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不是「親」,罵亦不是「愛」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中國的傳統教養觀念認為:「棍棒之下出孝子」、「不打不成人,不打不成才」、「打是疼,罵是愛,氣極了,拿腳踹」、「三天不打,上房揭瓦」等。

這對許多為人父母者有著潛移默化的影響,也被很多家長奉為教育子女的信條。

當家長發現孩子的壞習慣出現的時候,很多人都會對著孩子大喊大叫,以示問題的嚴重性,更嚴重的會對孩子大打出手,想以此來告誡孩子下不為例。

其實這樣是不對的。

天下沒有哪一個父母不盼望自己的孩子能成龍成鳳的,但無數事例證明,沒有一個孩子是在父母的打罵中成才的。

棍棒威嚇可能會起作用,但只是暫時的,不會持久。

6歲的小悅彈琴時表現出極大的隨意性,老師講過的正確指法、手型和要求在她的腦子裡沒有留下絲毫的印跡,仿佛從來就沒有學過似的。

媽媽看在眼裡、急在心上,一遍又一遍地提醒外加親自示範,可小悅卻擺出了一副不合作的態度,在琴凳上扭來扭去,一會兒喝水、一會兒上廁所,沒過兩分鐘又嚷嚷著累了要歇會兒。

內心的怒氣終於衝破了忍耐的底線,媽媽一巴掌揮了過去,小悅的手背頓時就紅了——說服教育升級為武力懲罰。

父母的望子成龍、望女成鳳之心可以理解,但是,有些父母常常拿自己都達不到的標準來要求孩子。

所以當孩子由於種種因素,某些方面不能達到父母的期望時,許多親子之間的矛盾和衝突就不可避免地發生了,打罵僅是一種感情發泄,對改變孩子的現狀無濟於事。

打罵孩子可能會解決眼前的一個小問題,卻給孩子的成長留下大隱患,創痕會伴隨孩子一生。

有這樣一個男孩子,他經常抱怨自己的父母,對父母的管教更是置若罔聞。

原來,男孩的母親愛嘮叨,父親則脾氣暴躁,教育方法簡單,只要聽說兒子表現不好,動輒就是打罵,所以他特別害怕老師向他父母「告狀」,更恨父親不問青紅皂白的謾罵和毆打。

他曾非常苦惱地說:「我也不想讓我的父母傷心,但一想到他們的做法,我就來氣,真恨不得永遠不進這個家門!」

看來,打罵這種簡單粗暴的家教方式不僅不能解決任何問題,還會使雙方的矛盾激化。

孩子挨打的時候,心裡肯定不舒服。

皮肉之苦,使他們產生怨恨、逆反、畏懼等心理。

打的結果會是,孩子與父母之間的親情日益淡漠,隔閡越來越深,個別孩子甚至會產生暴力傾向。

李明是一個調皮搗蛋的孩子,經常闖禍。

他爸爸脾氣特別暴躁,每當李明不聽話時,他總是劈頭蓋臉一頓臭罵,急了抓起身邊的東西就打。

最初李明還會和爸爸辯解,可不但不會平息爸爸的怒火,還往往會招致又一輪的打罵。

漸漸地,李明已經習慣了爸爸的教育方式了,並且無形中李明也學會了用打罵的方式對待身邊的人。

這天,老師因為他和同學吵架批評了他,他的暴躁脾氣當場就上來了,他沖老師嚷嚷開了,讓老師很沒面子。

下課後,老師把他叫到辦公室里談話,他卻說他爸爸平時就是這樣對他的。

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許多家長都陷入了「暴力誤區」。

他們期望用強勢的武力和口吻來指引孩子們的成長,結果卻適得其反——培養出來的孩子要麼更具叛逆性,要麼具有暴力傾向。

暴力教育能讓孩子變得順從,但卻不會讓孩子變得聰明和懂事;能讓他們變得聽話,卻不會讓他們變得自覺和上進——暴力教育能得到一些暫時的、表面的效果,但它是以孩子整體的墮落和消沉為代價的。

一位經商的父親平時工作纏身,無時間教育孩子,孩子平時遲到曠課,打電子遊戲、進網吧上網,上學時背上書包到教室轉一圈,然後想幹什麼就幹什麼,放學後背上書包回家,父親一點兒也沒發現孩子有什麼異常。

日復一日,孩子曠課累計超過了一定節數,學校要進行處分,叫來了父親,父親大吃一驚。

回到家對孩子使用「家法」,打得孩子低了頭,認了罪。

表面上看這場風波平息了,孩子也不敢曠課了,可孩子的思想問題並沒有解決。

在到校後的幾周內,連續參與五起打架事件。

孩子害怕學校處分,更害怕家長的斥責、毒打,於是便偷偷離家出走了……

一位用武力征服孩子的家長,無論財富多麼豐厚,地位多麼顯赫,學問多麼高深,打人的理由多麼充足,都是智慧不足的表現。

其實,不打罵孩子一樣可以教出優秀的孩子,每個父母都應該牢記這個教育理念,把孩子當朋友,這是家庭教育中的重要原則。

為了使孩子能夠健康地成才,現代父母必須拒絕打罵孩子,改變以打施教的教育方式,對孩子循循善誘,以理服人,給孩子的成長創造一個良好的成長環境和一片快樂的天空。

書名:正面管教:不凶不吼教出好孩子

作者:尤嶺嶺

出 版 社:中華工商聯出版社

定價:¥35.00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專家:打罵孩子危害多,這6類孩子萬萬別打!

導讀:我見過很多父母,包括我身邊的許多親戚,他們教育孩子都是「棍棒式教育」。孩子不聽話、發脾氣時,他們就開始打罵孩子,甚至嚇唬他說:「別哭了,狼來了!」。有的直接呵斥孩子,說:「再哭的話,就把你...