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想做大嗓門媽媽?那就做朋友吧!
文章推薦指數: 80 %
Dora媽:
我們講「跟孩子做朋友」,並不是說「完全放棄父母的角色違心地去扮演孩子朋友的角色」,而是做一個心平氣和、跟孩子友好相處的朋友式的父母。
尊重孩子、聆聽孩子、陪伴孩子…這些原本就是我們做父母的責任,「朋友」只是這些責任和義務的一個具象化「集合體」。
所以,大家不要誤會Dora媽的初衷哦~
之前網上一位媽媽火了。
她是上海一位中學校長媽媽。
她說,從女兒4歲起,就聽孩子的。
比如說,孩子不到5歲時,想去上小學,於是媽媽帶她到小學去旁聽了幾天,然後讓孩子自己判斷是否可以上小學。
旁聽後,孩子還是很堅定地說:我要上小學!於是,家長在跟孩子充分交流後,選擇尊重孩子的意願,讓她上了小學,並且孩子也一直學得很好。
類似的很多事,比如後來的升學、出國留學,以及學鋼琴、旅行增長見識、遭遇挫折等方方面面,女兒一直都很有主見。
這位校長媽媽說,父母和孩子發生分歧,最後要麼家長聽孩子的,要麼孩子聽家長的。
如果孩子什麼都聽家長,那就容易出問題。
孩子並不是「什麼都不懂」,Ta需要一個過程去發現自己的能力所在,一旦孩子進入這種狀態,那情形就是很多人說的「開竅了」。
所以,我們不要把孩子看得太過簡單。
01.放下身段,跟孩子做朋友,把Ta當「大人」看待
在家庭中,我們總認為孩子是弱小的,或者還在懵懂中,所以他們的想法很容易被大人忽略。
而大人也很難做到用一個平等的心態對待孩子,理由都是,「我是父母,你得聽我的」、「因為你還小,你不懂……」。
如果把孩子當作什麼都不懂的熊孩子,Ta就是愛哭愛鬧,不可理喻;
如果我們把孩子當作大人一樣尊重,Ta會跟你像 「交心朋友」一樣聊得來。
大人一直期望孩子能夠獨立自主,能夠不用嘮叨,不用吼叫,就能完成各種事項,甚至做到完美,然後,大人有時卻忘了,孩子之所以不能夠獨立,不夠自主,完全是因為大人不懂得放手,甚至害怕放手後的結果所致。
我們不能指望一直躲在父母羽翼下的孩子,只是因為年齡到了,一下子就變得獨立、懂得掌控自己的人生。
在此之前,他們需要學習和練習,學習自己做決定、練習為自己的決定承擔後果。
而我們也需要學習,學會放手、學習支持和幫助他們。
做到這個的前提是,放下身段,把TA當大人看。
孩子是一個獨立的、有自我意識、有思考能力的個體,即使Ta的認知水平、理解能力有限,並不代表家長跟孩子之間不對等。
02. 跟孩子做朋友,要重視孩子說的話
孩童時期,孩子的訴求和表達能力往往不成正比,如果Ta試圖弄懂一件事,但沒有得到滿意的答案時,就會急著想說明白,卻又做不到。
這時候,大人若沒有耐心,不重視孩子的話,很容易誤解孩子,認為孩子「笨」,或者「無理取鬧」等。
一位媽媽說:
有一次用推車帶孩子步行回家,剛下過雪,風也不小,於是給孩子的推車套上防風罩,匆匆忙忙地走,孩子也很配合,安靜地坐著。
半道上,媽媽隱約聽到孩子說話:「雪!雪!」可能是孩子看到下雪,想要告訴媽媽一聲。
於是,媽媽答應著:「嗯,又下雪啦!」孩子還在堅持說:「雪!雪!」
媽媽繼續回應他:「對,下雪了,我們要趕快回家。
」如此反覆了好幾次,孩子還在沒完沒了地說:「雪!雪!」語氣也越來越著急,並且開始在小車裡扭起來。
這位媽媽只好停下來,正準備「教育教育」孩子,掀開防風罩,孩子清晰的聲音傳出來:「鞋!鞋!」媽媽低頭一看,孩子一隻腳上的鞋子不知道什麼時候沒了。
其實從鞋子掉了開始,孩子就一直試圖跟媽媽說,只是因為雪天裡要趕著回家,媽媽沒有聽清楚孩子的話,也忽略了孩子的「反常」行為。
家長如果沒聽清楚、沒聽明白孩子的問題,別發急,讓Ta慢慢說、慢慢解釋。
如果我們總是不重視孩子說的話,時間長了,孩子自然也就不願意再與我們交流了。
03,跟孩子做朋友,要言而有信
孩子的要求有時會與我們大人的期望產生衝突,這個時候,為了應付孩子,或者擺脫當時的」麻煩「,大人就習慣性通過這樣那樣的」許諾「來說服他們,之後便不了了之。
因此,千萬別做——「為了安撫Ta,先答應下來再說」這樣的事。
比如,有時候毛毛因為太頑皮,毛毛爸為了讓孩子能聽話一些,隨口就答應孩子,說周末帶他去遊樂場玩,結果,毛毛一直心心念念,終於等來了周末,爸爸卻說那是隨口說說的。
於是,久而久之,毛毛對爸爸便失去了信任,之後,就很難相信爸爸的話了。
要想保住良好的親子關係,大人一定要言而有信。
否則,就會失信於孩子,孩子又怎麼會聽話?孩子不聽話,大人就容易吼叫,最終傷害的還是親子關係。
04.和孩子做朋友,要了解孩子的興趣和愛好
成為無話不談的朋友,前提是得有共同的話題。
有一個當老師的朋友說,為了能跟孩子走得更近,她甚至關注了不少孩子喜歡的動畫、電視節目,甚至流行的網絡語言等,就是為了能從這些聊到她的課堂,講到要教的知識,或者跟學生交流起來,能「聊到一塊去」。
這是一位一線老師的教育心得,其實也可以給我們家長一點啟發。
為什麼有些孩子漸漸不願意再跟父母多講話了呢?就是因為家長跟孩子不在常常「一個頻道」呀。
所以,我們可以試著去理解孩子的興趣、愛好,然後「投其所好」,這樣才容易拉近距離。
再比如,喜歡玩遊戲的孩子,家長可以自己去研究一下孩子所玩的遊戲,然後有針對性地節制孩子玩遊戲。
比起一味的限制,這才是有的放矢,才容易事半功倍。
這比,孩子犯錯了,一味地吼叫要來的有效果!
05.多扮演孩子的角色,才能走進孩子的世界
在孩子面前,我們的第一身份是「父母」,那在「朋友」面前,我們和孩子的身份是平等的。
站在孩子的角度上,才能讓大人更理解孩子並容易探索孩子的心聲,通過這樣,才能讓親子關係更親近。
看看下面這個例子。
周末孩子學校安排了一場家庭活動,其中有一項搭積木的比賽,要求孩子在規定時間內完成,所有孩子都開始認真搭建起來。
其中有一家爸爸媽媽似乎特別為孩子著急,不停地說,「哎呀,不對,你要這樣這樣搭,一會兒要倒的」,「你看,你看,這個木塊放反了」,「別慢吞吞的,別的小朋友都搭好了」。
那個孩子終於爆發了,一把把搭好的積木推了,很生氣地噘著嘴,抱著胳膊坐在那裡,誰也不理會。
爸爸媽媽只好尷尬地對周圍家長說:「這個孩子,就是脾氣倔。
」
學校安排的這樣的活動,目的是促進親子關係,而這個孩子的爸爸媽媽一心希望孩子在遊戲中取勝卻忽略了孩子的自身感受。
不管孩子在做得好不好,大人都不應該指手畫腳,和各種指責。
想像一下,如果是兩個孩子在一起搭積木,相信最後不會有爆發情緒的結果,因為孩童有孩童的世界,孩子們能夠玩在一起,那麼大人為什麼不可以呢?大人有時候,需要扮演孩子的角色,從孩子的角度去思考問題,即便是孩子再幼稚,再不妥,大人能夠做的不只有「催促」「吼叫」還有鼓勵和讚賞。
比如,大人可以說,「你這樣搭的很贊哦「,」這個想法很奇特「,」我覺得要不要試著這樣搭,可能效果不一樣哦!」
06.為孩子做榜樣,孩子才願意聽
孩子最擅長的就是模仿,尤其身邊的人。
如果父母能像孩子的朋友一樣,在孩子面前展現出積極地一面,讓孩子看在眼裡、記在心裡,然後潛意識中吸收了,這也是一種較高的教育境界。
下面地鐵的這一幕反差是不是很明顯?媽媽玩手機,孩子就湊到一起看;媽媽看書,孩子在一邊捧著書看得那麼認真。
同樣,給孩子樹立好的榜樣,才能讓孩子避免發生一些大人通常會埋怨的問題。
斥責孩子愛玩手機、不愛學習前,有沒有想過,自己是不是也一樣呢?
替代吼叫,從做榜樣開始吧。
要求孩子,就得給孩子做一個榜樣,這樣才能讓孩子更信服你。
06.跟孩子做朋友,如何高質量協商?
我們講跟孩子做朋友,其實強調的是平等、理解、協商與合作的精神,但前提是,家長在很多事情上必須對孩子有要求、有獎懲,有規則,父母也需要樹立權威,所以跟孩子做朋友需要有個度,更要有技巧。
高質量的協商,應該是這樣的——
① 不要在憤怒的時候討論,以免不良情緒干擾到商量過程,商量時:
>> 保持平靜、客觀、不跑題,不翻舊帳;
>> 必要時提問,確認自己搞清楚孩子的意思;
>> 不同意孩子的要求時,要提供選擇,不能簡單說「不行」;
② 平靜地陳述每個人對於分歧事件的觀點,比如可以按照這樣的順序進行:
>> 孩子先陳述自己的觀點
>> 父母複述孩子的觀點;
>> 父母陳述自己的觀點;
>> 孩子複述父母的觀點;
③ 據此找出問題的根本,即我們「為何而吵」;
④ 列舉選項,儘可能多地列出所有能想到的想法,注意在列舉的時候不討論、不評價;
⑤ 評價選項、選擇解決辦法,先去掉雙方都不同意的選項,再討論哪種選項最為可行;
⑥ 將商量的結果和辦法用書面形式寫下來,跟孩子定下協議,將這個辦法執行一段時間,然後視情況進行修訂。
在商量過程中,最重要的是父母和孩子都要保持平靜,不要「一言不合」就發吼。
用做朋友的方式替代吼叫,不僅能拉近親子關係,也能避免因為怒吼帶來的消極影響。
用朋友的交流模式——跟孩子平等對話,重視Ta,了解Ta,不欺騙,多協商,和孩子互動,孩子正確的地方,我們鼓勵、陪伴Ta,錯誤的地方,我們糾正、引導Ta。
這才能讓孩子變得優秀,也讓我們和「大嗓門媽媽」say goodbye。
擇學堂微信平台(zexuetang_com),一個嚴肅的教育平台。
共享最前沿的教育資訊,最實用的學習方法,最走心的童書產品,最優質的學習課程。
把孩子送進斯坦福的不是「虎媽」,而是愛與尊重!
曾經,她是和鄧麗君齊名的一線歌手,後來去香港和日本發展,結婚生子後,帶著兒子工作的她飽受社會各界爭議,當年轟動一時的Agnes事件就是以她的英文名命名的。她就是陳美齡。
家長們這個壞習慣,會讓孩子「有空可鑽」,您家有這情況嗎?
(為了孩子的家庭教育,請「關注」!)作者:毛志傑很多家庭都遇到過這個情況:孩子只聽爸爸的話或只聽媽媽的話,孩子對於另一方的態度則是明顯的不屑或排斥,這是啥原因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