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每一次惡言相向,都是孩子心底最痛的傷0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很多時候,父母打罵孩子並不是真的在管教,而只是宣洩自己的負面情緒。

真正的管教,需要父母去情緒化。

前些日子網上有個報導,在江西南昌地鐵一號線上,一位年輕的媽媽在大聲的打罵自己的孩子,原因是這個孩子把車票玩丟了。

出了地鐵,這位媽媽火氣還沒消,再次打罵孩子。

據這位媽媽講,她和丈夫長期分居,平時自己做鐘點工,有時候一個月連900元也賺不到,母親又住院了,5塊錢對她來說很重要,所以才急得下手打兒子。

有些網友對這位媽媽的做法表示理解和同情,他們認為是生活的壓力使她有如此反應,「你沒窮過,永遠不知道生活有多難」;但也有人表示反對,認為這位媽媽過於情緒化。

這位媽媽並不是在管教孩子,而是一種自我情緒的宣洩。

從視頻上看,小孩也就五六歲左右,這個年齡的小孩丟東西很常見,媽媽其實應該意識到,或許從一開始就要告訴孩子這是重要的東西不能亂放。

即便孩子把票丟了,打罵也於事無補,反而會對孩子的心理造成傷害。

懲罰可以有很多種方式,比如取消答應他的玩具或零食,讓他幫忙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事,知道勞動的辛苦同時也體諒媽媽的不容易。

很多父母會在孩子犯錯時,用打罵的方式管教。

他們認為皮肉之苦會讓孩子長記性,更容易改正錯誤。

事實上打罵更像是父母的借題發揮,發泄內心的不良情緒。

這種簡單粗暴的教育方式,只會給孩子的身心帶來傷害,從而導致「錯誤行為—嚴厲懲罰—負面情緒」的惡性循環。

蒙特梭利說:「每種性格缺陷都是由兒童早期經受的某種錯誤對待造成的」。

長期在打罵環境中成長的孩子,心理上都會受到很大的創傷。

有的孩子因恐懼而畏首畏尾;有的因安全感受到傷害而不再信任父母;有的習以為常,性格冷漠,更有甚者出現情感障礙,自卑自閉傾向。

演員陳喬恩小時候常被媽媽打罵,從小沒有安全感。

她曾坦言小時候活在恐懼中,不知道怎麼跟媽媽講話,把媽媽的聲音形容為「魔鬼的聲音」。

雖然現在長大了,但在參加節目時,她和媽媽相處還是充滿著尷尬和疏離,兩人坐在沙發上也是相對無言。

在節目單獨的訪談過程中,陳喬恩在回憶小時候和媽媽的相處時,雙手不停地交疊捏著手指,很明顯既緊張又侷促,甚至還會忍不住回頭看後面,非常沒有安全感,可見童年陰影有多大。

相信看過《幸福來敲門》的人都會被這部電影感動,若要抓取一些印象深刻的片段,你的腦海中浮現的也許是主人公沒錢付計程車費時,拎著掃描儀一邊和計程車「賽跑」,一邊喊著「對不起」;也許是他被扣在警察局,第二天滿身泥灰的出現在面試現場,幽默而機警的應答……

而我印象最深的則是他因無力支付房租,背著全部家當,拎著掃描儀,帶著孩子。

他茫然地站在空無一人的站台上說:「I don't know……」但即使是在此種境況下,他仍然極力呵護孩子的自尊和對世界的期待,充分體現出一位自省自控的偉大父親的形象。

坐在長凳上,兒子失望地說:「爸爸,你手裡的根本不是時光機」,他怔住不知所措,用手撫摸著機器,心中五味雜陳,然後他說:「那是時光機,那就是時光機」,他讓兒子來按掃描儀上的一個黑色按鈕,問兒子想要去哪裡。

「我也不知道,也許是遠古的某個地方。

」之後,他立即化身為一個演員,瞬間入戲,他帶著兒子在困境中演繹了一出感人的劇情,兒子不由自主的被他帶入情境,參與表演。

兒子問:「那是什麼?」「難道你看不到那些恐龍嗎?」他說。

「看看這些恐龍。

」「別踩了火,我們是山頂洞人,我們需要這些火種取暖。

」「我們沒有電,這裡又很冷」……兒子被感染了,「當心,當心,霸王龍。

」他順著兒子的思路說: 「收拾好東西,快點,我們要找個安全的地方,找個山洞。

」他指著旁邊的廁所說:「這裡有個山洞……」他帶著兒子躲進廁所,他把廁所的門插上,他坐在地板上抱著兒子捂住他的耳朵,躲避外面急促的敲門聲……那一刻,他臉上的肌肉抽搐著,全身哆嗦,淚流滿面。

但兒子卻在他懷中安然地睡著了,仿佛還沉浸在故事中,他應該會做一個甜甜的夢,也許夢到遠古的一次奇妙探險。

這一橋段對我觸動很大,大多數家長面對生活的不如意時,會情緒低落心灰意冷,自己的心情都自顧不暇,更不會去考慮和保護孩子的心境。

但一個人的境況並不能成為遷怒於孩子,進而發泄於孩子的理由。

小時候,家裡很窮,那時五分錢一根的冰棍兒就是美味,為了吃根冰棍兒,我做了件瘋狂的事。

我偷偷去衣櫃的抽屜里找到了家裡的錢包,緊張而興奮的拿走了家裡僅有的兩塊錢,小心的保存起來,想像著第二天冰棍在嘴裡一點點化開,進入味蕾的幸福。

不巧那晚停電了,媽媽想去買蠟燭,去包里找那兩塊錢。

我站在角落裡緊張而慌亂地聽著她和爸爸的對話,看著他們翻來翻去,直到最後放棄。

我心裡害怕極了,冰棍也沒有那麼美好了,那兩塊錢仿佛是一顆定時炸彈,我一心想把它扔掉。

過了許久,等爸媽進到裡屋,沒人注意的時候,我偷偷把錢放了回去,忐忑等待著之後可能發生的事,但一切歸於平靜,仿佛什麼也沒發生過,媽媽也再沒提過那兩塊錢的事。

這件事深深的印在我心中,想問卻不敢問。

長大後我曾好奇地問媽媽,是否知道我偷錢的事?媽媽笑著說她那時已經猜到了,我更加好奇,問她為什麼沒有揭穿我,她說覺得我已經認識到錯誤了,應該已經害怕了。

在那個物質極其匱乏的年代,在五分錢可以買一包火柴的年代,兩塊錢意味著什麼?有些父母應該會認為孩子犯了嚴重的錯誤,即使不打罵,也至少要說教一番,但媽媽選擇了假裝不知道。

事實證明她是正確的,我從此再也沒偷偷拿過任何東西。

這件事仿佛一面鏡子,不時反照著我,是媽媽的信任、寬容和睿智,讓她選擇了這樣一個謎一樣的結局,卻留給我一生的受益。

孩子的成長是一個不斷試錯逐漸改正的過程,這期間,父母管教的真正意義是教,而不是罰。

父母要保持冷靜,對孩子進行理性引導,讓他們從錯誤中學習正確的方式,將犯錯變成一次成長的機會。

丹尼爾•西格爾在《去情緒化管教》一書中提到了管教的兩個原則:

1

大人和孩子都冷靜才能有好的效果。

2

原則要保持一致,但不能僵化。

其一,情緒管教要不得。

管教孩子需要通過理性引導,讓孩子進行理性思考,而當家長被某種憤怒的情緒所控制時,往往會誇大錯誤,從而做出不正確的引導。

面對家長的暴怒吼叫時,孩子往往會害怕恐懼,從而更加關注父母的情緒,只希望通過聽話、沉默或認錯的方式平復家長的情緒,而不是把注意力放在錯誤本身和如何改正上來。

父母應以尊重共情的方式與孩子互動,保持情緒冷靜是管教孩子的第一步。

其二,了解孩子的特點。

父母要認識到你面對的是孩子,他們在不同年齡段有不同的特點。

他們行為能力差,自我約束力差,大人很容易做到的事情,其實對他們來說會有一定難度。

而且孩子犯錯帶有重複性,同一個錯誤會多次反覆出現,這就需要父母耐心地多加引導,多次強調,這是一個逐漸對大腦進行積極塑造的過程,但具有隱蔽性和緩慢性的特點,所以只有堅持下去才能見到效果。

其三,去情緒化管理。

父母要接納孩子的感受,先讓他們知道自己錯了,錯在什麼地方,同時幫助他們樹立通過努力改正錯誤的信心,讓他們知道你會一直和他們在一起,一直陪他們變得更好。

父母要少說教,進行正面交流,客觀描述發生的事情,不要加入自己的主觀判斷。

還可以適當轉換話題,聊些輕鬆的事情,如講一些自己小時候的糗事,分享自己成長中失敗的例子,讓彼此更親近,也讓孩子了解到其實成長就是一個不斷完善的過程。

然後和孩子一起思考,引導他們提出自己解決問題的方法,幫助他們了解這樣做會產生什麼樣的後果,鼓勵他們堅持去完成。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不打不成器?孩子犯錯究竟該不該打?

中國有兩句老話叫「不打不成器」和「棍棒之下出孝子」。似乎我國傳統的教育手段離不開「打」字。的確,在孩子成長過程中,總會有各種各樣讓父母氣憤難耐,甚至束手無策的時候。在這種情況下,很多父母就認為有...

話題 | 不打不成器?孩子犯錯究竟該不該打?

導讀中國有兩句老話叫「不打不成器」和「棍棒之下出孝子」。似乎我國傳統的教育手段離不開「打」字。的確,在孩子成長過程中,總會有各種各樣讓父母氣憤難耐,甚至束手無策的時候。在這種情況下,很多父母就認...

孩子不聽話,父母這樣做,比打罵孩子管用多了

有句俗語:棍棒底下出孝子!曾經經歷過父母打罵的家長,沿襲了上一輩的教育方式,也會採用打罵的方式教育孩子,有些家長也認為,打罵孩子是為了糾正孩子的不良行為,只要出發點是好的,那麼就理所應當,然而,...

平時忍不住吼孩子?這4招簡單又有效!

孩子們在成長的過程中必定會犯錯,也是在不斷的犯錯當中成長,需要家長們一步步去引導和糾正,但是媽媽們總是在這個過程中對孩子們太過嚴苛,其實孩子們犯錯都不是出於本意,如何有效的教育孩子呢?四招簡單解...

孩子犯錯時,父母自我檢討過嗎?

孩子在成長過程中,總會遇到很多事情,有挫折,有困惑,有快樂,有委屈。從寶寶降生,到咿呀學語,再到蹣跚走步,這一年一月的時間裡,總會學到很多東西。有的是通過自己摸索出來的,有的是從大人的身上模仿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