zhang張張魚爸
來源 | 張博士快樂家張zhang zhang張張養育男孩
有一位做心理諮詢的朋友說,自己接到很多的來訪者。
經常遇到一個同樣的問題:對於父母的最大抱怨,都是父母對自己的控制。
強勢的父母,總是毫不留情地傷害孩子的自尊。
所以為人父母,一定要小心翼翼地保護孩子的自尊心。
馬上就要過年了,很多親戚都非常喜歡逗孩子。
前幾天帶兒子回鄉下奶奶家。
有一天,一個鄰居大爺來家裡玩,坐在客廳聊天半晌,甚感無聊,這個時候大人一般就要開始逗孩子取樂了。
看到兒子在沙發上看書。
於是逗他。
「你還認識我嗎?」
小傢伙沒有理會。
「哎呦,讀了點書都不理人了啊。
」
這時我提醒他一下。
「你看下那個爺爺,應該認識吧,以前還抱你玩呢」
雖然我自己這樣說,但我知道兒子肯定忘記了,那時候他還是一個小嬰孩。
「一點也不講禮貌,快點叫人啊」這時候我媽也礙於面子來要求孩子了。
現場大有一番不叫不行的尷尬氣氛。
幾雙眼睛盯著小傢伙。
這時他看著我。
「你去茶几上給這個爺爺拿一個橘子吧,爺爺喜歡吃橘子。
」我趕緊化解一下這尷尬氣氛。
我知道他還不喜歡叫人,但是做事卻沒問題。
他就趕緊去拿了橘子給那個爺爺
這時候眾人說他是個好孩子。
唉……
我帶著他回到房間,問他為什麼不叫人呢?
「我不認得他了」
「好吧,沒關係,爸爸知道你如果熟悉的話,肯定會叫的,對不對。
」
他點點頭,又沒事人一樣的玩去了。
大人們總是喜歡開著玩笑把孩子逼進死角。
讓孩子按照自己的意思,以此展示自己教養的成功。
但是往往這是無知的教養觀念。
因為逼著孩子做自己不喜歡做的事,或者孩子不做就進行否定,往往會傷害孩子的自尊心。
心理學認為自尊是一種精神需要,是人格的內核。
只有這個基礎的穩定,才能讓孩子發展出健康的人格。
比如自愛、自信、自強等,都源於此。
前幾天在一家店裡吃飯。
隔壁桌是一個媽媽帶著女兒吃飯。
吃的好好的,孩子突然大叫了起來。
「不要把湯倒進我的碗裡」。
媽媽沒有理會,繼續用勺子舀湯。
這時候孩子放下筷子,以不吃來對抗媽媽。
「你翅膀硬了啊,這麼好喝的湯,還不趕緊給我喝掉。
」
「我就不」
「快點,我命令你一分鐘內喝完。
」
「為什麼你總是要我做我不喜歡的事。
」
「沒有為什麼,就因為我是你媽媽。
要你喝點好喝的湯都這麼為難,那以後我還怎麼管你。
」
這時候孩子開始委屈地哭了起來。
媽媽也沒有為之動情,繼續吃自己的飯。
看得出這是一個很強勢的媽媽,也能控制自己的情緒。
最後孩子還是把湯喝光了。
等女兒屈服了,她才將自己的視線拉回到孩子的身上。
真不知道她贏孩子,真的就很開心嗎?
很多時候,我們以愛的名義,控制孩子。
說愛孩子,其實只是愛那個自己喜歡的樣子,而討厭那個不符合自己要求的樣子。
所以當孩子不按照自己的想法做,馬上就威脅加恐嚇,一直讓孩子投降為止。
要知,真正的愛,是給他所需,而非己所欲。
我們以為很愛孩子,可是卻常常忽視孩子的感受。
跟兒子在一起玩的幾個小夥伴最近又聚在了一起。
但有一個小女孩,一直玩的不開心。
其實那是一個非常可愛的孩子,但是爺爺奶奶一直溺愛,生怕受一點委屈,也生怕摔著。
沒有教會孩子規矩意識,也沒有鼓勵孩子去分享,一切都溺愛滿足,所以讓孩子跟小夥伴在一起就經常矛盾不斷,跟小夥伴搶東西。
而每次只要幾個孩子之間有一點小的矛盾,大人就會把她抱走,每次她就在大人懷裡掙扎著,被生硬地抱走。
矛盾出來了也不反思,教會孩子去面對,反思自己的教育方法。
反而把孩子直接抱走,隔離起來可真不是長久之計。
結果這個孩子總是出來了就不回家,每次小夥伴們都開心的說再見,但是她卻哭著不回去。
這時大人就說,唉,她天生就是這個性格,沒辦法。
真的是如此嗎?
其實是後天的教養過程中,傷害了孩子內心的滿足感。
因為她從來就沒有被滿足過,每次都被大人拆散,她會覺得每次跟小夥伴的見面都好像是最後一次見面,當然是死活都不肯分離。
雖然在物質上給予了她百般的呵護,但是內心卻從來沒有被理解過。
這樣的愛,傷害很大。
被忽視的內心,往往會長出很多雜草。
父母要像個孩子一樣,常常觀察,跟孩子一起拔除。
而不是用溺愛來澆灌,結果荒草叢生。
我發現我們很多的父母有一個這樣的嗜好:通過打擊孩子來喚起孩子的鬥志。
最常用的一個辦法就是拿孩子來進行比較。
否定孩子,真的能激發孩子的鬥志嗎?
我小時候有一個好朋友,他的學習成績在班上是非常不錯的。
但是每次考試完了,拿著分數回去,他爸爸永遠不會滿意。
有一次他在班上考了第二名,結果回去了爸爸也沒有鼓勵,只是反問他為什麼那麼簡單的題目也會出錯丟分。
跟第一名之間到底差在哪裡?
所以他做什麼都自信不足。
如今快30的人了,還是那個樣子。
「我爸會怎麼想?」
「我這次要不要去相親,我沒主意」
父親當年的嚴厲的確讓他的成績一直名列前茅。
可是也讓他的內心總是充滿著焦慮和自卑。
一個人的最初自信,來自於「我是個有價值的人」。
我們的孩子就是在一次又一次的成功經驗中獲取信心。
比如兒子常常會跟我說,「快來看,爸爸,我把這個拼圖做好了」
「爸爸,我能跳上去,你可以嗎?」
「爸爸,我今天是自己搬著椅子洗手的」
我每次都會關注他的小小成就,鼓勵他。
因為與其安排控制,不如放手和鼓勵。
控制孩子,去用所謂的父母威嚴贏孩子。
或者通過說理來贏得孩子。
未必能讓孩子贏得自己的人生。
我們反觀自己,為什麼會在內心生起這種控制的慾望?
往往是因為自己的童年缺乏安全感。
特別是小時候缺衣少食或經歷骨肉分離、生活動盪。
控制欲更加強烈,希望用自己的方式去掌控自己的人生。
而一旦自己的人生不受掌控,就想著去控制孩子的人生,滿足自己的這種心理需求。
育兒即育己。
每個生命都有自己的天性和使命,都屬於自己,你要先為自己的生命負責。
而不是通過控制孩子來滿足自己。
斬斷這種控制的心理。
放開孩子,也解脫自己。
女兒小時候可愛伶俐,長大後卻比我漂亮,我很嫉妒她
隨著年紀日益增長,我們總會對著鏡子感嘆,為何眼角又多了幾道鏤痕,身材也日益橫向擴長。可這時,孩子掀開衣服,亮出圓滾滾的肚子走了過來:「媽媽你看,我的肚子都凸出來啦!」孩子毫不在意的咧嘴大笑,清晰...
當孩子看不起你,是誰的道德出了問題?
被孩子看不起的滋味,很多父母都嘗過。這件事,不是像偏科、偏食那樣,是普遍又單純的顯性教育問題,可以許多家長聚在一起,在檯面上討論得熱火朝天。它更像一顆射到胸口的冰冷子彈,是家長們默默忍受,卻又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