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緒穩定的孩子,都有高情商的父母
文章推薦指數: 80 %
很多孩子不是天生愛鬧,而是不太擅長表達自己的情緒。
01
前幾天,我陪孩子在兒童樂園玩,看到一個小男孩的玩具被搶了,哭著去找爸爸求助。
結果,在一旁玩手機的爸爸很不耐煩,兇巴巴地沖孩子嚷嚷∶「哭什麼?有什麼好哭的?再玩別的玩具就不得了!不許哭!聽到沒有?」
小男孩愣了一小會,估計是沒想到爸爸會是這種反應,接著,他哭得越來越響亮,場面一度失控。
這種情況太常見了,孩子受了委屈或者傷害,會很自然地表達一些負面情緒,而很多父母的第一反應會是∶
>>> 簡單粗暴地喝止,不讓孩子表達情緒:不許哭!
>>> 否定孩子的情緒:再哭就不是男子漢(或者哭就不漂亮了)
>>> 好言相勸,然後溫柔地制止:你可以哭, 但是不能哭太久,有什麼你就說。
我們都知道第一種,是不耐煩的父母,孩子不應該被呵斥,但我們往往沒有意識到,看似溫柔的後兩種方式,同樣是「溫柔的暴力」。
因為,目的都是阻止孩子的情緒表達。
從小到大,我們接受的教育是儘量控制負面情緒,最好不要表達。
可是,阻止孩子表達自己的情緒,真的好嗎?
02
被阻止的情緒,都停止了流動
每個人都需要表達生命的出口,情緒就是其中重要的一種。
從某種意義上說,情緒也是一種能量,你不讓它流動,它也總要有一個歸處。
成年人因為心智相對成熟,有一定能力掌控情緒的流動。
但是,因為年紀太小,孩子自我管理情緒的能力有限。
如果父母經常忽視孩子的情緒,不培養孩子合理表達情緒的能力,本該向外流動的情緒無法流露,會讓有些孩子選擇自我攻擊。
為什麼有的孩子不能好好溝通,而用強烈的情緒表達自己? 因為他們知道,自己說的話,父母經常聽不到,或者不以為意,經驗告訴他們:只有強烈的情緒才能被父母看見。
臨床心理學家Dr. Jonice Webb認為:
如果父母沒能給予孩子足夠的情感回應,不關注孩子的真實想法,這種童年期情感忽視(簡稱CEN )會造成孩子的低自尊與自卑,沒有歸屬感,沒有安全感,甚至陷入抑鬱。
電影《神奇動物在哪裡》里的默默然,因為從小被母親虐待,母親不允許他表達情緒。
於是,當他一旦察覺自己被隨便對待時,他會爆發出一股毀滅性的負面能量。
不能流動的情緒,會在孩子小小的身體里埋下記憶,隨著年紀的增長,要麼他們會外化攻擊別人,要麼他們會向內攻擊自己,不管哪種,都是孩子成長路上的陰影。
03
擁抱孩子的每一種情緒
為什麼父母想讓孩子停下情緒的表達,因為很多人下意識認為,情緒是不好的。
其實,就像硬幣有兩面,情緒也沒有好壞之分。
負面情緒和正面情緒同樣重要,只有體驗過悲傷的人,才知道快樂的可貴。
因為體驗豐富的情緒,生命才更加鮮活。
電影《頭腦特工隊》用五個情緒小人來比喻一個人的基本情緒:喜悅Joy、悲傷Sadness、憤怒Anger、恐懼Fear和厭惡Disgust。
每種情緒都有自己重要的作用,不同情緒的共同作用,組合成一個完整的人格:
因為害怕,你可以躲避危險;
因為厭惡,可以讓你遠離中毒;
因為憤怒,讓你對公正有高度敏感;
因為悲傷,幫你獲得來自他人支持。
這些看似負面的情緒,只要合理表達,都有重要的意義。
孩子天然地知道對情緒做出反應,他們的哭鬧背後,也許是害怕、無助、難過、憤怒,他們的笑容背後,也許是喜悅、滿足、安心,重要的是,他們的每一種情緒,都需要被看見和尊重,而不是:
不准再哭了,像什麼樣子。
還有心情笑,作業做完了嗎?
孩子不是為了情緒而情緒,他們是為了得到愛和回應。
04
孩子的情緒,更需要被好好對待
成年人都有這樣的體會:情緒低落時,最不想聽到的就是建議和大道理,更何況是反對甚至攻擊。
孩子也是一樣的。
孩子的情緒,更需要被好好對待,因為這影響著他們未來如何對待自己和他人,用什麼樣的姿勢擁抱這個世界。
研究發現,那些情緒穩定的孩子,大都有高情商的父母。
這些父母是如何面對孩子負面情緒的呢?
1.允許孩子表達:情緒就是一種療愈
別小看這份「允許」,這代表著自己被父母接納、看見,被無條件地愛著,是培養孩子內在安全感的重要方式。
當他覺得在父母面前表達自己的想法是安全的,就會表達自己的各種情緒。
孩子對自己情緒的認識和掌控是一個漫長的過程,每一次的情緒體驗都是他們成長的機會。
拿哭鬧來說,它是孩子表達情感的最常用的一種方式,也是孩子癒合感情創傷的必要過程。
當孩子哭夠了,自然會平靜下來。
如果父母強行制止孩子的哭泣,他的負面情緒沒有發泄出來,創傷也就沒有機會癒合。
有時候,大人給孩子哭鬧的自由,是為了給他們留下自我思考的空間和機會,讓他們慢慢明白:哭鬧不能解決這些問題,更重要的是哭鬧之後的行動。
這就是孩子逐漸成長的過程。
所以,當孩子出現負面情緒的時候,不要輕易給孩子貼上標籤,而是主動接納孩子的情緒。
2.同理孩子的情緒
你可能會覺得做到這一點有點難,因為當孩子有負面情緒的時候,自己也往往會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緒,更別提疏導孩子的情緒了。
高情商的父母會先梳理自己的情緒,讓自己的情緒先平靜下來,以平穩寧靜的語氣面對孩子,同理孩子的情緒。
不要擔心這樣會寵壞孩子,同理孩子的情緒,並不代表認同孩子的行為觀念與期待,而是接納孩子生命發展的歷程中必然經歷的一種程序。
比如,當孩子一個人在房間裡哭泣。
如果已經你詢問他怎麼了。
可他就是什麼也不肯說,一個人不停哭。
你不妨試探性地問孩子,「你哭了,因為傷心嗎?」
如果孩子點點頭。
你可以稍作停頓,然後以深刻而肯定的語氣告訴孩子,「我知道你很傷心。
」
其實,父母無需做太多,說太多,只要靜靜地陪伴,便會讓孩子覺得自己被同理了,情感被健康地對待了。
全然允許接納孩子的哭泣,就是一種善待。
3.引導孩子去表達
允許孩子表達負面情緒,不等同父母可以放任孩子肆意發泄情緒,做出破壞性的行為。
而是說,父母要體察孩子的情緒,給予他們更多支持,引導他們說出感受,讓他們更舒適地成長。
很多孩子不是天生愛鬧,而是不太擅長表達。
作為父母,首先要教孩子認識自己各種不同的情緒,面對喜悅、興奮,面對憂慮、擔心、害怕,如何表達和反應,會讓自己的身體更舒服,內心更自在。
如果孩子還是不會表達,我們可以通過自己的語言的表達,先幫助孩子意識情緒,由感受切入問題,將有助於迅速釐清問題的源頭。
你可以用平靜而關切的語氣詢問孩子:
我這樣說,你有難過嗎?
我這樣做,你會生氣嗎?
面對這種狀況,你會害怕嗎?
此刻,你有什麼感受?
當孩子覺得自己的感受被認同,情緒就會慢慢平復下來,然後再引導他更細緻地表達感受。
有時候,表達情緒不止可以靠說,還可以是寫字、畫畫、唱歌、運動。
這一切,都是為了幫孩子建立和自己內在感受的聯結。
無論是誰,這一生都要為自己找到一個自我生命存在的表達方式,通過這種方式慰藉和釋放心靈。
電影《奇異博士》中幾乎無所不能的古一法師說,「我們永遠無法消除我們的魔性,我們只能學會生活在它之上」。
情緒亦是如此,我們要做的不是消滅它,事實上也無法消滅,而是要學會和它相處,活在它之上。
——END——
孩子負面情緒爆發觸動到了你什麼?
孩子哭鬧,父母該立即去制止嗎?父母該允許孩子哭泣嗎?成長的父母,最重要的標誌是接納、允許自己有情緒,繼而也接納、允許孩子有情緒。懂得「同理」自己,才會「同理」孩子,「同理」在前,才會順藤摸瓜理清...
孩子哭鬧,父母該立即去制止嗎?
有一些媽媽是不是發現寶寶經常的哭鬧,讓很多媽媽不知所措,為此大為懊惱,這個磨人精,這時候我們一般都會尋找各種方法讓孩子平靜下來。殊不知孩子有時候的哭鬧其實不見得是一件壞事,哭鬧是寶寶用來發泄情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