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子關係,通則不「痛」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父母與孩子之間溝通順暢,彼此間的關係才可能變得親密。

假期的最後一天,一個孩子嘆說:「唉,我真希望明天的天氣熱得像發燒一樣,或者天上能夠下起傾盆大雨來。

」他的父親立馬訓道:「你這孩子,總喜歡偷懶,難道還沒玩夠?」

在家庭教育中,這樣的溝通場景並不少見,我們似乎可以想像,孩子聽到父親如此的回應,會有怎樣的表情。

這位父親是否讀懂了孩子想要表達的內容?

這對父子對話的時候,剛好有一位頗有經驗的教育專家正好就在一旁,他捕捉到了孩子臉上的不快,於是蹲下來,

對那個孩子講:「啊,聽起來,你感覺學習很不開心,但你還是一個好孩子,你很有責任感,認為只要學校正常開學,你還是會去上學的,對嗎?」

那個小孩聽完,眨著眼睛連連點頭道:「對啊對啊,我就是這個意思。

溝通前提:建立關係

很多家長想跟孩子溝通,卻不懂得跟孩子建立親密關係。

比如,有的家長為了測試孩子是否說謊,就事先向班主任了解情況,等孩子回到家就盤問:「你幹了些什麼?」

孩子若回答:「沒有啊……」家長就拉下臉來,跟孩子攤牌。

家長跟孩子仿佛成了一種敵對關係,孩子成了被監視的對象,家長本來的目的毫無疑問是愛孩子,為了測一測孩子是否說謊,是否對自己忠實,可結果呢?

他測了謊,卻破壞了親子之間的「親密關係」,得不償失。

心理學認為,一個心理諮詢師對一個來訪者的影響因素,關係占到了40%,技巧只占30%。

其實在家庭教育中也是如此,父母努力與孩子建立親密關係,遠勝過去學好多更多的溝通技巧和教育方法。

讀懂孩子的情緒密碼

親子溝通,首先要接納孩子的情緒。

無論孩子犯了什麼錯,不需要你去批評、教育、指正,首先應接納和處理孩子的情緒。

比如,孩子從學校放學回來,一臉的不愉快,這個時候,你不該說:「又闖禍了?」

家長可以做的方法很簡單,就是說一聲:「你今天看起來好像不高興。

父母要做的,不是站在孩子面前,伸出手去指責孩子的錯誤,而應該跟孩子站在一起,與孩子共同面對錯誤、失敗、挫折,一起去分擔。

其次,在溝通中要能夠和孩子共感,即站在孩子的立場上體會孩子的感受,完整地解讀孩子心裡想說的話,孩子會覺得你很理解他,心裡會感到很舒服。

找準時機、找對方法

如果你發現孩子有點早戀的苗頭,想跟他交流,可你還沒怎麼準備好,那麼,千萬不要草率地跟孩子溝通,談話的效果跟次數是成反比的。

很多媽媽想要跟孩子交流,想要將正確的想法告訴給孩子,可結果談話統統變成了「嘮叨」。

我碰到過一位聰明的媽媽:有一天,她在女兒的手機上發現了一條簡訊,是一個男生髮過來的。

這位媽媽認識這個男生,是她和女兒在火車上遇到的。

這位媽媽看到女兒跟他有過密的手機簡訊後,心裡很著急,但是她穩住了,當天沒有說。

第二天,女兒秋遊回來,快樂地躺在床上,這時,媽媽走過去,她抱住女兒,說:「寶貝,媽媽想跟你談件事……」

她跟女兒交流了想法:如果你結識一位學校里的同學,媽媽不會擔心你,但是你現在結識的是一位校外的青年,這樣的人,因你的閱歷不夠,你可能只看得到他的表面,而看不到全部。

所以,媽媽需要給你兩個建議:第一,千萬不可以單獨跟這個人見面,第二,女孩子被衣服包裹的地方,是不可以給男孩子碰的。

當媽媽說完,女兒就領悟了。

事後,女兒主動取消了手機簡訊,並向媽媽表示她不再跟對方交往了。

這位媽媽與女兒溝通選擇了一個很好的時機,也作了充分的準備。

如果她一開始就發火,女兒可能反而跟那個男生交往下去了。

那時,事情就不由你控制了。

所以說,溝通是讓你的教育抵達孩子內心的一條捷徑,當你的孩子關上心門時,你說多少話都可能無濟於事。

當然,孩子們的內心是敏感細膩的,要找到通往孩子內心的路,需要家長用心。

<END>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