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上學的最佳選擇時間_陽光婦兒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請各位家長於XX年XX月XX日到學校開會!」

還記得上次家長會,老師讓家長發言說一下平時孩子在家都會做什麼。

家長們都很自豪的說著自己的孩子的「優秀」。

「明明現在已經會算100以內的加減法了」

「果果鋼琴馬上要考級了,都沒有時間玩」

「迪迪已經會背近十首唐詩宋詞」

……..

我卻沉默了。

不是我不善言辭,只是我們家坤坤除了玩還是玩,沒有一樣可以說得出口的特長,唐詩宋詞更是一首不會。

每次聽到這些關於孩子多才多藝的話題的討論,我都會這樣陷入深深的糾結。

到底要不要孩子在這麼小的年紀去背上這麼多「標籤」?

一邊認為孩子在童年的時候就是該玩的時候,該無憂無慮的時候就不該考慮學習的問題,到了該學的年紀再學也不晚;另一方面又擔心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別人家孩子學這個,那自己家孩子也不能輸,學好別人學的不說,還要學得更多更好,對以後發展也有好處。

是不是很多家長和我有一樣的困惑呢?

1過早接觸文化知識的利與弊

利:

比同齡人懂得多,接觸多方面的課外知識學習不同的思維邏輯,對孩子今後的學習也是有幫助的。

這就好比從上小學起,老師就教我們要預習一樣。

萬丈高樓平地起,打好地基是關鍵。

打下堅實的基礎總是沒錯的。

不管死提前學習課本知識,還是參加課外興趣班,也都是為了日後的發展在打基礎。

那難道只有好處嗎?必然不是。

弊:

1、首先當然就是剝奪了孩子的童年時光,給了孩子很重的負擔。

2、其次可能會影響孩子的注意力,影響學習興趣。

孩子可能早早的以為自己懂得比同學多了,在課堂上就不願意學了,長久下來,這會成為習慣,對孩子將來的學習只有壞處沒有好處。

2 育兒專家解讀

過早學習知識導致孩子可塑性降低

孩子有很多發展方向,不要讓他做一件事情而定性出生前,孩子大腦中神經元的數量遠多於大腦實際需要的數量。

出生後,隨著孩子的成長,孩子接受到的外部刺激越來越多,其神經元的聯結以令人難以置信的速度增長,這時孩子擁有的神經元和神經聯結數量遠多於成人。

在孩子生命的早期,大腦就像是一個大膽的剪裁師,只有被經常刺激的神經元和突觸存活下來,而不經常被刺激的神經元細胞所連接的突觸就會被修剪掉。

過早學知識,影響右腦發展

孩子有很多發展方向,不要讓他做一件事情而定性出生前,孩子大腦中神經元的數量遠多於大腦實際需要的數量。

出生後,隨著孩子的成長,孩子接受到的外部刺激越來越多,其神經元的聯結以令人難以置信的速度增長,這時孩子擁有的神經元和神經聯結數量遠多於成人。

在孩子生命的早期,大腦就像是一個大膽的剪裁師,只有被經常刺激的神經元和突觸存活下來,而不經常被刺激的神經元細胞所連接的突觸就會被修剪掉。

左右腦平衡發展才能促進孩子全面發展。

隨著大腦的發展,左、右兩半球的功能開始出現分化,分別控制不同的功能,並以不同的方式處理信息,所控制的身體區域也不同。

大腦的左半球控制著身體的右側,包括語言、邏輯、細節、理性等功能。

大腦的右半球則控制著身體的左側,包括空間、音樂、藝術等功能。

過早與單純的知識學習讓孩子的左腦得到發展,右腦卻不能很好地發展。

左右腦平衡發展才能促進孩子均衡與全面的發展。

3 學齡前讓孩子學些什麼呢?

培養語言能力

孩子早期的語言技能(如字母識別能力和語音敏感性)越好,後期學術能力越高。

因此,在孩子0-6歲,培養孩子語音敏感性很重要,但不是指讓孩子多識字、寫字,而是要讓孩子聽到各種聲音、各種語言,鼓勵孩子唱誦歌謠、複述故事,培養孩子的語音意識和正確發音能力,培養孩子對語言理解的能力,特別是說和聽方面的能力。

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良好的習慣對幼兒身心的健康、知識的獲得、能力的培養、品德的陶冶、個性的形成都是至關重要的,將伴隨幼兒一生,使幼兒終身受益。

孩子從以玩為主的幼兒園生活過渡到以學習為主的小學生活,其中的學習目的不同,教育方式和要求不同,生活方式不同。

因此,孩子需要具有良好的行為習慣,具備一定的獨立意識和任務意識等。

有研究發現,入學後,沒有朋友比成績差更糟糕,被拒絕的孩子容易出現社會適應不良、心理失調、學習成績不佳等現象。

培養孩子好奇心

好奇心是人們積極觀察世界、進行創造性思維的內部動因,是兒童學習的重要動力來源,也是創造性人才的重要特徵。

在兒童的日常生活學習中激發其好奇心是讓幼兒輕鬆接受新鮮事物和學習新知識不可或缺的途徑。

面對孩子提出的各種各樣的問題,父母應合理對待,採用合適的方式實事求是地回答。

父母要善待孩子的如把玩具拆開等「破壞行為」,滿足孩子主動探索的心理,鼓勵孩子對新異事物和未知事物的好奇與關注。

學習獨立

3-5歲兒童自主意識開始發展,表現出一定的獨立性,開始自主做一些決定與行動。

此時的兒童逐漸明白了隨意發脾氣等行為是不正確的,學會對情緒的調節和自控,有了自己的同伴和感興趣的活動,在情感上逐漸消除對父母的依賴。

所以,家長可以依據孩子的獨立性發展特點,創立寬鬆的環境氛圍,讓其愉快地玩耍,自由地交流,自己做主,做力所能及的事情,獨立思考解決問題。

學習運用能力

父母可以在日常生活和遊戲中通過講故事、親子共讀故事的方式培養孩子的閱讀興趣與習慣。

並採用圖片、畫報等直觀形象的方式加強孩子對危險情境及事故原因以及後果的認識,提升孩子的安全防範意識,學會自我保護。

另外,良好的同伴關係有助於兒童獲得成功的社交技巧,能使兒童具有安全感和歸屬感,有利於兒童社會價值的獲得以及認知和健康人格的發展。

因此,父母在鼓勵與同伴交往的同時要引導孩子學會合作與分享、處理同伴矛盾,學會社會交往技能以及發展友誼。

更多婦兒信息可以關注陽光婦兒公眾微信號(sunnyymum2014)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